時間:2024-01-19 14:54:11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中醫養生學的基本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中醫并非中國醫學的簡稱
什么叫中醫?很多人的理解都是中國的傳統醫學或是中國大夫用中國的傳統醫學看病。我們不能說這樣的觀點不正確,但也正是這種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誤導了人們對中醫內涵的理解。
中醫的“中”,并不是指“中國”。我們知道,中國文化的基礎來源于《易經》,它將世間萬物所有的事情都按陰陽來劃分,包括哲學、社會、軍事、天文、地理、醫學等。中國人的處世之道講中庸,立場講中立、中正;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則認為人的身體臟腑只有陰陽中和才會不生病,如果陰陽失去平衡,則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思是說身體既無陽燥又不陰虛,直保持中和平衡之氣,人就會健康而不生病。所以,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是“尚中”和“中和”,而不是為了和西醫劃分取中國的“中”的意思。
養生其實是養身與養心
很多人都認為養生是老年人的事,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有養生的必要,其實不然。養生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理解――養:養護、保養:生生命、身體。養生就是保養生命和身體的意思。一般人在25歲以后身體各個器官趨于成熟就會向反方向發展,那么養生就絕對不是老年人長壽的秘笈,而應成為年輕人養護身體的一門必修課。
中醫養生奇葩綻放
健康服務的基本概念與范疇
WHO:“健康服務涉及疾病診斷和治療、預防、健康促進、健康維護與康復的所有服務,包括針對個體和非個體的健康服務?!?/p>
“健康服務業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相關支撐產業”。(2013國務院40號文)
健康產業、現代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的相互關系
健康產業――是指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
現代服務業――是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國民經濟新興域。
健康服務業具有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雙重屬性,是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景的服務業態。
我國發展健康服務業的背景與需求
國家層面:健康服務業具有擴大內需、吸納就業的巨大潛力。圍繞健康的產業布局與調整,是現階段最為緊迫、最為重要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
社會層面:依據國務院40號文件布局要求,加快發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服務,是深化醫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國民層面:國外實踐證明,發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服務,是提高國民自身健康素質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徑。
我國健康服務業的現狀與挑戰
我國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醫療服務:一支獨大,多元化辦醫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發展快,服務單一,急需融合與提升;
健康保險:規模小,發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關鍵;
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機遇
國民健康需求持續增長的牽引;
國家目標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與技術進步的支撐;
醫學目的與醫學模式轉變的導向。
健康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衛生總費用GDP占比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
健康服務業發展規模及水平不平衡;
對發展健康服務業認識和行動不統一;
健康服務相關的政策法規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務是健康服務業中惠及民生面最廣、吸納就業量最大、穩增長效益最持久的支柱體系,是健康服務業增量的主體。經過10余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健康管理學科體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務市場初具規模、相關產業鏈逐步建立,為健康管理學科及其服務業規范有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健康管理創新理論與學科體系初步形成
統一了健康管理的相關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現代健康概念和新的醫學模式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采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過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學的概念:健康管理學是研究人的健康與影響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新興醫學學科;是對健康管理醫學服務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健康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現代醫學的重要創新;是一門相對獨立的醫學科學知識體系。
健康管理學科范疇:健康管理學是在健康醫學理論指導下,集醫學科學、管理科學與信息科學于一體,重點研究健康的概念與內涵,健康測量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健康風險因素檢測與評估、監測與控制,健康干預方法與手段;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與實施路徑;信息技術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等。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是在健康創新理論指導下的現代健康服務。服務的主體是經過系統醫學教育培訓并取得資質者;服務的客體是健康、亞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復期人群;服務的重點是通過“零級預防”和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手段對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風險因素人群實施檢測、評估和有效干預,對慢性病實施規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務的兩大支撐點是健康管理信息技術和相關適宜技術及產品的集成運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學科體系的中國專家初步共識2009》
健康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架構
健康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架構,包括健康管理學科基礎、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論、健康管理方法學、健康管理技術體系和健康管理職業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務范圍與服務提供
健康管理服務的范圍
健康管理服務:是指從業人員運用健康管理理論、技術和資源,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復期人群提供旨在維護和增進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動。
按服務屬性:可分為醫學服務和非醫學服務,其中醫學服務,又可分為基本醫學服務和非基本醫學服務。
健康管理服務(產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與咨詢、健康體檢與評估、慢性病風險篩查與干預、慢性病康復與管理、中醫養生保健、心理咨詢、健康監測與醫學物聯網等服務。
健康管理非醫學服務提供:主要包括養生保健、運動健身、生活美容與按摩、營養指導、健康旅游、養老與健康照護等服務。
健康管理(體檢)醫學服務機構發展現狀
近十年來,我國以健康體檢為主的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機構數量快速增長,發展規模不斷攀升。據2013年估計,全國健康管理(體檢)機構數量已由2005年的約兩千家增加至一萬家以上,從業人員近50萬人,年體檢人次超過4億。
健康管理非醫學服務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健康管理非醫學機構逾60萬家,從業人員3000萬。
當前我國健康管理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健康管理服務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缺位;
健康管理服務人力資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提供單一、質量參差不齊;
健康管理服務信息標準化和網絡化建設嚴重滯后;
健康管理適宜技術與產品開發及集成應用明顯不足;
規范的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模式和路徑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務付費機制不健全。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促進我國健康管理創新發展,必須轉變觀念,真正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原則;必須始終秉承“學術引領產業發展,產業推動學術進步”方針;必須致力于形成“產、學、研、用”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的聯動機制,堅定不移地朝著2020年健康管理“學科大發展,服務業大繁榮”的宏偉目標邁進。
進一步完善促進健康管理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強健康管理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
(續上期)
健身氣功學的基本研究范疇
哲學意義上的范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而對于具體的學科而言,所謂范疇是指“各門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即已經內化并具有高度概括性、穩定性的基本概念。就健身氣功學而言,不妨借用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的觀點,范疇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健身氣功學科之網的網上紐結,它清晰顯映了健身氣功學的基本理論概況。大凡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有其屬于自己的基本理論范疇,健身氣功學當然也不例外。這里依據“健身氣功學以健身氣功實踐為基礎”這一本質規定,由此抽繹出大致可以觀照該學科理論的七大基本范疇。在傳統哲學觀照下,這些范疇本身也存在于別的領域,但在健身氣功學里被賦予了自身的內容意義。
天人合一觀。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哲學中整體觀的最高境界,也是健身氣功學的基本范疇。世界上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千差萬別,但都是由大自然陰陽之氣感應形成的,即所謂“在天為氣,在地成形,而化生萬物”;《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疤烊撕弦弧庇^認為,人類感受著大自然陰陽更替的影響,也從大自然獲得營養,化生自身氣血陰陽,故人和大自然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不可相逆,故《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告誡:“氣與天相失,則生意息矣?!痹谌伺c自然不可分割影響下的健身氣功,無論是功法還是功理,都深深地烙上了這一文化印痕,集中體現在三大方面:
熊經鳥伸的仿生功法。模仿動物,起先是古代原始信仰中用來溝通天人關系的手段,被移植至氣功文化后,則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所謂“遠取諸物”。關于健身氣功中的仿生,現存文獻中以《莊子》的“熊經鳥伸”為最早,至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原來的仿生術勢有明顯發展,除“熊經鳥伸”外又有“鳧浴”、“猿”、“鴟視”、“虎顧”內容。類似的情況在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里也能看到。東漢末華佗“五禽戲”的創編,則標志著健身氣功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此后,古代成套的仿生功法少有出現,但在一些傳統功法中依然印跡宛然,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的“龍行氣”、“蛇行氣”、“龜行氣”和“雁行氣”等。
法則天地的練功理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古人稱其為“天人相應”。因此,對于練功養生來說,就應順應自然、調于四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贝嗽捯部梢暈榻∩須夤Φ幕疽c,其要求的四季攝養,對以后健身氣功的實踐與理論產生了彌久的影響,歷史上諸如“生氣”、“死氣”之說,四季導引養生學派及二十四氣坐功法的出現,無一不是受法則天地、調于四時影響的產物。
五行觀下的存想內視。五行學說是中國先人根據自然界不同事物的特性和相互關系,把紛繁復雜、形形的事物歸納為五大類,分別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作為代表,藉此對不同事物的特性和相互關系加以描述。在中國傳統氣功理論中,天人合一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五行相通關系,即所謂“同氣相求”,這主要反映在練功中的存想內視圖景。早在東漢年間的《太平經》中已有“使空室內旁無人,畫像隨期藏(臟)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的記載。其后,于靜室中存想臟腑之色,成為傳統氣功中的一個基本方法。
陰陽平衡觀。陰陽學說是我國傳統哲學的核心理論之一,是獨立不改、大化流行之道的基本質料,離開了陰陽,“道”也就成了一個混沌的存在。所以《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彼位兆谮w佶的《圣濟經》從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相交變化推演至氣功養生,提出“陰陽相養以相濟”,“未有偏勝獨隆而底于平安者也?!标庩柶胶庥^在健身氣功學中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除了下文將要闡述的形神互練、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等外,還反映在諸多方面,如:
偏陰偏陽謂之疾。關于這一點,被譽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明確提出:“物無陰陽,違天背原”,為此,宋代的氣功理論家俞琰解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宋代另一位著名氣功理論家張百端在《悟真篇》也指出:“草木陰陽亦兩齊,若還缺以不芳菲”,即其所謂的“自家燮理內陰陽”。這就是說,氣功健身之效,“在于燮理體內陰陽之偏頗,使之達于平衡與協調,而決不是片面助長一方”。當然,文內強調的陰陽平衡是種動態平衡。
陰陽平和乃至理。在中國哲學看來,世界上萬事萬物存在的最佳狀態就是陰陽平和,“陰平陽秘”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人體健康觀。傳統氣功同樣把陰陽平和作為自己的練功方法與理論要點。如署名鐘離權著的《靈寶畢法》練功法中列有“匹配陰陽”法,宋代張百端的《悟真篇》以詩句的形式闡述了陰陽平和對于丹道的重要性:“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是合親?!币龅疥庩柶胶停浠镜姆椒ň褪菑木竦叫误w應“損有余而補不足”。需要指出的是,陰陽平和能延年益壽,但非久生成仙,誠如兩晉時郭象在《莊子?養生主》注中所說的那樣:“夫養生非求過分,全理盡年而已?!?/p>
水火相濟是根本。水火相濟是陰陽平衡的又一重要概念,明人孫一奎的《赤水元珠》卷十在談及道教丹功時即云:“以天地為鼎爐,以日月為水火。”水火相濟在傳統氣功中又稱“水火既濟”,用來專指心火腎水之相交。水火相濟主要見于靜功類的功理闡發中,但在動功理論中也不乏見。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輯錄的“八段錦歌訣”中即有“想火燒臍輪”之句,究其旨意,同樣是喻指以心火燒煉腎水。
形神共養觀。形神問題,也即身心關系問題,它是古代思想家們討論的一個哲學問題。哲學意義上的形神觀是人們關于精神意識與物質肉體關系總的認識和看法,而傳統氣功理論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闡釋這一命題的。所謂形,就是形體,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肉之軀,也包括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器官和經絡氣血;所謂神,不僅指精神意識、感情思維等活動,如語言、思想、表情等,還包括生命所表現出來的生機、活力和靈性等。形與神是對立統一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對此,南北朝時期范縝的《神滅論》就說過:“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惫糯鷼夤ξ樟诉@一思想成果,明確提出了形神共養的理論。健身氣功中的形神共養觀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
形神合一。形神合一練功觀,較早見于《太平經》所提出的形神常合為一的“守一”之道,其云:“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即為一,可以常存也?!薄短浇洝返倪@一思想顯然源于《黃帝內經》上說的“形與神具,盡終其天年”,為后來氣功理論家所進一步發揮,也都主張形神依存、身心合一,從而奠定了傳統氣功學形神合一的生命觀。
以形為主。雖然“形神合一”是中國傳統養生術的共同理論基礎和實踐準則,但就不同養生流派和養生方法而言,則于形神之間各有側重。健身氣功中的動功,就是以強調和重視形體鍛煉為特點。與靜功功法相比,動功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視“養形”,主張通過肢體運動、呼吸運動及自我按摩等的結合運用,來疏通人體內部氣脈經絡,促使人體內部氣血流動順暢,增強人體臟腑功能系統,從而達到促進人體健康長壽的目的?!肚f子?刻意》中專門稱此為“養形之人”,唐人成玄英注《莊子?刻意》時則明確指出,此乃“延年之道,駐形之術。”
以神為主。由于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深受道、佛、儒等傳統思想影響,因而氣功中的靜功(如坐忘、存想、內丹等)都比較偏重于精神的修煉,如《莊子?在宥》中明確提出以神守形“形乃長生”觀點,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泰族訓》也主張“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其后,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卷一中同樣將“嗇神”置于“養形”之上,同時認為“攝生有三:曰養神,曰惜氣,曰防疾”,并視此為人體健康的“保養之本”。充分說明了在古代的認識視野中,“神”是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主宰。
內外兼修觀。健身氣功學中的內外兼修觀,是基于形神共養基礎上提出的又一范疇,具有明顯的方法論意義。“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壽長也?!薄饵S帝內經?素問》注的這句話表明,假如人的身體從內到外都保養很好,就能長生。文中所謂的“內”,是指人體的內環境系統,包括精神、臟腑、經脈、血氣等;“外”是指人的形體與運動能力等。健身氣功中的內外兼修有以下三方面要點:
主張內外兼修。如《黃帝內經?靈樞》指出,“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边@里談到了導引術的三方面功效:一是“理血氣”、“調諸順逆”和“察陰陽”,這些均是旨在提高人體內部臟腑血脈經絡系統水平,屬于“養內”的范圍;二是“緩節柔筋”,目的是提高肢體靈敏柔韌與協調能力,這是“養外”或“養形”的范圍;三是“心和調”,是促使人的精神系統得到平衡協調,也是屬于“養內”的范圍??梢娖涮岢龅膶б袣馐莾韧饧嫘薜?。
主張以內為主。也因受道、佛、儒等傳統思想的影響,歷史上有不少氣功養生家特別側重“養內”,認為“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務外則虛內?!毙枰赋龅氖牵瑐鹘y氣功學中時常提及的“性命雙修”中內煉內養,也體現了這一文化特色。
主張以德養生。道德向來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作為傳統氣功學說中的“內”,在古代道德文化影響下,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倫理內容。如隋代高僧智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明確提出坐禪修煉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思想。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也認為養生者當“性自為善”,如“德行不克,縱服至液金丹,未能延壽”。明代高濂還直接將屬于個人品行修養的“自慎”作為養生服氣之道“第一事”??v觀傳統氣功史,無論是儒家、佛教抑或道教,都十分強調對道德情操的修煉,“養德養生非二事”,這也是張百端《悟真篇》中強調的“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p>
動靜結合觀。動靜結合是傳統養生觀,也是健身氣功學中為所有功法功理所認同的重要內容。察其思想源頭,亦緣于古代哲學中的陰陽平衡觀。健身氣功中的動靜結合觀大致反映在三個方面:
勞逸有度的生活觀。鑒于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等因動靜失調而致病,故如華佗提出了“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的觀點,其五禽戲就是以此為理論依據的,其后宋人蒲虔貫創編的“小勞術”,同樣是以“形要小勞,無至大疲”為理論依據。
動靜結合的練功觀。練功應須動靜結合,是傳統氣功學中的一貫主張。《莊子》中的“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極為形象地記述了早期氣功的這一特點。至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云:“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宋代,針對有人誤解的理學一味主靜,朱熹清楚告知:“欲專務靜坐,又恐墮落那一邊去。”即便如畢生致力于靜功鍛煉的近人蔣維喬,也提出“動與靜應兼修”。
動靜互寓的功法觀。歷史上有關氣功的分類,一般分為動功與靜功兩種,前者有人又稱“導引術”,后者又被稱為“坐忘”、“存想”、“內丹”、“禪定”等。當然,這樣的分類主要是依據其外在的功法特征,但并非動功就是絕對的“動”,且不論作為動功的“八段錦歌訣”其第一句即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即便易筋經中也同樣有講究吐納行氣的“采咽之法”。而靜功也不是絕對的“靜”,如練功中的存想、內視及氣息在體內經絡的升降出入等,都是一種“動”的特有形式,可謂“靜中有動”。
精氣神學說。在中醫學中,精、氣、神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而在傳統氣功學中,則是用來指練功的基本質料,道教內丹學中又將此稱之為“藥”。傳統氣功學中的精、氣、神學說有三方面內容:
精、氣、神各具含義。精分先后天,是構成人體的精微物質基礎,兩者相互依存;氣具有維持生命的功能,即明代張景岳《類經》上說的“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人之有生,全賴此氣?!甭撓档健皻夤Α币辉~的寓意,其“氣”并非僅指呼吸,乃“泛指整體的活動功能”。毋怪有學者提出:氣功“雖定名于近代,也承續于古義”。神是生命的主宰與體現,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氣、神相互關聯。精、氣、神雖各有不同的含義,但三者是相互關系、相互轉化及相互促進,傳統氣功理論中時常提到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明萬歷進士袁黃所著《攝生三要》中所言的“聚精在于養氣,養氣在于存神。神之于氣,猶母之于子也。故神聚則氣聚,神散則氣消”,可謂深得要旨。
煉神還虛的形態轉化。煉神還虛一般被稱作是道教內丹繼“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后的最高練功境界,也有人稱此為“這一階段功夫頗多宗教幻想”。究其緣起,濫觴于先秦道家。因為在先秦道家看來,世上的物質是不滅的,它無非由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身息心學說?!吧?、息、心”即上文概念中強調的“身體姿勢、呼吸鍛煉、意念調節”,換成傳統氣功術語,即為“調身、調息、調心”。身息心學說既是健身氣功區別于其他健身活動的固有屬性,也是健身氣功學中的重要研究范疇。
身體姿勢。健身氣功中不管是動功的引體還是靜功的盤坐,首先都須通過一定的身體姿勢來表現。身體姿勢在健身氣功中的重要意義在于:姿勢是練功的第一關,練功中鍛煉者最先接觸的內容就是姿勢。另外,練功中的身體姿勢本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道教內丹學中,時常用“鼎器”喻作身體。
呼吸鍛煉。健身氣功中的呼吸鍛煉不同于日常一般的生理呼吸,也是健身氣功最為顯著的活動特征。明代王陽明弟子王龍溪的《調息法》稱“欲習靜坐,以調息為入門”,前人亦有“以息為之,百病不治而自卻”之說。但如呼吸不得法,就會如蘇軾在《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所說的“使氣錯亂,或奔突而出,反為之害?!睔v史上較早談到深呼吸有益健康的見《莊子?大宗師》:“真人呼吸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边@種深呼吸發展至后來,就是一些氣功論著中往往提到的“龜息”、“胎息”等,其呼吸的特點是細、深、綿、長。由晉唐綿延至今的“六字訣”,就是在呼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配以六種發聲的傳統健身功法。
一、高職醫藥院?!吨嗅t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伴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必將對中醫藥類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會加劇職業的變動性。[1]改革教學內容、構建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醫藥教育中醫藥學相關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2]《中醫學基礎》課程知識內容相當繁雜,與很多學科關聯度大,除了指導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外,還可以應用到綠色養生、預防保健、文化修養等諸多領域。高職醫藥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學生都是被動地學習并進行知識積累,而《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理論體系辨證思維性強,需要學生通過理性的思維來主動地學習和積累知識。
二、高職醫藥院?!吨嗅t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與方法
(一)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確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
《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藥、中藥制藥技術、中醫保健康復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醫學美容技術、護理等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主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專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向學生系統地介紹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和必要的基礎。因此,《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必須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既要把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同時更要關注和竭盡全力地服務于學生所學的各個專業,合理優化學生的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知識結構,進而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需求。
(二)把握課程整體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具體教學內容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和學習平臺,長期以來,中醫學基礎課程一直選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規劃教材,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有統一的授課時數。由于學生所學的專業不同,涉及的學科特點也不同,基于這種情況,必須結合專業的特殊實際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合理恰當地選擇教材內容,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和專業涉及的相關課程,有序確定各章節之間的知識層次和邏輯關系,充分反映課程的整體性。同時還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要有所側重。
(三)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在總結傳統的《中醫學基礎》課程教育教學評價經驗的基礎上,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要注重課程教學的過程評價,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評價和一卷定終身的不科學考試方法,要科學建立課程考核體系,依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可采用課程論文、課堂發言、分組討論、階段性小測驗、課后作業、實驗課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教學和課程考試改革中來,從而保證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順利實施。這項考核方式改革徹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嚴重弊端。
三、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效果
(一)學生學習效果明顯,學業考試成績突出
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專業,學生考試合格率明顯提升,優秀率比重明顯提高,考試平均成績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充分說明《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在期末學生評教對教師授課的滿意率測評中,《中醫學基礎》課程授課教師的優秀率達到了95%以上。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改革非常滿意,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二)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結合專業學習中醫學基礎知識
由于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學生的學習模式也與時俱進,他們能夠結合所學專業多角度多維度地去領會知識、掌握技能,注重專業契合度,緊密圍繞專業積極撰寫《中醫學基礎》課程的論文,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力求書寫認真、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論據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以及對一些問題上的靈活思辯能力。
一、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伴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必將對中醫藥類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會加劇職業的變動性。[1]改革教學內容、構建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醫藥教育中醫藥學相關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2]《中醫學基礎》課程知識內容相當繁雜,與很多學科關聯度大,除了指導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外,還可以應用到綠色養生、預防保健、文化修養等諸多領域。高職醫藥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學生都是被動地學習并進行知識積累,而《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理論體系辨證思維性強,需要學生通過理性的思維來主動地學習和積累知識。
二、高職醫藥院?!吨嗅t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與方法
(一)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確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
《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藥、中藥制藥技術、中醫保健康復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醫學美容技術、護理等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主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專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向學生系統地介紹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和必要的基礎。因此,《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必須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既要把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同時更要關注和竭盡全力地服務于學生所學的各個專業,合理優化學生的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知識結構,進而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需求。
(二)把握課程整體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具體教學內容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和學習平臺,長期以來,中醫學基礎課程一直選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規劃教材,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有統一的授課時數。由于學生所學的專業不同,涉及的學科特點也不同,基于這種情況,必須結合專業的特殊實際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合理恰當地選擇教材內容,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和專業涉及的相關課程,有序確定各章節之間的知識層次和邏輯關系,充分反映課程的整體性。同時還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要有所側重。
(三)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在總結傳統的《中醫學基礎》課程教育教學評價經驗的基礎上,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要注重課程教學的過程評價,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評價和一卷定終身的不科學考試方法,要科學建立課程考核體系,依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可采用課程論文、課堂發言、分組討論、階段性小測驗、課后作業、實驗課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教學和課程考試改革中來,從而保證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順利實施。這項考核方式改革徹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嚴重弊端。
三、高職醫藥院?!吨嗅t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效果
(一)學生學習效果明顯,學業考試成績突出
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專業,學生考試合格率明顯提升,優秀率比重明顯提高,考試平均成績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充分說明《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在期末學生評教對教師授課的滿意率測評中,《中醫學基礎》課程授課教師的優秀率達到了95%以上。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改革非常滿意,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二)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結合專業學習中醫學基礎知識
由于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學生的學習模式也與時俱進,他們能夠結合所學專業多角度多維度地去領會知識、掌握技能,注重專業契合度,緊密圍繞專業積極撰寫《中醫學基礎》課程的論文,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力求書寫認真、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論據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以及對一些問題上的靈活思辯能力。
1中醫系統學的建構
建構中醫系統學需要遵循三個原則:聚焦、簡化、可實證[1]。眾所周知,中醫發展面臨的問題不是資料太少、無從著力,而是歷史積淀厚重、文獻浩如煙海,如何“抓主干、去枝蔓”成為發展成敗的關鍵。聚焦、簡化、可實證是一個連續的、具有緊密內在聯系的過程,其目的是在眾多中醫知識內容中,發掘出核心概念,將平面化的柔性中醫理論體系變為具有一定剛性的立體理論體系。首先采用“兩刀法”,一刀將中醫概念切為“虛概念”與“實概念”,一刀將兩類概念分別切為“核心概念”與“延伸概念”。其結果是,象數類概念為虛概念,核心者有三:陰陽、五行、六律;本體類概念為實概念,核心者也有三:經絡、臟腑、氣血。然后,將虛實概念相配,便可形成一個關聯的網絡[2],陰陽(氣血)-五行(臟腑)-六律(經絡);在此基礎上,引入系統學的三個基本概念“序參量”“調控”“適應”,分別對應陰陽(氣血)、五行(臟腑)、六律(經絡)。其中序參量標志系統的動力機制,調控表示系統整體與局部的協調機制,適應指稱系統與環境的互動機制,三者共同維護系統的平衡,保證其生存與發展。至此,中醫系統學框架已經建立起來,但還在定性描述階段,如要滿足定量分析的要求,更深入地揭示生命的活動原理,完成中醫現代化的任務,就要走向實證。中醫現代化的內涵是多樣的,但其技術落實不外乎實證與量化兩件事,而實證又是量化的前提。這里需要把握兩個要點,其一,要特別警惕,防止“西醫化”,如果不慎按照西醫結構醫學本征,通過細胞、分子對中醫命題進行結構化實證,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異化,偏離中醫信息醫學本征,出現用“0”做分母后,1=2的謬論。其二,在經絡定位基礎上,開始實證探索,因為在中醫概念中,唯有經絡邊界清晰,循行有度,可以作為全部實證工作的基石?,F在,雖然尚未對經絡的特定實體結構做出清晰的說明,但對其體表循行線上的生物物理信號檢測已有豐富收獲,聲、光、熱、電、磁皆有,只是其生理、病理意義尚有待深入揭示。在理論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不能消極等待,而應實踐先行,同時進行方法論反思。難道經絡一定有其特定結構?這些信息不能算作它的本質屬性?對于這些深層問題,哲學家們已經給出啟發性結論,他們認為:除了實體本體,也存在關系本體,兩者皆為事物本質,不必也不能在關系本體背后找到一個實體本體,關系本體本身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3]。這對于理解中醫意義重大,只有這樣才能區分中西醫的本征差異,不至于犯方法論的錯誤。按照這一觀念,經絡的認識便清晰了許多,它是生命信息之網,可以反映生理、病理規律,而其背后并不存在一個線性對應的特定實體結構,而是無數實體性載體非線性相互作用后的信息涌現,它從系統角度體現了生命過程的復雜性。這里不需要,也不能給細胞、分子找到崗位,能夠發揮作用的是“系統”和“信息”這些更為偏愛關系本體的概念。有了經絡的定位基礎,通過經絡臟腑相關、經絡氣血運行、藥物歸經這些命題,便可形成一個中醫學核心概念之網,通過對經絡、臟腑、氣血的定量信息化檢測,就能準確說明機體的生理、病理,以及藥理作用的細節,為全面深刻認識生命與健康的真諦提供新視角。
2中醫系統學對生命過程的認識
按照上述中醫系統學的建構邏輯,可將機體的生理活動概括為三個機制,分別是氣化、運化和疏泄,三者均由氣血、臟腑、經絡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推動,不能進行線性對應,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也不能將這些生理機制簡單地分配給單一臟腑,而是各個臟腑綜合集成的結果,其邊界難以清晰劃分。不過,綜合中也有相對分工,氣化主要由肺腎承擔,運化主要由心脾負責,疏泄主要由肝與心包把握。除了對生理過程的綜合理解,對病理狀態也要有綜合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執簡馭繁,實現對中醫理論全面實證、量化的現代化目的。作為基礎性的病理學機制,總的原則應率先考慮,細節問題留待日后有條件時處理。此時,僅從前面宏觀概括的三大生理機制出發把握病理過程(大證候),相對微觀的小證候辨識暫且擱置,如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如此,通常讓人頭痛不已、難以掌握的辨證問題就簡潔明了了許多,氣化異常便是“虛”,運化異常便是“瘀”,疏泄異常便是“毒”。結合病因再繼續追問病理學本質,就能對中醫學全局了然于胸。一方面可深化對生理機制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與臨床診療以及養生原理建立起系統聯系。按照系統學含義,氣化是動力,虛者動力不足,原因或者內耗損太大(勞神、勞力),或者外阻力太大(焦慮、緊張),依中醫原理,前者傷肺,后者傷腎,治則便是潤肺理氣和補腎益氣。同理,運化是協調,瘀者則是紊亂,動力足自然是健康的基礎,但動力雖足,卻秩序紊亂也同樣是病態。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指揮失誤(信息有誤、制度漏洞),二是地方行為失控(天災人禍、組織破壞),依中醫醫理,前者傷心,后者傷脾,治則便是平心、健脾。以此類推,疏泄即守衡,疏泄不佳者失衡產毒,原因也有二,一是資源配置不公(感情用事、違背規律),二是外敵防范不力(防線松弛、縱敵深入),依中醫醫理,前者傷肝,后者傷心包,治則便是疏肝、祛邪[5]。
據了解,有人認為,“第三醫學”是繼西醫和中醫之后又一新的醫學體系,是一種新的、人性化的全息治療方式。
提出者認為,西醫可以稱作第一醫學。從哲學上看,它是屬于本體論,也就是機械唯物論,也叫形而上學。從科學上講,它是“驗證”科學,即一切理論必須經過驗證。它的特點是,一切經過試驗,并且要有重復性。西醫診斷出人體的哪個器官生病,治療哪個器官。壞死器官可以切掉,無法替代的壞死器官,如心臟可移植健康器官來更換。
中醫可以稱作第二醫學。中醫檢查病癥與西醫不同,西醫靠科學儀器,而中醫是靠望、聞、問、切。這樣檢查病癥的方法主要是靠經驗。它屬于模糊哲學范疇。中醫從陰陽出發,陰陽是中醫的基本概念,同時也是個哲學概念,由于陰陽本身的歧義,造成中醫眾說紛紜,玄奧難懂,也影響中醫的發展。人的眼睛有病,中醫認為病因在肝上;耳朵有病,病因在膽上,這就是中醫的辯證法所在。
也有人認為不是這樣區分的,他們稱西醫和中醫都屬于第一醫學,即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屬于第二醫學,如打各種疫苗等措施;而以“治未病”為主的養生保健,才屬于第三醫學。
不過,一般專家都傾向于前一種說法。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黃帝內經》就提倡“治未病”,這也是我國提倡以“預防為主”的醫療戰略思想的本源。如今,“治未病”這種醫學思想在經歷了時代的發展和完善以后,從中醫理論體系派生出來,成為獨門醫學,即第三醫學。
“第三醫學”理論的提出,已有些時日。最初是有專家將“植物保健和人體保健”進行了交叉研究。專家認為,給植物打農藥防治病蟲害,是以毒攻毒,植物本身也中毒了;人體患病打針吃藥也是以毒攻毒,處理不好,危害很大,后遺癥很大。那么,怎么解決這個難題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不患病。于是,提出從生理、精神、心理角度入手,建立心理愉悅、生理健康的聯動免疫系統,以全息式的治療方法,建立起全面的防御疾病的防火墻,讓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從根源上消除疾病。
根據國家中醫藥局的規定,不少中醫院在院內建立起“治未病”科室,引進“治未病”人才,組建專家診室,將臨床醫學與優生優育、智力開發、治未?。▉喗】蹈深A)、疲勞綜合征、病后康復、保健養生、抗衰老、中老年保健等全面結合起來,對生命全程綜合保護??伤闶堑谌t學模式進了醫院。
第三醫學的核心
第三醫學的核心是“治未病”,就是保健養生,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和諧相處是第三醫學主要特征,人體各部器官處在和諧狀態下,就不會生病。
如今,一些非手術、非藥物防病治療方式蜂擁而起,包括“節食療法”、“斷食療法”、“自然療法”、“音樂療法”、“芳香療法”、“身心健康療法”等諸多方法,似乎都可以屬于“第三醫學”范疇。其共同點就是喚醒自身抗病能力,不經醫院和藥物,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預防為主,綜合養生”是其主要宗旨。人體遵守自然規律,人們就能長壽。第三醫學主要提倡以下一些方式方法:
提倡節食 不少養生專家都提倡節食,或者少食。為什么節食會有健康效果呢?因為節食可以使體溫上升,從而產生以下一些作用:排出體內的毒素;凈化血液;體溫上升,免疫力提高。
進行節食會讓自己“瘦下來”,這種瘦不僅僅是外觀上的變化,在身體的內部,也會產生更加革命性的變化。
多飲水 人的身體有70%的水分,嬰兒出生時的水分更高達80%,然而現代人體內的水分卻只有60%~65%,使得身體內每個細胞都有缺水的狀況。人體各器官的協調,靠的是分泌液進行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分,各器官的分泌液就會缺乏,就無法和諧工作。細胞無法排毒,甚至會導致中毒,甚至導致細胞死亡、異變為癌細胞。血液變黑而轉濃,進而引發便秘。皮膚水分不足,就會產生黑斑、皺紋、老化、掉發等現象。
但飲水也要講科學。夏日,有人喜歡飲啤酒止渴,這就大錯特錯了。啤酒不僅不能止渴,反而需要有水分來稀釋。喝了一杯汽水或紅酒,則要耗用掉身體內好幾杯水。所以說,只有喝好水、喝對水,才能解決身體器官的內部和諧問題。而且喝水的方式也很重要,一定要小口小口慢慢地喝,讓身體細胞有充足的時間吸收水分子;大口豪飲會使細胞來不及吸收,就讓水分跟隨尿液流失了。
當然,喝水的量也因人而異,如果是每天在外面跑業務、做外勤的人,一天喝水要比坐辦公室的人多;而如果是在大太陽底下的勞動者或從事戶外運動,需要喝更多的水。
腿是身心建康的驅動器 如果把身體比做一臺機器,“腿”就是提供動力的馬達,是體內各部器官和諧的驅動器。馬達不靈了,機器便會老化、運轉不良。生活中也不難發現,長壽老人幾乎都步履穩健、行走如風。因此,養好雙腿,長壽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一個人50%的骨骼和50%的肌肉都在兩條腿上;人一生中70%的活動和能量消耗都要由腿部來完成;人體最大、最結實的關節和骨頭也在其中。兩條腿有人體50%的神經、50%的血管,流淌著50%的血液,是連接身體的大循環組織??梢哉f,腿部肌肉強勁的人會有一顆強有力的心臟。
美國政府老年問題專家表示,從20歲開始,如果不積極運動,每10年可能喪失5%的肌肉組織。同時,骨骼中有“鋼筋”之稱的鈣也會逐漸流失,人的骨關節,特別是髖關節和膝關節會出問題,比如容易摔倒骨折。老人骨折還容易導致股骨頭壞死。
阻止腿的衰老提前到來,就是要多運動。老年人可選擇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每天最好能堅持健步走45分鐘,行走1萬步左右。
深呼吸促進長壽 呼吸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命活動之一,呼吸運動是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完成吸氣與呼氣,為身體提供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保證生命的正常運行。
肺的體積雖然不大,但肺泡壁面積約有70平方米。很多人因為呼吸太短促,使空氣不能深入肺葉下端時,導致換氣量小,所以很多人一生中只使用了肺部的三分之一。
呼吸主要分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F代人由于常坐辦公室,缺少運動,許多人呼吸又淺又短,僅用胸式呼吸。
這種僅用胸式呼吸的方式每次換氣量非常小,在正常呼吸頻率下通氣不足,會使體內的二氧化碳累積,導致腦部缺氧,出現頭暈、乏力的癥狀。
為了更好地發揮呼吸器官的潛力,應該有意識地加深呼吸,避免快而淺的呼吸。
采用深呼吸,就可以使剩下的肺泡工作起來。當采用胸部呼吸的時候,位于肺上部的肺泡開放;而在腹式深呼吸時,肺下部的肺泡也打開了。
深呼吸能幫助人們減壓,緩解失眠癥狀。主動調節呼吸的深度和頻率,就能有效放松繃緊的神經,舒緩焦慮的心情。一些因為壓力造成的頸部疼痛,通過呼吸練習,疼痛感將會減輕。失眠的人也可用呼吸法來幫助入睡。通過降低呼吸節奏、平緩呼吸,減輕失眠癥狀。
【中圖分類號】R25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271-01
中醫學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為人民的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作為一門古老的醫學科學,其中的美學內涵也正是這種“深奧的美”,只有它才能使人類的生命與機體表現出生機勃勃的自然美。中醫美學是我國傳統醫學與美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型的綜合性學科。如中醫的醫德美、陰陽五行和辨證論治等理論中的整體美、動態美、意蘊美。
中醫學是一個對稱性極強的知識體系。中醫理論和諧、對稱、雅致,同時也不缺乏新奇與簡練。她美的風格是深沉雋永,雄渾倉健,朦朧奧玄。在中醫學中,對稱的一切概念,最終都可以統屬于“陰陽”這樣一對總的對稱的范疇之中。天地、上下、男女、寒熱、虛實、臟腑、補瀉、升降、開合等等一系列基本概念,都具有廣泛的對稱特點。中醫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其物質的元素就是陰陽二氣,包括人類在內的物質世界無不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產物。中醫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一樸實的文字語言來描繪人與自然的同源相動的整體完美聯系。欣賞它的美,如謠觀滾滾長河,蒼蒼群山,紅日浴霧,白云舒卷。
中醫的語言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熏染,言而有文,神韻盎然。中醫語言有著詩的韻律,詩的形象,詩的凝練。中醫的經典著作令人不禁而誦,留芳齒頰,百讀不厭。你會醉心于《內經》文風的宏肆,典雅絢爛,象神龍行空,繁星燦爛。你還會驚嘆于《傷寒》文風之“猶礦出金,如鉛出銀”,嚴峻沉郁,樸實洗練。那方歌節奏的勻齊嚴整,針賦文句的雙雙對稱,醫話詞語的耐人尋味,醫論語言的犀利思辯,都可給你心的愉悅,美的體驗。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整體觀念的內核和理論支架,中醫以“陰平陽秘”、“陰陽平和”的理論來說明整體的正常生理狀態,并籍以解釋人體與宇宙間其他事物的聯系,如人體某一機能活動受損或能量耗散的某一環節受阻,而不能促成相對平衡,出現某一方面的“偏勝”或“偏衰”,便產生疾病,體形、體態和容姿都會因此受到損害。因此陰陽消長-平衡美。五行學說中,除了用原始的哲學思想來表達人體臟腑的功能屬性外,五行相互制約、相互消長、轉化和相生相克,循環無端的錯綜機制。可見,中醫五行相生相克及其順序的概念,是中醫學的一種醫學邏輯思維方法,五行生克-協調美。
中醫的藥物是美的。中醫的藥物出于自然,來自天然,巨龍細蟲,飛禽海鮮,春華秋實,斗獸鳴蟬,丹石黃土,懸瀑流泉,都可入藥,爭顯不凡。中藥的性格各異,各懷絕技,各有才千。或如少女,溫柔甘甜,溫煦滋潤,安撫五臟;或如將軍,粗獷強悍,峻攻猛逐,祛病除患;或如先鋒,率引群藥,直達病所,一馬當先;或如國老,調和諸藥,協調關系,共對病頑。
中醫的方劑是美的。好的方劑是醫生智慧的結晶,是中醫理論美的體現。動靜互制,剛柔為用,升降互濟,寒熱相安,七情和合,相輔相成,君臣佐使,次第井然,藥證和拍,細密緊嚴,如五音譜寫成悅耳樂章,猶七彩調畫為動人畫面,用之祛病療疾,療效卓然。中藥用藥講究“七情合和”,體現協同美;中藥的組方講究“主輔佐使”,體現主從美。
中醫診斷過程觀察周全,望、聞、問、切,靈活善變,醫生思徹天地,個人學識經驗,性格靈感并參期間,這為醫生獨特風格的充分展現提供了廣闊的畫面。扁鵲醫如秦鑒燭物,妍媸不隱,又如弈秋遇敵,著著可發,這是中華美學與中國醫學的融合貫通,是技術操作與藝術創作的壁合珠連。美主要是由色彩、形象、聲音和氣味等要素所構成,中醫四診的內容無不含有上述美的要素成份,因此,從四診方法、內容與目的來看,既是診病,也是一種醫學人體審美活動。
中醫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對于人體,可以從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來表達它的美:我們可以從肌膚毛發的色澤、五官的排列位置、聲音的清亮明晰、體態的徐緩柔俏、表情的喜嗔愁怨、衣著的華麗淡雅等外觀形態上獲得感性美的信息,對其作出審美判斷,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美學內容。
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而中醫數千年的漫長歷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必然反映著人們在養生防病、祛病延年等社會行為中的美學內涵和美學情感。
疾病是人體的內外環境遭到破壞,亦即陰陽失去平衡的一種表現,它客觀的表現出各種癥狀和體征。盡管癥候紛繁復雜,但內部存在著統一性的美學規律。在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掌握辨證資料之后,中醫辨證學根據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及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癥候。通過八綱辨證的建立,把十分復雜的癥狀和體征統一起來。因此,八綱辨證是中醫辨證學統一美的完整體現。中醫辨證學還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許多辨證方法,并沒有凌亂、互相排斥的感覺。它們既可獨立成為體系,又有著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和諧共存的密切關系。諸種辨證方法各顯其長,融會貫通,是中醫辨證學的真諦,也是它的美的所在。中醫辨證學有著基本美學思想和美學感受,符合科學規律所蘊涵的美學內涵。
中醫教學內容的美與中醫教學形式的美也應是有機的結合,統一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體態語言美是人的身體的動作姿勢或姿態一種美的表達,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一個教師體態語言所反映出的舉止風度、儀表神情及藝術涵養等方面,可以直接窺視其心理素質、文化品位、思想情操的高低與美丑。課堂應是一個煥發美的生命力的地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師生共同合作,創造美,領會美,陶冶心靈的燦爛圣地,在這里師生的生命價值得以體現,創造性得以發揮。
首先,要力求課堂的客觀形式美,教室內的字畫,黑板顯示屏,實驗室的投影儀,實驗器材等設施要整潔有序,合理,便于教師的使用和學生的觀察。教師本人的美也相當重要。發型與衣著要整潔大方;語言和教態是教師內在美的體現,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準確精練,風趣生動而無“口頭禪”的語言表達,自然大方的教態,確實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也利于知識的傳授與理解,教師人格的美也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作用。
中醫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為人民的保健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美的中醫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醫學之美的洞察力,形成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讓學生領略到醫學深沉的內在諧音,消除對中醫的畏難情緒,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中醫的內在動力。
綜上所述,中醫學不僅追求美,追求善,同時還追求美的完美。你若沉浸于中醫學中,常會感到美的震撼,美的感染。
參考文獻
[1] 楊辛.美學原理[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7:322-326
[2] 孫紹振.美的結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6:41-46
[3] 王旭東.中醫美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89.10:41-42
[4] 趙永耀.中醫美容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119-135
[5] 王錚.中醫美容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9:6-12
[6] 黃霏莉.佘靖中醫美容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9:15-18
[7] 黃霏莉.美容中醫學[M].科學出版社,1999,8:13-19
中醫的體質學說,是研究人體體質的概念、形成、特征、類型、差異規律及其對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的影響,并以此指導對疾病進行診治和預防的理論。
一、體質的概念
人類不僅在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精氣血津液等形質及其功能活動方面具有普遍的共性,而且在神、魂、魄、意、志等神的活動及喜、怒、悲、思、恐等情志活動方面也是相同的。但在人群中,不同個體在形質、功能、心理上又存在著各自的特殊性,這種個體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稱之為體質。早在《內經》時代就已經認識到人體個體間存在著差異,如說:“是人者,素腎氣勝”,“此人者質壯”等。這“素”與“質”便是指體質而言?!秱摗酚址Q為“家”,如“汗家”、“亡血家”;《千金方》稱為“稟質”;張景岳稱“氣質”;葉天士等則稱“體質”。在前人有關體質現象論述的基礎上,現代研究者對體質的概念進行了更為科學的表述。
(一)體質的基本概念 體質是指人類個體在生命活動中表現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這種特性是由遺傳性和獲得性因素所決定的。換言之,體質就是人群及其中的個體,得自于先天,受后天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所形成的人體個性特征,這種特征是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適應并相對穩定的。舉例說,寒帶與熱帶、歐洲與亞洲的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體質特征,而不同人群中的不同個體又有不同的體質特性。因此,體質實際上就是人類在生理共性的基礎上,不同人群及人群中的個體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
體質通過人體的形態、機能和心理活動的差異表現出來。可分為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差異表現。生理方面表現為機能、代謝和對外界刺激反應等的個體差異,病理方面則表現為對某些證和疾病是否易感易患,以及發生病變的類型、疾病傳變轉歸中的差異??傊總€人都有其體質特點,這種特點或隱或顯地體現于健康或疾病過程中。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現象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動態可變性、個體差異性、群體趨同性(群類性)和形神一體性。
(二)體質的構成 人是形與神的統一體,故體質的概念包括了形、神兩方面的內容。形,即人體的形態結構(包括體表及內部形態結構),神即精神心理活動。一定的形態結構必然產生出相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活動和心理特性是正常形態結構的反映,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類經》說:“形神俱備,乃為全體?!币虼?,體質的構成包括了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三方面的差異。
1.形態結構的差異性 形態結構有內、外之分。外部的形態結構是體質的表象,內部的形態結構(包括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是體質的內在基礎。外部的形態結構最為直觀,并且與內部器官結構有密切關系,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察外部的形態結構即可測知內部的形態結構。因此,人的體質特征首先表現為體表形態、體格、體質的差異。
體表形態包括體格、體型、體重、性征、體姿、面色、毛發、舌象、脈象等。體格的強弱是生長發育水平、營養狀況的反映,可以通過觀察和測量身高、體重、肩寬、胸圍以及身體各部分的生長比例、勻稱情況來判斷,是衡量體質的標準之一。體型又稱身體類型,則是衡量體格的重要指標。觀察體型主要是觀察形體的肥瘦高矮,皮之厚薄,肉之堅松,色之枯澤等等。其中肥瘦最有代表性。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說:“其肥而澤者血氣有余,肥而不澤者氣有余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前人尚有肥人多氣虛,肥人多痰,多濕;瘦人多陰虛,瘦人多火等說法。另外,同是肥胖者,又因其形態特征不同而有膏型、脂型和肉型的差異。
2.生理功能的差異性 形態結構是產生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若形態結構的特性不同,其產生的生理功能自然亦異。反之,生理功能又會反作用于形態結構,使之發生改變。因此,生理功能的差異也是個體體質特征的組成部分。
人體的生理功能是內部形態結構(如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功能活動的體現。因此,個體生理功能的差異,包括消化、呼吸、血循、水液代謝、生長發育、生殖,以及感覺運動、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各方面功能的強弱差異,均可反映出其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功能的盛衰。通過觀察和測知上述功能活動的表現,諸如心率、心律、面色、舌象、脈象、呼吸狀況、語聲高低、飲食偏好、對寒熱的喜惡、二便情況、性機能、生殖能力、形體的動態及活動能力、各種感覺的靈敏程度、皮膚肌肉的彈性、毛發疏密及光澤等等,即可作為了解體質的重要內容。
3.心理特性的差異性 心理是感覺、知覺、情感、記憶、思維、性格、能力等的總稱,屬于中醫學“神”的范疇。人體是形與神的統一體,某種特征的形態結構總會表現為某種特定的心理狀態。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說:木形之人的形態特征是,皮膚蒼色,頭小、面長,肩背寬大,身直,手足??;其表現的心理特征則有才智,好用心機,多憂勞于事物等。再如土形之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其心理特征則是“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等。此外,不同臟腑的功能活動,常表現為某種特點的情志活動,如《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闭且驗椴煌说呐K腑精氣及其功能活動有不同,故其表現的情志活動也有差異,如有的人善悲,有的人善怒,有的人膽怯等。
中醫學概論教學內容多,醫學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零碎、抽象,如望診、問診、切診的相關內容。中醫本科生300多學時的內容要在非醫學專業80學時講授完畢,并且這些專業的學生大多在一年級、二年級接觸這門課程,沒有經過西醫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組織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學的深淺度,成為一個難題。
2、學習認識不足,方法欠缺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及問卷調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甚至對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時產生疑問,如計算機專業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計算機編程就可以,體育健康專業學生認為練好自己的體育專項就行,學習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對其專業并不重要,對今后的就業也無幫助,因此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一些學生雖然對中醫學概論感興趣,但認為需要記憶的內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從何學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的思想精華,并在本專業中得以應用。
3、實踐性強,操作難度大
中醫學是在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發展的醫學科學,臨床實踐性很強。但由于中醫學概論學時非常有限,培養目標與醫學專業有所不同,沒有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與臨床病人相脫節,因此缺乏客觀性、具體性和操作性。如脈診中脈象的學習,問診的內容及技巧,用藥的規律及療效。
二、教學改革思路和方法
1、結合文化背景,詮釋中醫理論
中醫學孕育于中國傳統人文土壤之中,與西方現代醫學有明顯的異質性。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講授時,要時時結合古代文化知識,如中醫學的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哲學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病因學說中“風邪”與自然界中“風”的聯系;兵法在治法中的運用等等。因此,我們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學生進行中醫多元文化背景的討論與交流,從而讓學生逐步領悟到中醫學中陰陽、氣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內涵,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科學性,中醫臨床療效的特色優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從學生角度出發,換位思考,認真分析部分學生因內容多、學時少、醫學知識面廣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將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化,盡可能“博覽”,而不宜“精深”,以適應非醫學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層次深淺恰當,如詳講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內容,而略講中醫診斷學、方劑學內容;并將相關重復的內容合并,如病機學中“氣血失?!迸c辨證中“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與發病中“邪正與發病”與病機學中“邪正盛衰”、辨證中“八綱辨證-虛實辨證”。這樣不僅節約學時,還可使內容有機整合。針對不同專業,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如體育健康專業由于大強度的訓練容易引起損傷及疲勞,因此對祛風濕、活血化瘀、補益方藥等重點講授;醫學英語專業由于需要對中醫藥知識進行英語翻譯,因此對中醫藥文化背景、醫理的疏通、名醫名藥介紹及現代研究進展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由于長期接觸電腦,頸椎病及視力下降較普遍,因此對經絡學說、按摩手法及養肝明目中藥進行重點介紹。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并購置了成套的VCD光盤,在課堂上運用了各種有效的直觀手段,如圖片、影片、動畫等,以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著臨床常見病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學以致用,并向學生灌輸中醫對老齡化社會“治未病”、養生保健、藥膳、涼茶等所作的貢獻。在講授中醫望診、問診、脈診教學過程中,通過經過優化的情景演練,激發學習熱情。通過臨床模擬、病例分析學習辨證論治。對學習能力較強的醫學英語專業還留出1~2學時讓學生自行制作PPT,并上臺試講;對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的計算機專業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網頁制作小競賽,并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范圍。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我校中醫藥文化節,撰寫中醫藥在本專業中的應用構想等相關論文。
4、以導為教,發揮學習的自覺性
雖然中醫學概論課時縮減,但內容仍然博大精深,運用“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而且忽略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給學生上課的第一節課時就給出具體參考書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醫學,要求每周做兩次讀書筆記,并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相應解答。在講授“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時引導學生學習《內經講義》;講授“氣血”功能時引導學生理解當歸補血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方義;講授“臟腑辨證”時不僅引導學生翻閱臨床醫案、醫話,而且將醫案提前拷貝給他們,以便節約課堂時間,加強辨證思維能力;講授中藥學時帶領他們到我校藥王山辨識中藥性狀、功能。始終引導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的給他們“灌輸”知識。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將中醫學宏觀、思辯的內容向直觀、形象化方向轉變。
經過6年艱苦奮斗,這種水終于誕生了,金教授將它命名為“礦溶生態水”這種‘基因能量液’除了可以作為人類的健康飲品外,還可以在魚類等物品的遠距離運輸中起到作用 因為經過稀釋后的“基因能量液”可以讓魚類活得更長久,2006年6月開始,這種高科技飲品已經進入規?;a階段 日產1萬瓶,主要消費對象是老年人和處于亞健康狀態的都市人群
生命動力源活性液因為具有特殊的納米級微觀結構和適中的親電性,所以可以一直滲透到細胞核中整理整頓DAN、RNA促進細胞的正常分裂與增值,使人類真正走向“基因養生”和“基因保健”的道路……所以,如果長期喝高能態生命動力水的人患感冒的機率會大幅減少,精神也會很好,同時也可以防治各種慢性病癡呆病,高血壓,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癌癥等,甚至可以治好這些慢性病,而其它水就很難有這樣的效果了
高能態生命動力水“不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還榮獲一項尤里卡發明金獎,這項研究成果使70多歲的金目光教授看上去就像是50多歲的精力充沛的中年人,不能不使人們感到他必有什么抗衰的絕招
高能態生命動力水來自海洋生物礦,經過高能交變強磁場的作用,使其中的所有磁疇;自失,由此稀釋的飲用水的O核磁共振譜半幅寬竟能小到50~60Hz,而其濃縮液更是具有雙重功能,既能幾乎全部地殺滅癌細胞,又能養殖正常細胞與此相對比的當代最好的抗癌藥5-Fu雖然能殺滅一些癌細胞,但最糟糕的是,同時還大量地殺滅正常細胞他的這一重大發現為解決抗痛問題提供了最佳的新途徑。
金教授的“水之夢”是21世紀適合人類的最好飲水,它不僅促進人們的健康長壽,還可能在中藥。飲料,釀酒中引起革命,實現農業豐產和綠色革命,并逐漸實現環保生態和增強體能的養生產業革命、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金日光教授以老政協常委的身份給全國政協領導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誠懇建議希望全國政協推動有關部門加快地震災害預警系統建設 全國政協領導很快把這封信批示給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研究。專委會則立即邀請了一批地震專家和金日光教授當面座談、深入交流,形成了有價值的對策建議。
隨著災情的不斷升級,目睹災區人民的痛苦和堅強,金日光教授心里非常難受,又馬上向國務院請示,獲得了5.12震前幾千萬個監測數據,并通過第四統計力學的研究,發現強地震在震前有規律性的前兆,為我國的地震預測工作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第一手數據和分析結論,受到了國務院、國家地震局等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9年1月13日,金日光教授在中國地震局的邀請下,來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參與學術講座與交流活動。在講座中,金日光教授回顧了汶川地震前昭通,西昌、門源、寶雞等應力臺異常判斷指數的變化,分析了這些異常變化與此次地震的關系,然后為了引入其研究的新地震成因理論體系,還介紹了流變力學,固體潮汐動力學和流體力學等基本概念。
一書一文捍中醫:以專業科學解析中醫,以誠摯熱情打動讀者
近年來,國內有些人士武斷地攻擊傳統中醫藥學為“非科學的”、甚至將其說成是“偽科學”。在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金日光教授“為中華傳統中醫藥學的科學性說幾句公道話”的發言在會議上大放異彩,他深感有必要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詮釋傳統中醫藥學所提出的“精氣神”,“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歸經”、“經絡”等學說的科學真諦,以捍衛中華幾千年來的偉大醫學寶庫。
為了維護中華傳統醫藥學的偉大寶庫,為了中華傳統醫藥學的發展,為了使西方醫學科學界能夠了解中醫藥學理論的真諦,他專門撰寫了一本《當代中醫藥生命動力學》。其中由我國著名的中醫學者諸國本先生作序,指出這本書“對中醫藥理論的全面認識和用現代化學理論方法的深入探討,成為本書的重要特點”,又說該書“首次提出生命動力元素的概念,將第四統計力學――JRG群子理論運用于中醫藥理論化的研究。其中對于生命動力元索及其親電強度的提出,中藥性味及藥效的定量制定,經典處方和特效處方物理化學評價和改進方案,傳統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歸經學說的現代物理化學解析,在理論上都具有突破性進展,為中醫臨床驗證和中藥療效鑒定提供了明確指證。”
此后,還有人提出中醫藥學理論中五臟六腑之間表里關系問題,如為什么大腸生肺,小腸生心等問題。為此金教授再撰寫了“再論中醫藥學理論的當代科學內涵”的長篇論文,發表于《科學中國人》雜志,這一論文的作用不亞于前述的專著,并因此在2008年第三屆中醫藥發展論壇上榮獲了“2008年中醫藥行業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的稱號。
一心一意育新人:桃李天下勤勉耕耘,著述等身筆耕不輟
金日光教授1956年畢業于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1960年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畢業?,F任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級學科首席科學家、全國流變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歷任全國政協常委兼民宗委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副理事長兼學報主編、中國化工學會和化學學會理事。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化工系統有重大貢獻的優秀專家、全國高等院??萍枷冗M工作者、國內流變相態學研究基地創建者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