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09:20:29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德育因材施教原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教育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由于學生的智力因素、家庭或教育方面的原因,明顯存在著學困生、中等生和優秀生。如何來轉化學困生,又將如何來提高中等生和優秀生呢?這便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一、尋找閃光點,激勵自尊心,轉化后進生
學困生的自我認識是“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在這種自卑心理的影響下,便會產生破罐破摔的念頭,長此以往抱怨會越來越嚴重,這樣會導致惡性循環。作為教師應該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首先,要尋找他們的閃光點。任何學生都有優點和缺點。不能因為他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而全盤否定他們。學生個性沒有定型,不可以輕易地給他們下結論,更不可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冰心曾說過:“淘氣的女孩是巧的,淘氣的男孩是好的。”學困生的閃光點可能會在體育活動、文娛活動中表現出來,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及時表揚,讓其感到教師看得起他們。贊許或鼓勵往往可以增強學困生的自信意識,讓他們感到自己某些方面比別人強,其他方面也會行。其次,當后進生犯錯時,不可以隨便在班集體中指責和批評,要采取單獨談話的方式,使其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樣學生可以得到全面進步。再次,要在具體教學中克服以下不正確的傾向:
傾向一:當后進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只是象征性地等待一會兒。
正確的方法是:明確地表示,你有足夠的時間慢慢思考。
傾向二:對后進生所做的錯誤回答的反應是立即給出正確答案或是叫其他學生回答。
正確的方法是:重復他們的答案,給出正確答案的線索并以不同的方法提問。
傾向三:對低能學生表示贊揚的次數很少。
正確的方法是:經常做出贊許表示很注意他們。
傾向四:全體學生布置一樣的作業。
正確的方法:單獨給學困生布置難度較低的作業,以使他們與其他學生處于同等的競爭水平上,使其享受大成功的喜悅。
二、誠心關注,融為一體
對于中等生,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要讓他們感覺在班集體中自己不是可有可無的。
要在生活和學習中關心他們,給他們更多的表現機會。這類學生往往內心膽怯,喜歡自我封閉,班主任往往要循循善誘,找到打開他們自我封閉的金鑰匙,讓其充滿活力和生機。因這類學生膽小、害羞,班主任不要正面批評指責他們,而應更多地鼓勵表揚。要讓他們多發言,讓他們擔任一定的角色,促使他們“拋頭露面”,讓其感受到自身價值,使其融入集體中,與同學們共同學習和生活。
另外,要謹防學生自滿,要使其正視挫折。一般來說,優秀生較少,如果給他們成功的機會太多,則容易產生驕傲自滿心理,自我滿足是一種對自我評價過高的表現,因而瞧不起人,以自我為中心,總想超過別人。一旦失敗和遭遇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開始內疚,自責至抑郁。
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針對學生的實際,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要了解學生校外的先進事跡,要讓其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過去行并不代表現在行,一旦環境條件的變化,自己的“地位”就有可能相對下降,應客觀地對待別人的優點,正視自己的不足。
隨著現代教育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其中,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信息知識的大爆炸,成為這些理念的直接動力和催化劑。然而在忙忙碌碌的學習和工作中,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強大的競爭力,又往往讓人無從下手。書店的書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學校開出的書目連續不斷;課后班林林總總,似乎都有參加學習的必要;甚至是課堂的教師在面對茫茫題海和接踵而至的各門考試時也焦頭爛額,那么苦難的家長和學生的境況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該從何處下手,怎樣才能讓自己在未來成為一個充滿競爭力的全才,什么樣的學習和書籍才能使自己的成長更有質量更有效率……這一切的問題都在困擾著當代的年輕人、家長和教育者。筆者在本文中站在一名教育者的角度,從現代教育的理念出發,聯系上述的總總矛盾和困惑,認真思考和重新審視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并由此提出了現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則。也許,這三條原則達不到撥云見日的功效,但有可能為當前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啟示。
一、“因材施教”的溯源
“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孔子認為“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所以要“各因其材”??鬃影褜W生的智力分為四等,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辈⑶艺J為“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他又把人的性格分為三類:“狂者”、“中行”、“狷者”。具體而言“由也果”(果敢)、“賜也達”(通達)、“求也藝”(多才藝)、“柴也愚”(憨直)、“參也魯”(遲鈍)、“師也辟”(偏激)。在此認識的基礎上他總結出學生在能力、特長、態度和志向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要因材施教。
《論語》中就記載了一個生動、鮮明的關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次,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人座談。子路和冉有同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給子路的答復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給冉有的回答是:“聞斯行之?!惫魅A一直侍候在旁,便問孔子:“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路、冉有兩個人問的問題,先生答復的問題為什么迥然不同呢?”孔子自有他的理由:“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币馑际钦f冉求遇事膽小,就鼓勵他大膽些;子由好勇過人,就壓壓他。這個故事說明孔子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詢問的同一問題,能根據不同對象的智能和性格特點,有的放矢地做出方向一致但有所側重的回答。
其實,“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學者和教育家一致認同,并在教學過程和心理分析上廣泛應用和深入探討。比如,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情緒智商》一書中認為,分析一個人的成功因素,其中智力僅占20%,而其余的80%則歸結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差異表現是多方面的。從教學角度看,有成就度差異、學習速度差異、學習能力差異、學習方式差異等。這些差異就告訴我們,在具體的教育實施環節要注意處理好這些差異。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認知與教育學教授加納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他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結構》一書中提出:“真實的智力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標準下,個體以解決自己遇到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的能力”。這種能力內涵是多元的,它包含7種相對獨立存在的智力:(1)言語――語言能力;(2)音樂――節奏智力;(3)邏輯――數理智力;(4)視覺――空間智力;(5)身體――動覺智力;(6)自如――自省智力;(7)交往――交流智力。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身上的7種相對獨立的智力在現實生活中是以不同方式表現的。因此,對一個人的聰明與否很難用簡單的方式作出評判。這些智力上的差異,并不說明一種智力比另一種智力更優秀。加納德的多元智力理論應用到學校教育上,就要求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上應以開發學生的多種潛能,并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智力特點和業余愛好為宗旨。
無論是丹尼爾?戈爾曼還是霍華德?加德納,都承認不同的人具備不同的能力。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該盡量讓他們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他們最擅長的一面,其實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只不過西方人對此的論述更為詳備和嚴謹。
二、現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則”
由因材施教這一教學方法的由來,使我們清楚的認識到人的能力、性格和愛好的巨大差異。因此,在教育中能否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課程體制也成為了決定人才質量高低的關鍵。在現代教育中,我們一邊要具有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要注意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堅持因材施教的三個原則。
1.量力性原則
教育中的“量力性”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量力性原則具有三方面含義。
其一,量學生精力。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學生精力而言,不能同時進行幾方面的學習。比如,當時墨子有幾個學生在學習正業之外還請求學射,墨翟對他們的回答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保ā赌?公孟》)意思是,智慧的人必定量其精力所及而從事啊。
其二,量學生固有能力。人先天和后天形成的能力都是各異的,有的人適合賦予更大的壓力,因為對他們而言壓力就是動力;有的人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過大的壓力不僅不會對其有所幫助,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其三,量學生的學習能力。人的學習能力不同,學習的內容也應有所不同。墨子說:“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保ā睹献?大取》)意思是說,深者深求,淺者淺求,該增者增,該減者減。
當今社會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知識技能五花八門。先不說小學、中學,就是到了大學各門課程的開設也弄得從小就在題海中摸爬滾打的大學生身心俱疲,以至于沒有時間來看自己想看的書,來探討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說他們是成年人,但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都沒有把生活和探索的主動權交給他們,依然拿著拐棍領著他們走,所以到后來就會出現兩個結果:
第一,什么都明白一點,但沒有一樣是精的,頭腦像一個大雜燴,理不出個頭緒,因此也很難做到“術業有專攻”;
第二,就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的思維,因為從小被“喂”慣了,老師一撒手,弄不好會栽個大跟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按照墨子的量力原則進行教育。
所以,要想因材施教,就要把握好量力性原則,給學生足夠自我發揮和創造的空間、時間,讓他們在自己的心靈世界中撐起一片廣博的藍天;量力性原則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指導思想。
2.揚長避短原則
朱熹說:“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又說:“德行者,潛心體道,默契于中,篤志力行,不言而信者也;言語者,善為辭令者也;政事者,達于為國治民之事者也;文學者,學于《詩》、《書》、《禮》、《樂》之文,而能言其意者也。蓋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長以入于道(《論語或問》)。”意思是說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而使之入于不同的發展之道。
其實,朱熹說的這一番深刻的話,就是指因材施教中的“揚長避短”原則:即根據不同學習者的能力、興趣愛好而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而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習者的潛力,竭力規避他們的缺陷,并加以即時點播。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使受教育者揚棄和彌補自己的不足,而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充分挖掘、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使他們充分的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使他們充分的、順利的、快速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現在社會流行一句話即“全才往往是庸才”。這句話不乏一定的道理,因為“人非圣人孰能無過”。這里的“全”更多地說明了“大而雜,粗而不精”。因此,要想有效地開發、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專業化人才,我們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就要充分探討和運行因材施教的“揚長避短原則”,使每個學習者都能充分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在人生的舞臺上完美的展現自己優越的一面,實現自己的人生之夢――這也是教育的最高宗旨之所在。
3.寓教于樂原則
“寓教于樂”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總結出的一條經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樂”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解釋,指教育的方法手段要靈活多樣,不能拘泥一格;教育的內容要豐富多彩,涉獵廣泛;二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解釋,指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進行教育。從后者的解釋來看,“寓教于樂”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因材施教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原則。
如果我們細心地觀察,就會發現: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老師會通過不同的游戲和活動來傳授相關的知識;在初中和高中階段,老師會通過更為民主開放的課堂來帶領大家學習知識;在高中和大學階段,老師會通過更多研究式的討論和更多的質疑鼓勵大家去主動、自發地鉆研知識。
這是我們在建國以來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寓教于樂”的原則還需要繼續深入地探討和貫徹,真正地做到讓知識“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真正地改變“梅花香自苦寒來”和“寒窗十載”的“苦”學境界,讓學習變得更加的有意義、有趣味和有動力;讓每個學習者都能生龍活虎、欲罷不能的去自主的學習,而不是怨天尤人、苦不堪言地面對學習。
綜上所述,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雖然古已有之,但在今天的現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材施教中的量力性原則、揚長避短原則和寓教于樂原則仍然會帶給今天的廣大教育者無盡的啟示,成為他們施教過程中智慧的寶典、育人的根本法則。
參考文獻: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關注學生個體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現狀和學習需求進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鬃幼钤缣岢隽艘虿氖┙痰挠^點,現代教育學、心理學對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詳細的研究闡述。初中英語老師要有效落實因材施教原則,就必須要了解班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水平,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發展點、興趣點和特長點。
一、組建小組,倡導合作學習
1.分組。在學期開始時,首先用大量時間,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格特點、家庭情況,并進行知識和能力摸底,根據相關不同因素,根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發展類型,遵循優勢互補的原則將不同發展類型的學生再M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4-6人。
2.合作?,F代心理學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學習情境。在課堂教學時,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優勢,要求每個小組明確一名組長,在進行小組內討論時,組長做好分工,回答問題時則由組長指名小組代表回答,小組其他成員可進行適當補充。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多向交流、協作的功能,讓全員參與到課堂教學整個過程中來。合作學習使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分類教學,適時調動興趣
1.教學目標分設高、中、低。各年級、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都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教師在熟悉整冊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每課教學目標要求,再根據學生情況分類提出具體目標要求。對優等生可以提出課標要求外的拓展延伸要求,對中等生可以提出只達課標要求,對潛能生可以提出基本達到課標要求。在教學8A Unit 1 Grammar時,將潛能生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大概讀懂課文,掌握重要詞匯,能用簡單的形容詞比較級對比、描述人物;中等生的教學目標為讀懂課文,熟練掌握大部分詞匯,能用所學過的形容詞比較級與課文中出現的復雜句式對比、描述人物;優層學生要熟練掌握課文中出現的所有詞匯和句式,靈活運用形容詞比較級和拓展外延知識對比、描述人物。
2.教學內容分設放、扶、領。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設備、教學進度等因素的制約,教師對相同教學內容通常對班級所有學生進行統一授課、提出統一要求,而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有效實施因材施教原則。
在教學9A Unit 8 Grammar時,對優層學生采用“放”的方法進行教學。他們基礎扎實,思維敏捷,對他們大膽放手,以其自學為主,適當加以點撥指導,教給其學習方法,讓他們先自學課本139頁內容后讀課文,完成課本上的練習,培養其自學能力,挖掘其學習潛力,要求能綜合運用新舊知識,分辨出定語從句和賓語從句的區別,靈活地用所學句型進行會話、復述已學過的課文,創造性地解決一些非常規問題。對中等生在學習時采用“扶”的方法進行教學。這類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等問題,通過老師、同學對他們在課堂上細致講解,要求識記常用單詞和習慣用語,可以先把包含定語從句的詞、句劃出來,然后讓其翻譯成漢語,在翻譯的過程中讓他們分別找出其中的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關系代詞,必要時還讓他們說出定語從句中的主語,通過幫扶引導有助于他們掌握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基本結構,使他們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閱讀相應的英語材料。對潛能生在學習時采用“領”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老師及同小組的優生對其進行一對一輔導,要求能聽懂最常見的限制性定語從句,短語聽寫只要能寫出一半就行。這樣較好地保護了三類學生的自尊心,從而調動了所有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3.鞏固練習分設基、綜、拓。教師在完成教學內容進行鞏固練習時,練習題可以分設基礎題、綜合題、拓展題。教學9A Unit 2 Integrated skills中的A1-3這三個部分主要是對色彩療法的描述,可根據聽力材料挖去一些顏色、情緒、服裝等細節,讓中等生、潛能生進行短文填空,要求他們了解一則廣告的語境,并能從廣告印刷品和電視采訪中獲得信息,學會在讀和聽的過程中,鞏固信息,確認事實;要求中、高層次學生能征求和提供意見并提出建議,并學會陳述某種服飾的顏色、優缺點等,理解、探究聽力材料中關于My favourite colour的寫作結構。
三、靈活評價,品嘗成功喜悅
在教學中,教師要掌握教學情況,就必須及時對教學情況進行評價,教學評價的方式主要有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師生互評等。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認知能力、接受能力、表現力等方面的不同,就是同一問題對他們應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要求,按照不同標準、要求及時給予其恰當的評價,讓各類學生均獲得成就感,感覺到學習的樂趣,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如英語里時間、日期的不同讀法,讓優等生對潛能生指出其錯誤的地方及原因,中等生也能得到優等生的點撥從中得到啟發,同時潛能生的問題也給中等生一個覺醒。優等生在交流中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同學進行交流,同學之間加強友誼,增強團結。
認知模式是:(1)理論假設:①道德發展論;②道德教育論。(2)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①道德兩難問題及其設計;②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問;③道德討論中的深入性提問。(3)簡要的評論:①認知模式的缺陷;②認知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2.簡述德育的體諒模式。
體諒模式是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風靡于英國和北美。與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強調道德認知發展不同,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
體諒模式是:(1)理論假設:①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③鼓勵處于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學會關心。(2)圍繞人際-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①設身處地。②證明規則。③付諸行動。(3)簡要評論:①體諒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②體諒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3.在中小學德育中如何獎懲教育法?
(1)獎懲教育法,即獎勵與懲罰法,是通過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以引起學生愉快和痛苦的體驗進而強化或糾正學生某些行為的方法。獎懲教育法包括表揚與獎勵、批評與懲罰等方式。
(2)運用獎懲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高對獎懲關系的認識。
第二,目的明確,具體有度。
第三,客觀公正,有利于團結。
第四,獎勵為主,抑中帶揚。
4.在中小學德育中如何運用榜樣(示范)法?
(1)榜樣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榜樣包括: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學生中的好樣板。
(2)運用榜樣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①選好學習的榜樣。
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構主體自身為對象的實踐領域”。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主渠道,面隊每一位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等存在差異的學生個體,如何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這就要求學校從學生個體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特點,使教育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肯定,實質上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要求。
因材施教(yīn cái shī jiào )一詞出自《論語•為政》,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學經驗時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現代教育中,這就是量力性原則,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規格人才培養觀??鬃右虿氖┙痰牡谝徊绞橇私鈱W生,他能夠用精煉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學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果,殤也達,求也藝”;第二步是分別激勵,激勵是促使學生嘗試成功的源泉,激勵充滿著爭取成功的力量;第三步是補偏救弊,即針對同樣的問題,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講解和回答。
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各家各派無不主張因材施教。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薄皞€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秾W習與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睙o論什么學生,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要建立起素質教育的茂密森林,就必須關注每一棵樹木的成長,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實施針對性很強的鼓勵性評價。
眾所周知,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15~18歲,生理上正告別少年期進入青年期,肌肉和心肺功能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骨骼生長趨緩,生理器官、神經系統基本發育成熟,各項機能已趨完善,青春期生理特點開始顯現;從心理上看,他們自我意識猛醒,思維能力、高級情感迅速發展,自信,有個性,渴望得到鼓勵、肯定、表揚,希望并善于秀出自我、展現自我。相對于同年齡段的高中生,職校生又是初中畢業生中學習成績偏下、行為習慣較差、自控能力偏低的這部分學生,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如何用賞識的心態、激勵的辦法來進行因材施教,我們的做法是“不同的學生設不同的獎項”。
多年來,我校緊緊把握“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這一主旋律,堅持德育就是質量,德育就是效益的辦學理念,實踐中努力做到德育工作“近一點、細一點、實一點、精一點”的工作思路,積極思考因材施教的學生德育管理模式,通過在學生中開展“校園之星評比”活動,對孔子因材施教第二步進行了嘗試探索,以達到“不同的學生設不同的獎項”做法,變獎勵為管理,變管理為獎勵,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輻射,擴大學生學習榜樣的視角,全面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校園之星”是一個統稱,它是由學?!凹寄苤恰?、“禮儀之星”、“進步之星”、“陽光之星”、“學習之星”、“體育之星”、“文藝之星”、“奉獻之星”、安全之星、奧運之星、勞動之星、遵紀守法之星等系列組成,以季度為評選周期,一星一方案,評選方案由評選條件、評選方法、獎勵方法、推薦材料等組成。
“校園之星”評選的原則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教育中的應用。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育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于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校園之星”獎項的設計,我們認為要努力做到:(1)代表性。學校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生活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點,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有代表性地設計評選獎項;(2)針對性。獎項的設計既要面向全體青年,又要善于兼顧部分群體或個別學生,使某一類型或某一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3)前瞻性。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評選獎項。
“校園之星”的評選,其理論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賞識、激勵、關愛,抱著一種欣賞的積極態度,把力量注入學生的體內,短短的一年時間,已讓青年學子展開飛翔成功的翅膀。對此有幾點思考,讓我們同仁以此共勉:
1.賞識是一種心態,它不僅是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它更是一種教育者的思維方式、信念以及精神狀態。賞識教育是源于對學生的愛,發現并遵循生命成長規律的愛的教育。不是好學生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學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它們變得越來越壞。將賞識教育當成一種生命需要的教育,是符合現代心理學關于人性需求層次理論原則的。
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特點,是實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
了解和研究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鬃臃浅V匾暳私夂脱芯繉W生,他對學生的心理、個性的觀察很細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指出:“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闭强鬃訉W生的深入了解和細致分析,從而使教育教學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巧妙地實施因材施教。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對象是廣大適齡青少年,在一個教學班中,盡管他們的年齡相近,但由于遺傳、環境和先前教育的不同影響,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和知識的特點也就不一樣。應該深入到學生中去,通過觀察、談話、訪問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既要了解學生的共性特點,還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
二、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是實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實質就是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在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不可分割,即: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向他們提出統一要求,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又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
三、啟發誘導,是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方法
教育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提高教育成效,不僅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啟發誘導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數學課堂教學中,常有一些教師抱怨學生“啟而不發”,究其原因不在學生,而在教師“啟而不當”,沒有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導,而是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
四、熱愛學生,愛崗敬業是實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數學課堂質量的情感基礎和內在動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15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國德育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批判地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仁”與“義”相結合的德育理念,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1]。孟子指出“仁”即滿懷愛人之心,而“義”即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要恪守的行為準則。本文試圖通過對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及主要方法進行深入分析,總結出高校德育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探索出不同歷史時期德育間的契合點,通過在高校德育中運用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促進大學生群體道德修養的形成。為大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礎,可見,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與高校德育之間存在著契合性,因此,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對高校德育的發展具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1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孟子秉持的理論基點是“性善論”思想
在我國的德育史上,孟子首創性地提出了“性善論”思想。孟子以“性善論”思想為理論基點構建其德育思想體系。孟子發展了孔子的“習相近”思想,提出了“性本善”思想,他認為“善”是受教育者與生俱來的基本道德品質,孟子稱之為“善端”。他認為人生而既有“仁、義、禮、智”四端,具體來說,便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盵2]孟子認為,受教育者要通過德育使“四端”逐漸演變為“四德”。孟子認為,人盡管生而便有“善端”,但仍需對其進行道德教育,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德育萌芽逐漸演變為自己的道德準則。
1.2 孟子認為道德教育與物質基礎密不可分
孟子曰:“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盵3]孟子認為受教育者要實現生存發展需要以一定的物質基礎為前提,如果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那么德育便會成為“無根之水”。受教育者想要接受道德教育必須擁有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這樣才能保證受教育者對學習沒有后顧之憂,一言以蔽之,即“倉廩實而知禮節”。
1.3 孟子高度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
孟子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認為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實現“得民心”,首先是滿足受教育者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其次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持續性地道德教育。孟子高度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爸斺孕蛑蹋曛孕┲x。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盵4]理解為教育者要通過德育,使受教育者促進道德修養的形成,只有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貫徹忠孝仁義的原則,最終實現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
2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德育方法體系
孟子非常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他不僅把德育看作是受教育者修身的首要對策,而且把德育看作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方略。孟子總結出了言傳身教、因材施教、引而不發、反省內求、學思結合等一系列的德育方法,構建出自己宏大的德育方法體系。
2.1 “言傳身教”的德育方法
言傳身教主要是指教育者要發揮其榜樣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孟子特別注重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言傳身教,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盵5]此句意為,“大丈夫”為人行事應當如同射箭一般,弓箭手只有擺正身形,才能將弓箭射好。孟子認為教育者要堅持以身作則,這即所謂的“教者必以正?!盵6]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7]可見,孟子認為教育者將自身的良好德行傳遞給受教育者遠比對其空談德行要好得多。
2.2 “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
因材施教主要是指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受教育者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而制定出有針對性地德育對策。孟子特別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主張教育者要結合受教育者的個人實際去制定相應的德育對策。孟子認為,“教亦多術矣。”此句意為道德教育的方法復雜多樣。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以“性善論”為基礎的,他認為,受教育者盡管有著相同的“善端”,但是由于受教育者的道德修養與后天所處環境的差異,這就造成了受教育者間的個性差異。通過調動受教育者德行、幫助受教育者獲益的方法,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將因材施教方法論述得更加詳細。
2.3 “引而不發”的德育方法
引而不發主要是指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學習規律,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激發受教育者進行主動的學習與思考,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地培養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質。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尊重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孟子曰:“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8]。孟子的“引而不發”思想從根本上說是啟發誘導式的教育思想,他將教育者隱喻為弓箭手,指出教育者要像弓箭手一般,將弓拉滿,使箭呼之欲出,卻不放箭,通過這種方法積極引導受教育者自主學習。
2.4 “反省內求”的德育方法
反省內求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要主動反省自身的言語和行為,找出自身的優缺點,進而通過揚長避短,最終提升自身的道德水準。孟子認為受教育者要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使受教育者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調動受教育者的能動性是孟子“反省內求”德育方法的邏輯前提。孟子提倡“反省內求”思想,其思想核心便是自身反省。他曾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2]此句意為,我愛戴他人,他人卻拒絕我,就要反省自身是否擁有充足的愛心;我監管他人,卻沒有管理好,就要反省自身是否擁有足夠的才能;我禮貌的對待他人,卻沒有得到他人的回應,就要反省自身會否擁有良好的態度。
2.5 “學思結合”的德育方法
學思結合主要是指學習與思考要實現辯證統一。孟子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同時,他對思考也做出了自己的闡述,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句意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要反思其道德素質,孟子對“思”最好的詮釋便是他推崇“反省內求”的德育方法。
3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應用路徑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與高校德育處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也存在著各異的道德教育目的,但是孟子主張的道德教育方法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健康穩定發展依然具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對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借鑒,我們可以為解決高校德育的現實問題提供新的研究路徑。
3.1 提升高校德育地位,堅持高校德育優先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由于受到西方社會思潮的沖擊,造成了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存在著多樣化現象,這就亟需高校切實提升道德教育的地位。從孟子的德育思想中可以發現“道德高于智力”的現象。要切實提升高校德育地位,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德育優先。
首先,堅持德育優先就是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將培養大學生做人置于高校教育的首要地位。高校通過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促進高校德育發展能夠有效地鞏固高校德育地位。其次,堅持德育優先,就是要建立健全高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道德教育的原則,為貫徹“道德高于智力”思想提供制度支持。具體來說,高校管理部門要為高校德育工作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通過保障高校德育隊伍的各項權益,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為高校德育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撐。應當走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認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使高校德育更加具有針對性。最后,堅持德育優先,就是要在整個高校教育體系中滲透道德教育的內容及方法,充分發揮高校的教書育人作用,積極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
其次,堅持德育優先并不是機械地將大學課程劃分位次和等級,而是要在高校教育中突出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我們要轉變教育思想,強調道德教育的作用,因為教育的最終目標便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孟子特別強調道德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對于高校而言,需要借鑒孟子德育優先的教育思想,突出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3.2 完善高校德育方法,優化高校德育效果
我國高校德育方法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在高校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未能充分地展現“言傳身教”的作用,教師未能充分地考慮大學生的不同特質而進行“因材施教”,教師未能充分地對大學生進行“引而不發”式的教學等等,上述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高校德育的效果。
第一,孟子的“言傳身教”思想啟示我們,高校道德教育要以加強教師隊伍的道德素質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的道德修養為目標。教師的榜樣作用在高校德育中意義重大。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往往會表現出與教師類似的思想行為,大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教師優秀的思想品質,執著的工作精神和嚴謹的學術作風密不可分。因此教師要在工作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生活中以爭做大學生榜樣為榮,從而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準。高校教師隊伍需要接受持續性地德育培訓,保證其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向大學生傳播道德教育的內容,向大學生傳授正確的為人處世原則,使大學生實現“智”與“德”的協調發展。高校需要明確地規制、構建出教師道德行為評價指標體系,來提升教師的道德水準,使教師能夠充分地向大學生展現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第二,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啟示我們,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又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高校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因為德育工作遠比其他學科教育工作困難,所以更加需要德育教師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在德育活動中,高校要加強和改進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教育培訓的對象要涉及到不同學科的教師,以便使教師能夠在其課程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知識。鼓勵教師學習德育理論知識,教師要學會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學會深入剖析大學生的思想情緒,學會始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第三,孟子的“引而不發”思想啟示我們,孟子主張教育者要激發受教育者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把握時機對受教育者進行啟發誘導式的道德教育。在高校德育的現實情境下,借鑒孟子“引而不發”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完善高校德育方法。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大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式的道德教育。孟子非常贊同孔子“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思想,這句話體現出要培養受教育者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受教育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將孟子“引而不發”的德育方法引入到高校德育中,那么就需要處理好尊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與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之間的關系。當前高校的德育方法主要停留在灌輸知識的層面上,通常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德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忽視了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導致了師生間缺乏知識互動。高校通過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可以有效地發揮教師在道德教育中的“引而不發”作用,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實現師生間情感與知識的良性互動。
3.3 拓寬高校德育路徑,開展高校德育實踐
一、中學德育教學必須注意兩種能力的培養
1.努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就是矛盾,找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發現矛盾的過程。預習提疑,就是要求學生找出問題,抓住問題的核心。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別人沒發覺問題的地方、在已有公認解釋的事實中提出問題。他們不滿足于對事實的通常解釋,他們對待一切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非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筆者提倡學生積極提疑,尤其是建設性意見和獨創性見解。2.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當今世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傳統美德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
愛國歷來被看做是一種“大節”。中國人民歷來崇尚氣節,注重情操。愛國主義思想培育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觀,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出現過無數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蘇武、“精忠報國”的岳飛、“”的林則徐,以及愛國詩人陸游等。這些仁人志士至今仍受到人們的稱頌,這是因為他們具有“舍己為國”的高尚精神。教師應通過謳歌愛國志士和他們感人的業績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增強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三、傳統美德教育與遵法守紀的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
早在兩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時古人又倡導“責己嚴,待人寬”的原則。這都說明古代思想家已經具備了勇于自我批評、加強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又如“不貪為寶”“暮夜卻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視道德品質修養,把不貪作為人生的珍寶,這對教育、引導中學生嚴于律己,加強道德修養,自覺抵制、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四、從小事抓起
不管是好事壞事,總是積小成大,由量變到質變。因此,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從小事做起,從小事抓起,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學生聽課、做作業是否認真,見到老師是否問好,放學回家見到父母長輩是否問好等等,孤立地看起來都是小事,但是,這些小事正是學生道德素質的具體反映。所以,我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必須從這些小事抓起,鼓勵好的,改正不好的,使學生天天向上,一步一步前進,逐步形成良好的風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五、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人們認識的基礎和源泉,更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不僅因為道德行為必須在實踐中得到體現,也因為只有在實踐中經過反復的練習、鍛煉和鞏固,才能使道德行為成為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行為習慣。鑒于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力為學生創造、設計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德育生活充滿七彩陽光。實施過程中,我們既要注意從不同渠道設計活動,又要重視從不同性質的養成內容方面設計活動,為學生開辟實踐的天地,創造熏陶的氛圍,提供教育的機會,錘煉道德行為。
關鍵詞:試論 中學 電腦 教學 素質 教育
中學計算機教育是一項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教育。當前,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應用,已把社會生產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計算機教育本身也是一項重要而有力的支持。因此我認為,難得的機遇已悄然到來,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進一步堅定信念,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師資建設、學科教學德育目標、學生能力素質培養、評估等方面 做出整體性改革,并結合“德育為首,五育并舉,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的教育思想, 在計算機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為國家建設培養一大批有用的世紀人才。
一、教學內容應以實用為主、突出表現為更新、更深的特點
教學內容改革應當適合素質教育的特點。教學內容要以實用為主,自編或選用多種教材,體現“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原則,做到從實際出發,注重效益,有計劃、有重點、分地區、分層次地發展和普及計算機教育。
教學內容也應當隨著時代的科技進步不斷更新和調整。正如《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新成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際需要,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那樣,教學內容知識面不但要更寬廣,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動手的。我校計算機課程注意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意識,普及計算機文化,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高一年級我們在初中課程基礎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設計,讓學生學會程序設計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高二年級主要選用了數據庫管理系統,讓學生掌握數據庫管理系統各種命令的操作,學會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一些簡單實用的實驗課題。此外,我們還根據需要及時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課程內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學生實踐訓練,以利于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改進教學方法、注重“精講多練”、“因材施教”的原則
改進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在計算機教學中提倡“精講多練”的原則?!熬v”,是指對于學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而對于一些理論概念(如文件、目錄、路徑等),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精要簡賅地講授,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領。“多練”,是指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以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學生實驗時,我們加強巡回輔導,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的錯誤,反對讓學生放任自流、無目的地實踐。
我們也注重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是學生學習科技文化基礎知識最活躍、最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期,是學習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計算機 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加強計算機教育,效果最佳。同時,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的智商是有區別的,不同學生素質發展的個別差異也是很大的。因此,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鑒于此,我們采用了分層次教學,在對大部分學生進行普及計算機教育的基礎上,對有潛質、有才華的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輔導,讓他們廣泛參加計算機第二課堂、競賽等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精心培養這些尖子人才,使他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注意發展特長。
三、改進教學手段、組合優化教育教學過程
改革教學手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計算機教學手段改革應自覺地走在各學科前列,為學校教育創設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加強傳統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廣播、電視、錄像等)與現代媒體(如計算機技術、衛星技術等)的組合優化教學,注重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探討和建立新型的現代化教育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大力推進計算機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
現代社會由于其技術知識更新速度快,人們需要更快更方便地獲得知識以適應社會發展,傳統教育手段已無法解決這一困境,我們必須從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中找到出路。我認為,在教學手段上注重發展計算機網絡教學是明智之舉。大量事實表明,在這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下,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已完全被摒棄,學生是真正作為學習主體去主動探索學習的,教師可組織生動形象的、圖文聲并茂的語言教學,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軟件資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這是以往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正是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學習、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才得以 真正實現,從而體現出教學的互動性。這樣,教育再也不是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的結果,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去發現和掌握知識的過程,從而讓學生都獲得與科學家們一起參與課題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體奧秘等過程的喜悅。我們的經驗也表明,這樣得來的結果比耳提面命的講授深刻得多、鮮明得多,更能發揮他們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內容也應當隨著時代的科技進步不斷更新和調整。正如《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新成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際需要,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那樣,教學內容知識面不但要更寬廣,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動手的。我校計算機課程注意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意識,普及計算機文化,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高一年級我們在初中課程基礎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設計,讓學生學會程序設計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高二年級主要選用了數據庫管理系統,讓學生掌握數據庫管理系統各種命令的操作,學會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一些簡單實用的實驗課題。此外,我們還根據需要及時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課程內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學生實踐訓練,以利于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改進教學方法,注重“精講多練”、“因材施教”的原則。改進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在計算機教學中提倡“精講多練”的原則。“精講”,是指對于學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而對于一些理論概念(如文件、目錄、路徑等),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精要簡賅地講授,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領?!岸嗑殹?,是指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以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學生實驗時,我們加強巡回輔導,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的錯誤,反對讓學生放任自流、無目的地實踐。
我們也注重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是學生學習科技文化基礎知識最活躍、最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期,是學習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計算機 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加強計算機教育,效果最佳。同時,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的智商是有區別的,不同學生素質發展的個別差異也是很大的。因此,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鑒于此,我們采用了分層次教學,在對大部分學生進行普及計算機教育的基礎上,對有潛質、有才華的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輔導,讓他們廣泛參加計算機第二課堂、競賽等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精心培養這些尖子人才,使他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注意發展特長。
三、改進教學手段,組合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改革教學手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計算機教學手段改革應自覺地走在各學科前列,為學校教育創設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加強傳統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廣播、電視、錄像等)與現代媒體(如計算機技術、衛星技術等)的組合優化教學,注重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探討和建立新型的現代化教育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大力推進計算機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
教學內容也應當隨著時代的科技進步不斷更新和調整。正如《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新成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際需要,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那樣,教學內容知識面不但要更寬廣,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動手的。我校計算機課程注意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意識,普及計算機文化,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高一年級我們在初中課程基礎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設計,讓學生學會程序設計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高二年級主要選用了數據庫管理系統,讓學生掌握數據庫管理系統各種命令的操作,學會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一些簡單實用的實驗課題。此外,我們還根據需要及時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課程內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學生實踐訓練,以利于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改進教學方法,注重"精講多練"、"因材施教"的原則。改進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在計算機教學中提倡"精講多練"的原則。"精講",是指對于學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而對于一些理論概念(如文件、目錄、路徑等),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精要簡賅地講授,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領。"多練",是指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以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學生實驗時,我們加強巡回輔導,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的錯誤,反對讓學生放任自流、無目的地實踐。
我們也注重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是學生學習科技文化基礎知識最活躍、最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期,是學習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加強計算機教育,效果最佳。同時,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的智商是有區別的,不同學生素質發展的個別差異也是很大的。因此,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鑒于此,我們采用了分層次教學,在對大部分學生進行普及計算機教育的基礎上,對有潛質、有才華的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輔導,讓他們廣泛參加計算機第二課堂、競賽等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精心培養這些尖子人才,使他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注意發展特長。
三、改進教學手段,組合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改革教學手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計算機教學手段改革應自覺地走在各學科前列,為學校教育創設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加強傳統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廣播、電視、錄像等)與現代媒體(如計算機技術、衛星技術等)的組合優化教學,注重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探討和建立新型的現代化教育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大力推進計算機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