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19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高中生消費情況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4
寫作是學生運用掌握的語文材料結合自己的思想進行創作的過程,其體現了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角度,是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體現。寫作是高中語文重要的教學內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大,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因此,高中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那么,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呢?
一、認識語文基礎學習對學生寫作的重要性
語文基礎知識學習是學生進行創作的基礎和前提,是學生進行知識能力遷移的依據。高中寫作包括記敘文、議論文等多種文體的寫作,因此,學生對作文文體的熟悉掌握程度影響著他們的創作水平。因此,教師在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幫助學生對寫作文體進行深入的認識和了解,而這依賴于教師對教材的傳授,對文本的解讀以及教案的組織。學生對于寫作的認識和理解不能單純依賴于教師寫作課的講解,并且,高中生一星期兩節寫作課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因此,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指導需要教師將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比如說,教師在對教材文本中議論文的教學實踐中不僅需要對文本基礎內容進行詳細的解讀,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而且還要對議論文寫作結構,寫作方法等進行初步的講解,幫助學生加深對議論文的理解,避免在議論文的寫作訓練指導課中學生對新知識一無所知,這樣不僅阻礙教師寫作教學的順利進行,而且對于學生能力遷移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無法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此外,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語文文本所涉及到的基礎語文知識和歷史典故等內容應該幫助學生進行系統的整理,讓學生以書本知識為點進行知識的擴充和完善,形成知識體系,為學生寫作材料的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高中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與學生的綜合能力是緊密相連的。學生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多、歷史典故多、詩詞背誦數量大以及素材準備多并不能保證學生在寫作中能夠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各種知識的儲備,但是也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就無法真正派上用場,就是一推無用的材料,而良好的表達能力能夠使學生將凌亂的知識片段進行整合從而幫助學生創作出優秀的作文。那么,教師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在日常寫作中培養寫作表達能力。學生堅持記日記和寫讀書筆記都是較佳的保持和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習慣。高中生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對于發生在生活周圍比較有意義的事情能夠通過語言順暢表達出來,但是,其課業壓力和緊張的學習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日記的寫作,缺少足夠的耐力堅持每天寫日記,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日記寫作的督促,時刻進行監督幫助他們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教師無法對學生日記進行批閱就無法詳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無法有效進行一對一的寫作指導,而讀書筆記則有效彌補了這一缺憾。高中生閱讀能力比較強,因此,其在日常學習中對報紙、期刊文章的閱讀會產生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將自己所看到的內容進行復述并對其表達自己的觀點。讀書筆記是學生思想的結晶,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讀書筆記的寫作,并對學生的讀書筆記進行細心的批閱,讓讀書筆記成為教師與學生思想溝通和寫作指導的重要途徑。堅持寫日記和記讀書筆記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養成用文字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寫作的過程中進行寫作能力的鍛煉和培養,能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學生提高寫作的有效方法。
高中政治課教育是對高中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當代高中生在政治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逆反心理。下面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1、學校學生基本情況
莘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和莘縣教師進修學校是一個單位兩塊牌子,是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國家級示范校,學生將近萬人,自2001年以來,在校生人數以每年1200人的數量遞增。學生組成主要是職業中專的中專生和普通高中生。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從部分學生對學習政治課的各種反應及綜合分析中可以看出,學生們對政治課的學習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
2、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逆反心理問題
通過日常觀察我們發現,隨著高中生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獨立自主的意向正在發展,因此,有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強心理。但當這些要求與社會需要發生沖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往往表現出一種不合理的偏執行為。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當政治課的價值觀、人生觀等正面教育如與其得出的“準確”結論不相符時,他們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抵制,以自己的認為為標準。
那么,我校高中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對政治教育的排斥、抵觸和抗拒的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的出現將直接影響著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發揮,也有礙我國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如何正確對待高中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現象,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矯正,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下面來分析這種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3、高中生政治課逆反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高中生政治課逆反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3.1 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
高中生正處在蓬勃的青春發育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們的世界觀開始逐步形成。對一些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有所接觸,并有所思考,但他們缺少深入的社會實踐,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觀察和分析,往往很片面甚至偏激,容易被一些錯誤思潮所左右。
3.2思維能力的顯著提高
高中生的思維方法是從小學生的簡單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過渡。他們開始用批判的甚至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不滿足于成人的說教和書本上的結論,敢于發表個人的意見,喜歡懷疑、爭論、辯駁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好像只有這樣,才能掩飾幼稚顯出成熟。
3.3 客觀現實的消極影響
高中生雖然思想單純卻很少有保守思想,對事物十分敏感,但思維的片面性很大,可塑性也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今天,他們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的刺激,思想上形成了一些定勢,例如:他們見到社會上有些黨員和黨員干部搞不正之風,對學校里進行堅持黨的領導的教育就會產生反感。他們聽到家長、社會上談論獎金和實惠,對學校進行的理想教育就不相信。他們聽到宣揚“能掙會花”“高消費”的論調后,對學校進行的艱苦奮斗教育就認為是過時了。
4、高中政治教學中逆反心理的防治措施
那么該如何有效防治高中政治教學中出現的逆反心理呢?
4.1把握課堂教育內容的正確性
我們知道,教育內容的客觀性、正確性,是教育工作成功的前提。正所謂“以理服人”,學生才有會心悅誠服,因此教師只有減少課堂教學中的失誤,才會贏得學生更多的信任。而要想把握課堂教育內容的正確性,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的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敏捷性。
4.2遵循政治教育的規律性
我們要認識到,對于高中生的逆反心理問題防治,不能寄希望于通過一、二次教育工作就根本解決問題,而是要持之以恒,促使學生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
4.3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通常情況下學生對書本理論的疑難點,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此時要根據社會現狀和學生的心理動態鉆深鉆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消除學生的心結,努力得到學生的認同。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就更不能讓學生僅局限在學校這個小天地里,而是要讓他們置身社會,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把對他們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養同社會政治生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社會道德風尚聯系起來,以提高他們心理上的適應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致迷失方向。
4.4注重學生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注意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個性發展,不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而且利于培養他們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當然也很好地抑制了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們要做到把學生從單純的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注意學生素質的培養。
5、結束語
通過上面的探討,我們知道高中政治教育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逆反心理的出現阻礙了教學的有效進行,防治學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朝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為高中政治教育出一份力。
1.從生理、心理角度關懷老年華人的健康狀況。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老齡化研究中心暨社區醫學系的學者以波士頓的177名華裔老人及上海428名條件相當的中國老人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了一系列研究項目。研究人員對比分析了上述兩組老人的健康問題與沮喪癥候的關聯程度,進而得出盡管移居國外后需要面對種種挑戰,但與不曾移民的同齡人相比,美國老年華人的心理更為健康,而在兩組老人身上,各種慢性病均與沮喪癥候的累積有關等結論。研究還表明,文化因素更有可能影響中國老人對健康服務的利用(如看牙醫),而同化程度(degree of accuhuration)會對美國老年華人利用同類服務產生作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社會工作學院D.w.L_Lai的Impact 0fCulture 0n Depressive Symptoms of Elderly Chinese Immigrants和Effects of Service Barriers on HealthStatus of Older Chinese Immigrants in Canada等文,則分別探討了文化因素、醫療服務障礙因素等對加拿大老年華人健康的影響。
2.關注華人青少年移民適應當地社會的過程。美國舊金山大學教育學院的c.J.Yeh在Development of a Mentoring Program for Chinese Immigrant Adolescents’Cultural Adjustment一文中,以新近從中國大陸地區移民到美國的32名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引入一種名為“同齡人顧問計劃”(Peermentoring program)的研究模式,在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中,觀察這32名高中生與由美國當地所高中的學生充任的“同齡人顧問”(Peer mentor)之間的互動情況,建議學校輔導員、社會工作者和其他心理健康專家對移民青少年提供輔導。而在Chinese Immigrant High School Students’Cultural Interactions,Acculturation,Family Obligations,Language Use,and Social Support一文中,C.J.Yeh等學者則認為,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流利程度,對于緩解他們適應全新環境時的焦慮情緒至關重要。此外,學校還應為移民學生提供各種論壇,讓他們參與各種社交場合,以便他們與操英語的同學展開充分的交流。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家庭與兒童生態學系的D.B.Qin在Doing Well%Feeling Well:Understanding Family Dynamic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hinese ImmigrantAdolescents一文中,以兩組中國移民家庭為對比樣本,分析“盡管亞裔美國學生的成績普遍較高,但他們通常在心理與社交適應方面表現不佳”的原因,涉及家庭教育方法、父母期望、親子關系等方面。
3.透過各種社會現象思考華人的相關問題。美國哈佛大學國際與地區問題研究院主任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的The Hispanic Challenge一文,聚焦美國社會族群的融合狀況,重點討論美國墨西哥裔及其他拉美裔族群融入美國社會的相關問題,其中部分內容涉及到華裔,如提到在非美國出生的外來族群中,墨西哥裔為數最多,約占27.6%,華裔和菲律賓裔分列第二、第三位,分別約占4.9%和4.3%,還建議所有美國人都應該掌握包括中文在內的至少一門重要外語,以利于了解一種外來文化,并方便與該文化的族群人士交流;2001年,美籍華人導演李安執導的影片“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獲第73屆美國奧斯卡4項大獎后,各國學者紛紛撰文探討該現象。新加坡國立大學的K.Chan在The Global Return 0廠the Wu Xia Pian(Chinese Sword―Fighting Movie):Ang Lee’s“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一文中,討論了該片所建構的中國意象(Image 0f China)及男女平等的可能性,認為導演李安在影片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家長權威進行了沖突性解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c.Klein的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A DiozporicReading一文,則從海外散居者(Diaspora)的視角,分析了導演李安呈現的電影語言和美學模式,探討了他與中國故鄉、與其他散居海外的中國人之間的各種聯系。此外,Xiaochun Jin和MunyiShea等學者則分別透過治安、就業等社會現象,思考了華人的相關問題。
4.重視應用地理學、考古學、民俗學、文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地理學方法的應用上,加拿大瑞爾森大學Lu Wang的Global Connectivity,Local Consumption,and Chinese Immigrant Experience一文,通過對多倫多華人移民消費偏好的分析,揭示了族群特征及族群文化對移民消費行為產生的影響。英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理系的s.Y.Teo在Vancouver’s Newest Chinese Diaspora:Settlers or‘Immigrant Prisoners’?一文中,從海外散居者和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兩個概念人手,對新近從中國移民到溫哥華的技術型移民(skilled immigrants)展開研究,分析其在異國他鄉語言、就業、婚姻等方面面臨的諸多問題,隨后提出了“他們是移居者?還是為再次移民而暫居溫哥華的‘移民囚徒’(immigrant prisoners)”的問題。在考古學方法的應用上,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環境生物學實驗室的A.H.Harris在Additions to the Archaeological Fauna of the Former Chinatown Section Df ELPaso,Texas一文中,考察了美國得克薩斯州艾爾帕索(E1 Paso)一處19世紀末唐人街遺址的出土物件,并就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華人葬禮習俗等問題提出了看法。美國斯坦福大學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系B.L.Voss的The Archaeology 0廠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一文,通過對加利福尼亞州圣
何塞(San Jos6)馬克大街(Market Street)唐人街的考察,對同化模型的理論和方法論提出質疑,認為歷史的證據表明,該華人社區的居民并非總是生活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格格不入中。此外,F.Lau和D.L.Li等人還分別將民俗學、文學等學科方法應用于對華僑、華人的研究中。
二、國外華僑、華人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
1.對弱勢群體給予持續關注。上文列舉的論文中,關注華族老年人、青少年等弱勢群體在相關國家生存、發展問題的占一定數量,主要從醫療衛生、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家庭培養、社會責任等方面人手,探討幫助華族老年人維系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以及輔導華族青少年適應移民后新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等問題,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考察,分析其原因及各種后果,并從社會學與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各學科的角度探討對策,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較顯著的社會價值。今后,此類研究中所折射的人文關懷精神,將有可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2.華族研究的觸角更為細致、靈敏。當前,國外華僑、華人研究的觸角幾乎深入到相關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個體健康到族群適應性,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等,與此同時,學者們還將具有國際問題研究色彩的華僑、華人研究,置于國家社會穩定、族群和諧等框架內加以討論。此外,從上文列舉論文作者的姓氏看,部分作者本身即為華族的可能性很大,如B.Wu、D.w.L.Lai、C.J.Yeh、K.Chan和Xiaochun Jin等,他們大多供職于所在國家的高?;蚩蒲袡C構,具備一定的話語權和社會影響力,而由于其華裔背景,他們也較多地以與自身族群相關的問題作為研究旨趣,進而與其他族群學者一道,共同推進所在國家華僑、華人研究在廣度上與深度上的不斷拓展。
3.“學科”痕跡淡化、“領域”意味增強。時至今日,國外華僑、華人研究中多學科方法的應用已屢見不鮮,以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方法為基調,討論華人社會變遷、家譜個案、僑鄉紐帶以及華人與中國的關系等主題的論文相對為主流,如J.C.Dorsey的Identity,Rebellion,and sociafJustice among Chinese Contract Workers in Nineteenth―Century Cuba、)M.Williams的Honk Kong andthe Pearl River Delta Qiaoxiang、Wei―Wei Zhang的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Concept 0f“GreaterChina"以及Sheau―yueh J.Chao的Tracing Their Roots:Genealogical Sources,or Chinese Immigrantst0 the United States等。此外,如前所述,國外華僑、華人的研究學者還廣泛應用了地理學、考古學、民俗學、文學等學科方法??梢姡窈髧馊A僑、華人研究的“學科”痕跡可能會趨于淡化,而逐漸演變為一個兼容并蓄的研究領域。
三、國外華僑、華人研究可供借鑒之處
1.秉承人文精神。當前國內華僑、華人研究成果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經濟議題或相近的方向上,如有學者曾指出:“在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導向下,關于華商和華人經濟狀況的研究最為泛濫。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后,幾年內關于‘華商與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論文及相關著作竟達數百種,造成研究資源的極大浪費。”經濟要素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僅從經濟視角出發,不可能圓滿解釋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問題,就華僑、華人的研究而言亦然。前文提到,近年來國外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論文已越來越多地將關注重點置于老年人、青少年等弱勢群體的身上,致力于探討對其提供幫助、輔導等的途徑與方法,進而達成社會穩定與族群和諧,其中體現的人性關懷的價值認同值得國內學界參考。
一、 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將高中政治教學融入生活的實質是教學的生活化,而所謂的教學生活化,是指在開展教學活動中,以現實的生活為背景。設置學生熟悉和了解的教學背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參與課堂活動的愿望。教學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應該與生活實際密切的聯系起來,將教學要求和教學目的都轉化為學生在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內在需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是有用處的,而不只是用來應付考試。學生能夠自主自愿的在生活中學習,也因為學習而能夠更好的生活,在獲得課本知識的同時,自身的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情操得到培養,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高中政治教學融入生活,是有很多理論的支撐的。首先是哲學依據,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逼浯?,是教育學依據,從教學來看,高中的政治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而所有品質的培養和形成都離不開人的交往和人所從事的活動。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全面、積極”地發展。而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需要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興趣,聯系實際是一條最有效的途徑。最后,是心理學依據,心理學家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币簿褪钦f,當學生所學知識的背景是學生所熟悉的時候,才能夠讓學生產生興趣,并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 高中政治教學融入生活的策略
高中階段,對于任何一個學生來說,都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在這樣一個時期,將政治教學融入生活,有助于學生疏解壓力,敞開心扉,而不是一味的埋頭上文山題海當中。在筆者看來,將高中政治教學融入生活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
(一) 教學方法生活化
目前,在很多教師的課堂上,他們是全憑一支粉筆和一張嘴來向學生講述書本知識,尤其是在高中課堂上,由于學習任務重,很少有老師會安排時間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而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已經經歷了十多年,產生了厭倦和疲憊的感覺,很容易導致政治課堂沒有生機和活力。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由于老師講述的知識實在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而導致政治課堂上睡倒一片。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是教學方法的轉變,要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來充實和豐富課堂。
一種是實踐法。所謂實踐法,是指將課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參與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節內容是講銀行業務。那么,教師就可以給學生留一項課外作業,讓學生利用節假日,自己去銀行辦理一項業務,可以是存取款,也可以是轉賬等,這樣學生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就可以將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與自己正在體驗的銀行業務結合起來。不僅能幫助學生快速的掌握課本知識,還鍛煉學生的基本生活技能,讓學生知道自己運用自己所學是可以辦成一些事情的,在自我肯定的同時,也對課本知識給予了肯定。另一種是模擬法。對于高中生來說,經常走出課堂,參與課外實踐,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那么一種比較好的代替方法,就是模擬法。在課堂上,模擬在生活中發生的事例,進而讓學生理解課本知識。比如,在講到《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一章節時,可以讓學生分工協作,分別模仿營業員、消費者、記者、保安、消防員等角色,讓學生進入到模擬的情境中,來感受作為消費者來講,應該怎樣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參與扮演角色的同學,有直接的體驗,理解課本知識,也能讓充當觀眾的學生有感官上的刺激,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
(二) 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選取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與實際生活比較密切的內容來進行教學。書本上一些比較陳舊和繁雜的內容應該摒棄。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應該立足實際。高中政治主要包含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三個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對應起來。比如,在講述經濟生活時,教師可以以自己和學生們生活的城市的經濟發展為主題,讓學生通過了解環境保護、市場前景、政府職能和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之后,給自己生活的城市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投資經營方案。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很多經濟生活方面的知識,而由于建設自己的城市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學生會很用心,來搞清楚很多經濟上的基礎知識,來為自己設計的方案服務。通過這種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知道其實政治課本里講的那些知識,離自己的真實生活并不遙遠,而是可以切實運用到實際當中,能夠起到一定作用,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
(三) 教學評價生活化
在教學評價上,應該摒棄傳統的那種唯分數論,而是使用一種更為生活化的方式來開展教學評價。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高中政治可以采取學生成績和學生成長記錄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評價。評價的標準不再是幾個分數,而是應該來自于生活,與學生的成長是緊密結合起來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形成良好的互動,而這種互動正是生活意識的反映。在以考試為評價基礎的情況下,開展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要突出考評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理解能力。除了試卷之外,還可以以調查報告、撰寫論文和研究性課堂等方式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三、總結
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學生更好掌握和理解政治知識的需要。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政治知識理論性強,與實際差距較遠,學生存在理解上的問題。而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方式和理解,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掌握知識,加深對政治知識的理解。
一、各國央行開展金融教育的做法
(一)發行圖書資料和音像制品,強化金融宣傳和教育。出版圖書資料和音像制品是各國央行推廣金融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如美聯儲系統出版“TheFederalReserveSystem:purposes&functions”書籍和“powerofmoneycurriculumpackage”錄像帶,加拿大央行出版“notyourAveragebank”錄像帶,英格蘭銀行出版“Pounds&Pence”彩色小冊子及DVD等。這些圖書音像制品既有介紹央行角色作用的內容,又有普通金融知識的宣傳。一般公眾可以免費索取或在互聯網上直接下載得到。這些書籍內容會持續更新,新的音像制品不斷推出,保證公眾可以得到最新的金融知識。
(二)建立金融教育專網,拓寬金融知識獲取渠道。大多數國家央行都建有互聯網網站,并將其作為溝通公眾、貨幣政策和有關研究信息的渠道。而一些國家央行,還進一步建立了金融教育的專屬網站。通過在網站上提供金融知識教材資料,幫助一般大眾、學生、老師等群體迅速獲取所需的知識。相對于出版發行圖書資料和音像制品,這種方式成本低、方便、更新快。同時在網站環境下還能設計出更加生動活潑、互動性更強的教學內容。如英格蘭銀行教育網站上提供的“MeettheJacksonFamilyandAnita”是一種卡通動畫的線上教材;加拿大銀行教育網站上提供尋找貨幣的“digit”在線游戲,讓瀏覽者以游戲的方式認識貨幣;美聯儲系統教育網站上提供的‘Peanuts&crackerjacks'是一種線上游戲,通過模擬棒球比賽灌輸經濟理念。這些依托于網絡環境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三)組織金融競賽,激發金融知識學習熱情。不少國家央行都采用金融知識競賽的形式推廣金融教育,激發公眾尤其是學生學習金融知識的熱情。美聯儲系統、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和韓國央行都組織了全國范圍內定期的金融知識競賽(見表一)。這些央行組織的金融知識競賽不是抽象的理論比賽,而是模擬現實的金融實務競賽。這種生動的學習方式讓參賽和觀看的學生能夠體會到在普通教科書中無法體會到的真實的金融世界,可以提高他們對金融知識的興趣,影響他們大學選修課程甚至影響其對就業行業的選擇。
(四)打造多層教育體系,增強金融教育針對性。考慮到不同社會群體的知識結構以及對金融知識興趣、接納程度不同,各國央行都針對不同群體推出不同的金融教育內容,形成多層次的教育體系。比如英格蘭銀行,對中小學生發行“MadeofMoney”彩色小冊子及DVD,對一般公眾發行多媒體教材,對各國央行從業人員則專門成立了專業培訓機構Bank'sCentreforCentralBankingStudies,通過主辦研討會、課程等進行央行業務培訓。在各國央行中,金融教育內容全面性和針對性較強的是美聯儲系統,從表二可以看到,美聯儲系統金融教育的對象層次分明。另外還要指出的是,一些央行比較重視少年兒童的金融教育,美聯儲、日本銀行、我國臺灣省‘中央銀行'都建立了專門的兒童版央行網頁。
(五)重視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公眾金融知識現狀和教育效果。調查研究是各國央行了解金融教育工作進展情況并加以改進的重要手段。日本央行自1993年按季對公眾進行央行問卷調查,其內容就包含央行認知度和金融知識狀況的調查。美聯儲對金融教育狀況和成效也有定期調查,包括:每三年一次的消費金融調查;與Jump$tart合作每兩年進行調查(Jump$tart是美國民間的教育團體),了解美國高中生的經濟金融知識水準;每兩年一次舉辦社區事務研討會,討論金融教育的成效。其中與Jump$tart合作進行的調查具有較大的影響力,2002年Jump$tart公布美國12年級高中生2001-2002年金融知識評估結果,其揭示的美國高中生在金融知識方面的低水準引起了美國國會注意,美國國會專門召開了金融教育聽證會,最終促進了美國《金融知識與教育促進法》的制定和“金融知識與教育委員會”的成立。另外,美聯儲還于芝加哥聯邦準備銀行設立了金融教育研究中心,為金融教育提供信息和決策支持。
(六)結合傳統文化,開展特色金融教育活動。為進一步推廣金融教育,有的國家央行還結合傳統文化開展特色活動。日本央行通過參與地方文化復興活動的方式推廣金融教育。如在日本央行舊大樓廣場演出地方戲曲“能劇”、舉辦音樂會、在夜間點亮霓虹燈等,通過這些活動增強民眾對央行的認識,增強金融教育效果。德國聯邦銀行每年都參加法蘭克福地區定期舉辦的博物館嘉年華會,在嘉年華會上設有央行展示攤位開展金融教育。嘉年華會期間,德國聯邦銀行的貨幣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邀請經濟金融界學者在博物館進行講座,傳播金融知識。實際上,不只德國聯邦銀行,美聯儲系統、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等央行的貨幣博物館都是它們開展特色金融教育的重要場所。
二、各國央行開展金融教育的啟示
(一)建立健全金融教育組織機構。一是建議人民銀行牽頭財政部門、銀監會等部門和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共同組織推廣金融教育。在時機成熟下,可以推動成立類似美國金融教育委員會、金融教育辦公室等跨部門的金融教育組織機構。二是人民銀行要明確內部金融教育工作的負責部門,加大對金融教育的資金投入。
(二)設立金融教育專網。在人民銀行網站上設立專門的金融教育專網或專頁。網頁的功能包括:一是提供各種金融教育資料的電子版,方便公眾下載學習。二是利用網頁環境設計互動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比如設計假幣識別、貨幣政策操作的網頁游戲,征信系統查詢流程、反洗錢宣傳的視頻動畫等。三是設立網絡交流討論區??梢宰尮娫诰€討論金融知識,也可以邀請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在討論區發表對當前金融形勢的觀點見解或對網友的金融問題進行答疑。利用央行在金融領域的影響力把討論區打造成人民銀行管理推動的,普通公眾、高校師生、金融從業者和金融專家共同參與的全國最大的金融網絡社區,并以此為依托逐步形成統一的金融教育推廣平臺、金融知識交流平臺、央行與公眾的溝通平臺。#p#分頁標題#e#
(三)舉辦金融知識競賽。人民銀行在2007年曾經舉辦過一次金融知識競賽,但效果并不明顯,主要原因一是采用網絡開卷形式,缺乏競爭、缺乏榮譽的競賽沒有吸引力;二是競賽僅舉辦了一次,效果難以持續。三是競賽面對的是全體公眾,在參與人員上沒有突出重點人群,在試題內容上沒有突出央行特點,影響力有限。建議人民銀行借鑒他國央行的經驗,重新舉辦全國性的金融知識競賽:比賽參與人員應定位于高校學生,由各高校組隊參賽;比賽內容既可以有反假貨幣、征信或金融理財等與公眾生活緊密相關的金融知識,也可以包括貨幣政策操作等具有一定專業性的金融知識,還可以包含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和熱點問題;比賽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采用現場答題方式,也可以采用金融論文寫作的比賽形式;比賽獎勵除了一定的物質和榮譽獎勵外,對在比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允許其在央行實習,甚至可以在人員錄用方面向這些學生傾斜;比賽周期可以一年一次,通過長期堅持,把競賽逐步辦成全國知名的、各高校重視的傳統賽事。
一、本課的教學設計意圖
在高中生物(新課標)必修三教材中,《生態系統的結構》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課。它有著承前啟后、能力與方法引領、理論聯系實際等重要地位。在傳統的授課過程中,本課教學模式普遍采用講授式,屬于“師講,生聽”的“包辦式教學”。
傳統教學環節的組織管理,比較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基本上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參與度,學法指導、能力及方法的引領以及學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往往都被忽視了。因而使學生不會觀察和質疑,疏于發現,難以提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采用“問題引導―自主探究―反饋與生成”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尋求課堂教學方式和師生地位的轉變,使知識與能力、素質和潛能通過互補和結合,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學理念,本課以三維目標和學生需求兩個方面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開發智力,能從較高的層次把握本課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體驗和感悟生命現象和生命科學的魅力,培養良好的生物科學素養。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三維目標的達成要求較高,學生在初中科學課中已有相關知識儲備。從教材內容看通俗易懂,自學就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點。但是,要深入領會生態系統在結構上具有密切的聯系,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并在此基礎上感悟“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學科觀點,是相當有難度的。所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應圍繞三維目標精心設計。
三、教學目標定位
1.知識目標
(1)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2)理解生態系統四種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系。
(3)掌握營養級的概念以及營養級與食物鏈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運用系統觀點分析生物學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構建“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能力。
(2)理解生態系統的開放性、整體性原理,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3)感悟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4)培養學生聯系生產、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
(2)培養普遍聯系和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能力。
四、課堂教學實施步驟
1.導入
用《太湖美》音樂配上PPT圖片展示。引出什么是生態系統,并講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共同探討的話題。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1)向學生展示制作的生態瓶和有關資料、圖片,這是我們初中甚至小學就接觸到的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①生態瓶內有哪些成分?②生態瓶內各成分的關系怎樣?(試用結構模型的形式呈現)學生交流,教師適當評價后,CAI課件展示生態瓶結構模型,教師通過生態瓶結構模型總結出生態系統具有開發性的原理。
(2)以上我們探究了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把生態瓶放大到池塘生態系統,試比較它們在成分上有什么異同點?(學生識圖探究)教師將生態系統進一步放大,引導學生認識各類生態系統,最后到生物圈。通過各類生態系統的研究,教師讓學生自主總結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生態系統的概念。
(3)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的作用和關系如何?先導讀(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再啟發生疑(怎樣驗證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的作用呢),最后導“生成”――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如:分解者的地位如何)(學生分組設計、交流、討論)。
(4)學生反饋、總結,教師總結、評價。
3.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
(1)先課件展示草原生態系統,讓學生找出野兔、鷹、狼、草等生物之間的關系。
(2)請學生自己寫一組食物鏈。小組互相討論后CAI課件展示,最后教師給予評價,并向學生闡述食物鏈中的成分及地位。
(3)激發學生興趣,以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青蝦、青蝦吃泥巴”引出食物鏈的判斷和書寫。(活躍課堂氣氛)
(4)講述: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并不是單獨孤立的,各條食物鏈也不是平行的。自然過渡到食物網。能力提升:引導學生討論食物網上某種生物數量的變化,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
(5)學生展示、匯報,教師講解: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個體的數量越大,營養結構(食物網)就越復雜,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這樣,既為今后學習做好鋪墊,又讓學生感悟到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樹立珍愛生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態度。
4.板書和小結
板書設計:
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
①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空氣、水和無機鹽等)
②生產者(主要類群)
③消費者(初級、次級、三級……)
④分解者(代表生物)
(2)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①食物鏈:概念;類型;實例。
②食物網:概念、簡圖
本課小結:
以師生問答的形式討論:(1)請兩個學習小組談談對生態系統是有機的統一的整體(系統)的理解,教師注意表揚、鼓勵學生開放思維、豐富的想象力等等。(2)我們校園周邊有哪些主要污染源?你能給出治理污染的較好方案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把思維解放出來,升華感悟、學以致用)
五、課堂教學反饋
同學們,請運用你所學的有關生態學知識,對“太湖藍藻”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教師指導學生撰寫科研小論文,提升學科素養。
六、課后反思
反思一:本課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問題和歸因分析)
反思二:教學任務的完成落實情況。(問題和原因分析)
反思三:教學環節的有效性、合理性分析。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任務之一。當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思維非?;钴S,因此我們在進行創新教育時就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標。
一、觀念上,實現由“單純的思想教育”到“大教育”的轉變
新形勢下,加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提高教育效果,而要切實改進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須確立適應新形勢的新觀念。過去那種僅以關心個人政治上成長進步為出發點而采取的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取得短期效果,求得表面思想穩定。現代社會人才培養是以復合型為目標,這一目標要求培養出的人才,在意識品質上,應該是創新精神和求實態度的統一;在能力上,應是理論研究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統一。因而,學生渴望全面提高能力素質的心情越來越迫切,對思想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創新,必須確立“大教育”觀念,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文化知識學習、身體素質鍛煉為一體,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依托教材載體,設法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契機
教材是課程實施標準與學生接受能力的載體,是教程和學程的統一,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因素,并融入教學過程的始終。無論是一段文字的敘述、一幅圖畫的展示,還是一張圖表的分析,或一個多媒體動畫的播放,都要讓學生覺得是他們探索世界的舞臺。這樣的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同時也能體現出由“教”向“學”轉化,真正實現教程和學程、教法和學法的完美統一。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與哲學,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許多熱點問題很能激發學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學完了《經濟生活》教材第六課《投資的選擇》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課題作業——《家庭投資和理財的合理化選擇》,要求學生從自己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出發,通過與父母、老師、同學共同探討或上網、進圖書館等方式積累寫作素材,力求使論文觀點新穎,并具有可操作性。作業一布置,學生個個興趣盎然。
一個月后,我讓學生帶著他們的“大作”進行交流,學生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氣氛相當熱烈。這次活動既使學生活學活用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轉貼于
三、創新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注意啟發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參加討論,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和興趣是人的行為的兩大內在動力。學習過程的主體是學生,學習的好壞,首先取決于這一主體是否有學習的愿望和動力,是否有發自內心的對學習的渴望與追求。明確的學習目的、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構成了學生學習的動力系統,推動著學生克服學習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實現學習目標。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調動,思想政治課教學必將失去吸引力,從而失去來自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不斷創新學習方法,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1.結合畢業設計(論文)課題情況,根據所查閱的文獻資料,每人撰寫
8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眼睛是人類身體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看世界的窗口。從近幾年青少年學生視力檢查中發現,近視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人近千萬,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8%,中學生為55.2%,高中生為70.3%。這一發展趨勢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關于治療近視的產品也相繼涌現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本文將主要以漸進多焦鏡為例,探討近視治療產品的原理及未來前景發展。
漸進多焦點鏡片,也叫漸變鏡,臨床上多用于老花眼和預防青少年近視度數加深。漸變鏡的廣泛應用在于它精美的加光設計原理,它自上而下逐漸改變鏡片前表面的曲率半徑而實現鏡片自上而下逐漸變化的度數,視覺過渡自然、舒適,使配戴者對所有距離的物體都有連續性的視點。
1.1國外市場的發展
貝.梅特納茲先生,法國依視路集團現任名譽總裁,1952年第一次描述了漸進多焦鏡片的概念。在經歷8年的開發研究和實驗后,漸進鏡片自從1959年在法國依視路集團誕生迄今,已經走過了40個年頭,依視路集團的萬里路系列漸進鏡片也已經五次更新換代,這種新概念的光學鏡片的誕生、使我們看到了人類視光學領域的強大生命力。下面我們來了解下漸進多焦鏡在國外的市場。
1歐洲-逐步成熟的市場
歐洲每年都新增加七百萬左右人口需要矯正視力。從70年代漸進鏡片發展初起,漸進鏡片就在不斷吞噬著單光鏡片的市場 至1999年,歐洲漸進鏡片銷售已占整體老視鏡片銷售市場的30% 。
2法國-成熟穩定的市場
在歐洲各國中,法國是漸進多焦鏡的誕生國。因此法國鏡片市場的結構也是全
球未來鏡片市場的真實寫照。1999年,漸進多焦鏡銷量已經占據法國總銷量的31.8%,而這一市場占有率仍在不斷的高速增長。銷售量僅占31.8%的漸進片就占據了總體銷售額的65%。由此可以看出,法國的眼鏡零售業緊抓高附加值漸進多焦鏡片系列產品的策略,是法國眼鏡行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3美國-迅速成長的市場
1980年時漸進鏡片僅占老視市場的26%,80年代束開始強勁增長;90年代進入高速增長期;至1998年.漸進鏡片已占據市場的38%。漸進多焦鏡在美國的銷售比例幾乎是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長,在2003年漸進多焦鏡片已經達到美國眼鏡銷售量的58%。
1.2國內市場的發展
中國式最有潛力的市場。漸進鏡片在中國還只處在新生階段。作為一種新事物,消費者對它的了解甚少,因此漸進鏡片的佩戴人數也微乎其徽 但中國龐大的人幾及經濟發展的不可逆轉性,預示丁漸進鏡片在中國是前途無量的。由于漸進鏡片的附加值極高,漸進鏡片的銷售敬益大大高于其他鏡片產品??梢?、漸進鏡片系列產品對廣大商家的銷售業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漸進鏡片以其技術上的高科技性正在也必將獲得更多的消費者的青睞。間時,漸進鏡片的驗配水平也是各店家專業化形象的標志。漸進鏡片將不容置疑地成為中國眼鏡業發展過程中最持久、最穩定的增長點。我們同樣看到,這也是一條各成熟市場共同走過的道路。
2.主要參考文獻:
[1] 許永杰. 從事哪些職業不宜配戴隱形眼鏡[J]. 職業與健康 , 1993,(01)
[2] 嚴宗輝, 胡建榮, 吳健芳, 孫勉, 楊麗瓊.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矯治兒童近視屈光參差[J]. 眼視光學雜志 , 2005,(01)
[3] Leung JT, Brown B.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Hong Kong Chinese school children is slowed by wearing progressive lenses [J]. Optom Vis Sci 1999; 76(6):346-354.
[4] Butzon SP et al. J Am Optom Assoc , 1997 ; 68 (8) :495
[5] 鄭榮領,鄧一仁.佩戴眼睛與接觸鏡對于青少年近視進展的影響[J].眼科新進展 Yanke Xinjinzhan 2001;21(1):61.
[6] 張紅, 龔向明. 漸進多焦鏡對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影響[J].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 2005,(07)
[7] 翟佳.我國屈光不正矯正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華眼科雜志2000;36(3):205-207.
[8] Gwiazda J, Marsh-Tootle WL, Hyman L, Hussein M, Norton TT. Baseline refractive and ocular component measures of children Enrolled in the correction of myopia evaluation trial (COMET) [J]. Invest Ophthalmil Vis Sci 2002;43(2):314-321.
[9] 續美如,黃一飛,王靜.兒童漸進多焦近視眼鏡的可接受性試驗[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00;8(4):155-157.
[10] Mondon H. Rev Prat ,1993 ;43(14) :1765
3.本課題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一、引言
1、近視產生的原因
2、遺傳因素
3、后天因素
二、一些近視治療產品的原理和弊端
4、近視眼睛
5、隱形眼鏡
6、眼藥水
7、OK鏡
8、激光手術
三、以漸進多焦鏡為例
1、漸進多焦鏡的原理
2、漸進多焦鏡的作用
3、漸進多焦鏡的優點
4、漸進多焦鏡的缺點
5、漸進多焦鏡的研究現狀與前景
一、課題的提出
我們從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發現,部分教師認為化學探究性提問只需緊扣探究話題和主體內容就可以,并且忽視課題探究的外延知識和深入的探究環節,部分教師將學生覺得陌生的或者不懂的知識點引入,課堂出現一片茫然;課堂提問要有質量,就是一個問題能引起課堂的一片嘩然,激發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又能說明主要問題,這就說明化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尤其高中階段是學生的一個升學階段,每一個問題的提出和知識點的掌握對教師來說都面臨著一個挑戰,因此,僅僅一個問題的提出其實也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體現。
二、提問的特征
課堂上教師的提問有時問得學生一臉無知,這明顯是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及基本概念知識理解不到位,這就是低效提問。這種情況出現往往是因為學生對某些生活實際經驗不足,不能確切的明白教材當中出現的實例。例如,課堂上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化學學習源于生活,比如洗衣服要用洗衣粉或香皂,這些洗滌用品當中含磷、含氟的問題,此時如果進行提問:我們衣服上的汗菌用食鹽可以搓洗是什么原因?提問會讓學生感到茫然,也許緊接著還會出現很幼稚和無知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效果其實直接泯滅了我們化學問題提出的最初目的,沒有層次的化學問題學生怎么可能從問題的提問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呢?這樣的化學課堂又何來效率可言。這里筆者根據教學經驗總結出其相關的特征:
(一)知識關聯度高。什么是問題關聯度,就是所提出的問題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聯系的程度。問題是通過與已有的知識相互比較才會產生新的問題,問題本身不會誕生出新的問題。打個比方,硝酸是一種強酸,可以完全電離,得到結論判斷它可以使石蕊溶液變紅,進而我們進行試驗,實驗結果如實驗描述石蕊溶液變紅,然后我們得出結論硝酸具有酸性,但一會兒顏色變淡甚至顏色褪去。我們進一步探究,根據這個實驗現象分析會不會H2和NO2的化學性質導致這樣的實驗現象呢?進而如果在濃硝酸鈉溶液當中滴入兩滴石蕊溶液又會出現什么現象?進一步推測,這種實驗往往和H2以及NO2有關,一系列前面提出的問題隨即迎刃而解。
(二)目的預設性強。對于高中生而言,化學教學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全面掌握知識點也較困難,而課堂提問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渠道,對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具有重要幫助。高中化學教學課堂提問的目的預設性較強,可為學生提供多個解題思路,相比傳統教學方法更具實際效益。例如,在講解酚的性質和應用內容時,事先學生已經掌握了與乙醇相關的知識點,可初步了解苯環、羥基等重要基團的內容,對此章節的學習有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教師通過自然界的酚類化合物,讓學生掌握醇是鏈烴的羥基衍生物,提出與“羥基與苯基直接相連接的化合物是否是醇”相關的設想類問題,接著借助活動探究,讓學生積極動腦猜想苯酚實驗最后顯示的顏色、狀態與氣味,并提出“苯酚如何保存才能發揮最大效用”相關問題,并與實驗結果做對比分析,使得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其他反應。
(三)信息傳遞性廣。高中化學與其他學科不同,注重培養學生課堂聯想、實驗探究能力,課堂提問教學方法需要與其相關特性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信息傳遞性是高中化學提問教學的重要特征,可直接明確問題的有效性,便于更好地展開后續學習計劃。例如,在弱電解質的電離教學中,立足于掌握電解質、非電解質等基礎概念,利用動手實驗活動,向學生提出“酸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相等是否使得溶液的H濃度相等”、“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鹽酸與醋酸中H2濃度有所不同”相關問題,讓學生自主歸納強弱電解質與物質種類的關系,增強化學問題的單一信息傳遞能效。
(四)思維創造性深。硝酸具有氧化性,該性質與硝酸中哪些粒子有關?問題體現出關聯、預設目的性質就不免為一個有效問題。發出一個問題來引發學生思考,并且一步步推進來提高問題在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當中的整體效益,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分析、發現、探究、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問題設計策略
(一)課堂上的問題設定往往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從學生本身的實際能力和基本知識掌握情況抓起,給學生設定積極、有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打個比方,為什么工業上要用二氧化硫來做漂白劑?而問題是我們明知道二氧化硫的漂白會產生含硫的化學物質,容易分解,其性質不穩定,會分解出有害物質,但是工業上還要用它做漂白劑,像紙漿等都是用這種方法漂白,思考,是不是營銷商心太黑,欺騙消費者呢?
(二)我們身上穿戴的銀質金屬飾物是銀色的,而為什么硝酸銀試劑瓶口分解得到的銀是黑色的?提問一出來,就能瞬間激起學生的思考興趣,頓時一大部分學生陷入沉思,進一步,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和在空氣中氧化靜置得到的物質分別是白色和灰黑色的,為什么顏色差別會這么大?這個問題一提出,立刻激起很多學生的思考,說明教師的提問有層次,當即讓課堂軒然,相反,問題無效根本提不起課堂氛圍。另外,如果問題難度太大會影響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望而生畏,因此,教師要觀察學生,根據實際來預設問題,積極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結語
新課程改革提倡素質教育,其核心內容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圍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實現其趣味性,并達到一定的目的,展現教學模式和教學知識的靈活化,幫助學生挫敗學科難點,這是突出表現在化學教學工作當中的重點內容和教學任務,且刻不容緩。
作者:丁海嶸
國外的研究集中在尋找能解釋消費者媒介選擇的最好理論,主要有媒介豐富論、社會影響論和媒介選擇因素之間的競爭性理論。Daft&Lengel認為,媒介選擇是個理性的過程,由媒介的客觀特性及媒介傳遞的內容決定。Fulk. et al.則認為社會因素決定著媒介選擇。Jane Webster分別從信息內容、位置決定因素、社會影響、象征性意義等來分析媒介選擇。Avner Caspi&Paul Gorsky認為重要技術、社會影響和媒介豐富度都對媒介選擇有影響。Cele Otnes&Roonald Faber認為廣告商的媒介選擇可能取決于他們的支付能力、對媒介的價值感知等。還有學者認為,當本地報紙關閉后,廣告商在不得不選擇替代媒介的時候,選擇會因市場情況而不同。Ken Smith調查得出,廣告商選擇媒介一般遵循四個標準:回報、媒介可作不同目的使用、對某一媒介的偏愛和媒介成本。Judy &Jerry調查得出,人們首先從電視中來獲得新聞和信息,其次是報紙、廣播和雜志。
國內徐暉明從教育程度、居住地、性別和收入等方面研究了媒介之間的競爭行為,但僅僅從傳播學的角度,沒有應用經濟學的方法深入研究。魏李力對網絡傳媒與三大傳統媒介(電視、報紙、廣播)進行了比較并對其發展趨勢做了預測。孫寬寧,張冠文對初、高中生媒介接觸行為進行了對比研究。董婭對大學生傳媒選擇進行調查發現:在傳媒形式選擇上,報刊、電視仍穩居榜首,互聯網媒體選擇迅速上升;在媒介主體選擇上,本土主導文化媒體占絕對優勢;在對西方媒體傳播的政治文化信息,理性態度有所增強等。廖衛民研究得出:長假期間多數人的行為沒有大的變化,少數人變化較大,網絡媒介變化比其他媒介大。王慧琳、閆偉對我國大學生的網絡體育信息的選擇與需要進行了研究,證實我國大學生有多種網絡體育信息接觸動機。
上述媒介行為的研究大多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作了一些簡單的分析,很少有學者從經濟學角度對媒介選擇行為進行分析,至于用離散選擇模型來研究的就更少見了,而且尚未發現對影響消費者媒介選擇的因素之間進行較深入的比較。本文首次引入媒介的網絡外部性,應用離散選擇模型來對媒介選擇因素進行分析,并對當前的媒介市場提出一些建議。
二、理論模型及假設
本文假設,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所有的消費者都會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則,最終選擇某一媒介去獲取新聞信息。當消費者選用市場中第j種媒介時,其隨機效用具有如下的間接效用函數形式:Uij=uij+εij。其中,uij為消費者效用的決定成分,它取決于影響消費者做出選擇決定的幾個方面因素:一個是與產品有關的性能指標;一個是與消費者本人有關的人口特征;另一個則是前面二者的相互影響效應。其中與產品有關的性能指標包括價格和產品自身的特性。εij為零期望的隨機擾動項,其誤差來源主要包括未觀察到的產品性能、未觀察到的消費者的異質性、測量及調查誤差、模型形式的設定錯誤,以及消費者本身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存在的計算誤差。根據盧因的行為理論,我們假定消費者的個人特征(C),如年齡(A)、職業(J)、學歷(E)以及收入(I)等影響著消費者對媒介的選擇,本文還假定與產品有關的性能指標,即媒介價格、媒介特性及網絡外部性都影響著消費者的媒介選擇,并且令Pj為媒介j的獲取價格,Qj為媒介j的產品特性,ETj為媒介j所具有的網絡外部性,利用加權和法,我們可以把效用函數假設為:Uij=UCiPjQjWj=γCi+αPj+βQj+χWj+εij。其中,γ、α、β、χ分別是個人特征、價格、媒介特性及網絡外部性的參數向量。對于多屬性效用理論,我們可以根據各個屬性的重要性來確定這些參數向量。
媒介特性主要由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得性三個方面來衡量,分別用YS、CS和YD來表示,所以效用函數還可進一步表示為:
Uij=γ(Ai=Ji+Ei+Ii)+αPj+β(YSj+CSj+YDj)+χETj+εij
依照離散選擇模型,在產品市場中,如果存在J個品牌或類型,消費者i選擇第j種商品概率的一般化形式為:
P i( jOx i, zj)=P i(u(Ox i,zj)+εij>u(x i,zk)+εik, j≠k)
其中,χi為消費者i的人口特征向量,zj為產品j的性能特征向量,u(?)為消費者的效用,上式給出了在由χ和Z所刻畫的選擇背景下,消費者j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則選擇產品j的條件概率。在本文中,χi就是Ci,即年齡(A)、職業(J)、學歷(E)以及收入(I),Zi為媒介價格Pi,產品特性Qi和媒介的網絡外部性ETj。
通過這個式子,可以計算出消費者在選擇媒介時對各個媒介選擇的概率。并且參照條件logit模型,我們還可以得到消費者i選擇第j種媒介的概率為:
三、研究設計
1.問卷設計
通過訪談發現,基本上沒有選用廣播來獲取新聞信息的,這說明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人們已經很少或不再使用廣播來獲取新聞信息,因此在大問卷的設計中,我們主要針對的是報紙、電視和網絡三大媒介。我們借鑒徐暉明對媒介選擇所設計的問卷。在本文中,我們把媒介特點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媒介易受性:新聞覆蓋率高、內容通俗易懂、內容生動活潑、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媒介操守:報道迅速及時、報道真實準確、報道評論客觀公正、評論深刻、報道新穎、新聞及時更新;媒介易得性:信息獲取方便、可以主動選擇、可以重復翻閱、信息便于保存、有相關鏈接。綜合這些指標,我們可以確定最后的問卷。
2.抽樣樣本
本文主要從三個渠道收集數據:一是對重慶大學MBA學員進行調查,他們來自重慶各大城區,各個企業,能代表重慶市各行各業的情況;二是聯系了重慶幾所高校,對學生團體進行了調查,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群體的選擇情況;三是聯系身邊的朋友、網友,發放電子問卷調查。我們在大重慶地區一共發出問卷250份,收回205份,其中有19份由于不符合要求或數據缺失較大,予以剔除,最后實際可用問卷18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4%。將正式調查的人口統計學特征與CNNIC2007年第21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進行了對比,本文的樣本與統計報告中的數據非常接近,這說明有很好的代表性,能夠很好地反映消費者的選擇并達到預期的效果。
3.分析工具
用Stata8.0中的條件logit命令進行運算,得到條件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在運用軟件運算之前,由于條件logit模型的數學要求,年齡(A)、職業(J)、學歷(E)以及收入(I)等變量不能直接用于分析,本文采用通常處理方法:創造啞元變量來代表各個候選項,然后將消費者個體特征變量和各啞元變量的交叉項引入模型,對年齡、職業、學歷、性別以及收入均采用這種處理方法。在對職業進行處理時,因為個體戶只有3個,在處理時將其合并在民營業主一欄,這樣便于利用軟件進行計算。由于媒介共三個,因此引入兩個啞元變量電視(ds)、報紙(bz),而將網絡留作對照對象。交叉項的變量名由原變量名和啞元變量名共同構成,例如:ds-age代表年齡age和啞元變量ds的交叉項,其系數的經濟含義是年齡對消費者選擇ds的概率的影響。
四、結果分析與討論
1.國內要聞的選擇分析
從表1可知,在獲取國內要聞時,價格、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對消費者的媒介選擇影響非常顯著。從影響系數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媒介價格越低,消費者更愿意選用,而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越高的媒介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這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消費者的媒介選擇依次是報紙、電視和網絡。媒介易得性不影響對國內新聞的選擇,這可能跟人們平時的選擇習慣有關系。在獲取國內要聞時,信息獲取方便、可以主動選擇、可以重復翻閱、信息便于保存、有相關鏈接這些特性對消費者的影響不大,消費者更關注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受性。
表1 國內要聞的條件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
2.國際要聞的選擇分析
從表2可知,在獲取國際要聞時,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對消費者的媒介選擇影響非常顯著。不同的是價格對消費者的選擇影響不大,網絡外部性影響消費者的選擇。通過各個顯著因素的系數,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消費者更愿意選擇操守好的媒介,更愿意選擇易得性好的媒介,更愿意選用用戶基礎較大的媒介。同樣,對于三大媒介,消費者更愿意選擇電視。因為在獲取國際新聞時,價格對消費者的選擇沒影響,而媒介易得性、操守和外部性則顯著影響。
由bz-sex,ds-sex的相關系數為負可知,男性更不愿意選擇報紙和電視,更傾向于網絡的選擇。女性對媒介選擇沒有顯著的影響。徐暉明調查認為男性對媒介的利用效率普遍比女性高,而且媒介接觸的頻率高低依次為電視、報紙、廣播和網絡。這跟本文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主要是近幾年網絡新聞媒體的迅速發展,正在逐漸地改變人們的媒介選擇習慣,人們逐漸從電視和報紙轉向網絡這種新媒介。
在表2中,民營業主更喜歡選用報紙來獲取國際要聞,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消費者更愿意選用電視來獲取國際要聞。這可能跟電視在提供國際新聞時的客觀真實性和直觀性有很大關系。
表2 國際要聞的條件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
3.本地要聞的選擇分析
從表3可知,在獲取本地要聞時,媒介價格、媒介易受性和網絡外部性對消費者的媒介選擇影響顯著。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價格低的,易受性好的和網絡外部性強的媒介,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得性對媒介選擇不影響。又知在報紙的相關系數為正,在同等的條件下,消費者更愿意通過報紙來獲得本地新聞,這跟消費者的習慣及獲取的便利性有關。
由ds-edu的相關系數為負可知,學歷越高,越不愿意選擇電視來獲取本地新聞。關于文化水平對人們接觸媒介的影響,孫五三認為,文化程度和媒介接觸行為水平的關系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媒介接觸頻率,二是對媒介內容的選擇。徐暉明研究發現選擇電視與教育程度的相關系數為負。并且,還有學者指出,文化水平較高的受眾比文化水平較低的受眾更多地使用印刷媒介,這些都與本文得出的結果相一致。
表3 本地要聞的條件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
4.娛樂新聞的選擇分析
從表4可知,在獲取娛樂新聞時,媒介價格,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和網絡外部性都對消費者的媒介選擇影響顯著。相關系數分別為負、正、正、正,這些均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而媒介易得性對消費者的選擇沒有影響。和本地新聞一樣,ds-edu的相關系數為負,學歷越高,越不愿意選擇電視來獲取娛樂新聞,這些都跟以前學者的調查相符合。
表4 娛樂新聞的條件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
5.體育新聞的選擇分析
從表5可知,在獲取體育新聞時,媒介價格、媒介操守和網絡外部性對消費者的媒介選擇影響顯著,相關系數分別為負、正、正,與消費者的選擇習慣相符。而媒介易得性和媒介操守對消費者的選擇沒有影響。由于消費者選擇電視的相關系數為正,所以在相同的條件下,消費者更傾向于通過電視來獲取體育新聞,這可能跟電視提供體育新聞時更形象、生動、具體有關。而ds- sex的相關系數為負,說明男性更不愿意選擇電視,由于網絡這種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電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消費者逐漸從傳統媒介向新媒介進行轉變。
表5 體育新聞的條件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
6.財經新聞的選擇分析
從表6可知,在獲取財經新聞時,媒介價格、媒介易得性和網絡外部性對消費者的媒介選擇影響顯著,相關系數分別為負、正、正,這些都符合消費者的選擇習慣和心理。相對于網絡,選擇電視和報紙的相關系數都為正,說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報紙和電視來獲取財經新聞。如前面所述,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愿意選擇電視,而男性更喜歡選擇網絡,不愿意選用報紙和電視。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更不愿意選用電視。
表6 財經新聞的條件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
五、結論與建議
(1)媒介價格與媒介選擇顯著負相關,媒介易得性、媒介操守和媒介的網絡外部性都與媒介選擇顯著正相關,這符合消費者的選擇行為。雖然消費者對網絡媒介的易得性和操守有較高的評價,但使用網絡媒介的成本也高于其他兩種傳統媒介,而且傳統媒介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和積累,用戶群體比較大,使用傳統媒介來獲取新聞已經成為許多消費者的一種習慣。網絡媒介這種新的媒介并不能完全取代電視和報紙兩種傳統的媒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媒介和傳統媒介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2)在選擇新聞媒介時,消費者的個人特征對媒介行為的影響很小,只有部分個人特征對消費者的選擇行為有影響,比較突出的就是性別和學歷。男性更傾向于選用網絡來獲取新聞信息,而且學歷越高的人群,選用電視的概率會越小,這些都跟以前學者的研究相符合。但本文并沒有發現消費者的收入情況對媒介行為產生影響,并不像其他消費者選擇行為研究中,收入對消費者選擇有著很大的影響。袁誠得出北京市場冰箱選擇的模型,收入的變化會引起北京市民冰箱選擇概率的變化。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媒介的獲取成本相對于消費者的收入來說非常的小,對收入來說基本上沒有彈性,并且媒介行為已是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種持續性的行為。獲取新聞只是消費者使用媒介的一種形式,更多的還是媒介能提供給消費者的一些娛樂活動,所以在獲取新聞時,收入對媒介的選擇行為沒有影響。
根據我們對影響消費者媒介選擇因素的分析的結果,本文認為三大媒介在以后的競爭發展中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①降低媒介的獲取成本。②提高媒介的易受性。③提高媒介的操守。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絡傳播對傳統媒介傳播的沖擊越來越大,并且網絡傳播比起傳統媒介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在今后的發展中,傳統媒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對于報紙媒介,我們有以下建議:①走報業集團化道路。②辦出自己的特色,提供差異化的產品。③“新聞”當家。④辦理網上報刊。
對于電視媒介,有以下建議:①專業化、雜志型發展。②充分發揮現場感強的優勢,并且在傳播速度和深度報道上下功夫。③電視觀眾是以平民階層為主,因此在制作節目時要做到普遍性、日常性、平民性、通俗性和參與性?!?/p>
(作者李雪松系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北京大學訪問學者,司有和系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導,譚紅成系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碩士。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08BTQ031資助)
注釋:
Daft R, Lengel R.H.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1986, (32):554-557.
Fulk, Schmitz, Steinfield.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s[J].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1990, 117-140.
Jane Webste., Jane Webster. Rational and Social theories as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s of communication media choices:twopolicy-capturing studies[J]. 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 38(6):1544-1572.
Avner Caspi, Paul Gorsky. Instructional Media Choi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ferenc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Coordinators[J]. Educ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005,14(2):169-198
Cele Otnes , Roonald Faber. An Examination of Variables Influencing Local Advertiser Media Selection[J].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summer 1993, 70-81.
Ken Smith. Advertisers’media selection in small newspaper markets[J].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998,19(1):30-44.
Judy Barnes Oskam , Jerry C. Hudson. Media Preference and Believability Among Rural Respondents for News and Advertising Information[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9,36(2):285-298.
徐暉明:《傳播與發展―我國大眾傳播現狀調查與分析》,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魏李力:《網絡傳媒與三大傳統媒介之比較及發展優勢》,《湖北社會學》2004年第11期
孫寬寧、張冠文:《初中生與高中生媒介接觸行為對比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董婭:《大學生信息傳媒選擇與傾向的調查》,《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廖衛民:《北京大學生長假期間媒介接觸行為調查》,《市場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9-0013-03
2000年初,國際遠程教育學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第一次將“移動學習”的概念引入中國,立刻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十多年來,在移動學習理論研究、相關技術研究、應用模式研究、學習設計研究以及移動學習系統開發技術研究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些研究為移動學習的實踐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移動微學習的概念與內涵
1.微學習(Micro-Learning)
2004年,奧地利學習研究專家林德納(Lindner)首先提出了“微學習”的概念,并將其表述為一種存在于新媒介生活系統中,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因此,微學習是一種數字化的學習方式,也是規模相對較小的學習單元和時間相對較短的學習活動。微學習的主要特征有:學習時間相對短小,而且分散在學習者的日常生活中;學習內容相對獨立,都是由微小的板塊組成;學習形式相對靈活,學習內容和地點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隨時改變。
實際上,微學習的方式早已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旅游者在旅行途中利用休息時間閱讀有關景點的相關信息;上班族在公交車上利用PSP閱讀新聞或電子書;學生在E-mail中瀏覽英語學習網站定期發來的電子郵件等等。從微學習的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來看,微學習受終端設備和學習內容的影響,終端設備的平臺功能決定著微學習的過程能否順利完成,而學習內容的交互性和精準度決定著微學習的效果能否達到。
2.移動微學習(Mobile Micro-Learning)
移動微學習是指學習者利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的微學習活動,也是移動學習的一種類型。Alexzander Dye等人認為,移動學習是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北京師范大學的黃榮懷教授則認為,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在非固定和非預先設定的位置下發生的學習,或有效利用移動技術所發生的學習。隨著智能手機、PDA、平板電腦、電子詞典等微型移動媒體的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們使用它們進行移動學習。
當人們希望更快地獲取答案,希望更好地解決問題時,他們都可以利用移動設備有針對性地查找信息,這便是移動微學習。因此,移動微學習是微學習與移動學習相互融合的產物,是運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的一種微型學習,它把學習場所拓展到了更廣泛的地域,提高了學習效率。在移動微學習系統的空間結構(如圖2所示)中,由于學習者常在戶外,環境吵鬧且時間零碎,所以學習者需要具備強烈的學習愿望和較好的自控能力;學習內容是微內容,是小的信息單元、狹窄的主題、相對簡單的問題及呈現;媒體終端要求小型、移動方便、高速和高效,信息文件內容和容量必須是微型的,且適合網絡傳輸;學習資源可以是由服務器提供的信息資源,也可以是專家提供的在線輔導。
二、基于手機終端微學習的可行性分析
手機作為一種普及性最為廣泛的信息技術終端設備,在教育和學習上蘊含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微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態,如果能夠和手機終端結合在一起,則必將大大促進移動微型學習的發展,并有利于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的發展和終身教育系統的構建。
1.技術環境可行性分析
基于手機的微學習是一種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新的學習形態,技術環境對其成敗而言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影響,因此能夠創建一個強有力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環境,是基于手機的微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物質技術保證。
雖然目前手機具備廣泛的3G無線連接能力,其處理性能也已達到媲美電腦處理性能的GHz時代,但是目前很多廠商為了在性能和待機時間中取得平衡,大多采用了限定處理器最高運行頻率的措施。盡管如此,相比以前200—220MHZ處理器而言,目前手機處理器的運行環境已經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層面,足夠滿足用戶用智能手機作為微學習終端的學習需求。
一款較好性能的手機除了需要具備高速的處理芯片、標準化的顯示屏以外,還需要具備其他一些功能,例如:大存儲芯片和存儲擴展能力、支持播放式的手機電視、支持GPS導航、操作系統必須支持新的應用安裝、配備大容量的電池和良好的人際交互界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需要具備的這些功能正在日趨完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能為用戶提供的學習支持也越來越多。手機由于具備體積小、攜帶方便、處理文件高速高效等特點,符合移動微型學習對移動媒體終端的要求,將其作為微學習的學習終端是可行的。
2.學習資源可行性分析
手機作為微學習的終端,除了需要較高的硬件配置外,我們還需要給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果能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手機作為微學習的終端將更容易為學習者所接受;反之,學習者在使用時會產生疑慮,學習效果將會受到影響。目前,隨著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不斷發展,能在智能手機上使用的軟件越來越多,主要包括系統工具、聊天工具、病毒防治、編程應用、模擬器類、PC端軟件等(如圖3所示)。
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以利用閱讀軟件、學習工具(如字典、翻譯軟件、題庫、詞典等)(如圖4所示)和多媒體軟件等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使用辦公軟件對相關知識進行編輯,還可以通過網絡應用(如瀏覽器、文件共享、遠程控制、電子郵件、藍牙等)(如圖5所示)和聊天工具(如手機QQ、MSN、飛信等)隨時在線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能隨時隨地與具有相同愛好的學習者進行交流。此外,學習者通過手機上網瀏覽信息時,難免會遇到病毒的威脅或系統垃圾文件過多等問題,但日益完善的系統管理工具和病毒防御工具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快捷安全的學習環境??傊悄苁謾C具備豐富的學習資源,能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讓學習者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因此手機作為微學習的終端是可行的。
3.學習者分析
手機終端的用戶都可能是潛在的學習者。據ICInsight的2011年ICMarketDrivers最新版本(11月公布)中顯示,2010年全球估計有36.3億的手機用戶,相當于全球53%的人都擁有手機,還不包括SIM卡的貢獻或一個手機用戶有多張卡。基于手機這種被廣泛使用的趨勢,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完善和價格的降低,越來越多的用戶將會利用手機進行正式學習或者非正式學習。
(1) 正式學習中的學習者分析
正式學習指在學校的學歷教育和參加工作后的繼續教育,具體的表現形式是以課程、任務、研討會等形式展開的教學活動。這種活動可以是在教室進行,也可以是在線進行。因此,正式學習中的學習者主要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在校學生。
專門從事手機產業咨詢的深圳山脊咨詢公司對深圳、長沙、西安、九江等地2678名大學生、中學生及學生家長、部分都市白領進行調查,結果表明:34%的大學生、42%的高中生、42%的初中生表示對學習型手機持喜歡態度,超過調查總人數的1/3;而選擇一般的人占到調查總人數的43%以上。持不喜歡態度的人不到總人數的1/5。由此可見,將手機作為一種微學習的終端得到大多數潛在用戶的認可。
不同群體的用戶,對學習型手機的期望也不同。調查發現,92%的大學生、90%的高中生、88%的初中生希望學習軟件能集理科公式、英語學習、古詩辭、百科知識等功能于一體;對于手機,他們希望能擁有MP3、MP4、攝像、游戲等娛樂功能。而對于學習型手機的功能,消費者除了希望它具有學習機及手機的全部功能外,更有91%的大學生、88%的高中生、87%的初中生期待它能有更完備的外語功能,如日語、英語、韓語等。目前基于手機的學習資源已經有很多,建議在以后的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完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從而能更好地為學習者提供服務。
(2)非正式學習中的學習者分析
非正式學習指發生在非正式的學習時間和場所的學習活動,它通過非教學性質的社會交往來傳遞和滲透知識。具體的表現形式如交談、討論、咨詢、短時閱讀、瀏覽網站等。
近年來,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重視非正式學習的重要作用。根據二八理論,人們80%的知識是通過非正式學習獲得的。在學校的正式學習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知識需要通過非正式學習方式來融會貫通。研究表明,非正式學習占個體所學知識的75%以上,而人們對它的關注和投入卻不到20%(如圖7所示)。
移動微學習作為非正式學習的一種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泛在性和交互性。泛在性表現在這種學習活動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交互性表現在學習者和專家或網絡服務器之間存在不斷的信息交流過程。移動微學習在運用結構化的小信息片斷去更新和補充現存知識時最為成功。例如,一個工作繁忙的商業人士可以隨時隨地利用自己的手機進行微型移動學習,他除了可以通過手機了解最新的商業信息外,還可以利用自己零碎的時間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從而達到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目的。
因此,無論是從正式學習的角度還是非正式學習的角度來看,手機作為微學習的學習終端都是一種社會發展的趨勢,是人們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手機作為微型學習的學習終端,無論是媒介環境,還是學習者、學習內容、學習媒介或學習資源,都具備足夠的可行性。但這僅僅是一小步,要真正實現基于手機終端的微學習的廣泛普及與使用,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有關微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及其學習活動設計等方面的研究,都將是移動微學習所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浩.微型學習:理念、環境與資源[J].現代教育技術,2009(4):50-52.
[2]顧小清,顧鳳佳.微型學習策略:設計移動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8(3):17-21.
[3]陳華曦.基于Linux智能手機多媒體移動學習系統的設計和實現[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1-85.
[4]黃榮懷.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5]陳維維,李藝.移動微型學習的內涵和結構[J].中國電化教育,2008(9):16-19.
[6]智能手機芯片市場2010年增長42%[EB/OL].http:///2010/11/101116361712.shtml.
[7]學習型手機可行性分析報告[EB/OL].http:///bk1/z/100006/rv/sd/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