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16:41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國外技術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學校是為了適應代跟多夫當地工業的發展而于1994年建立,是公立大學。學校目前有學生5000余名,教授120名,教師300名左右,5個專業工商管理、機械、電子、工業工程、建筑系;學校占地面積不大,大約100至200畝左右,建筑物簡潔實用,建筑面積不算大;除主校區外,還有七個所謂的科研校區,主要開展服務當地企業和經濟發展的工作。學校開設學士課程專業為三年半學制,其中有半年企業實習要求;碩士學習為三個學期。學校教授選拔嚴格,地位高,終身制,有法律的保障,主導教學,參與學校管理。學校強調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自稱是全德國18所強調實踐的大學之一。實驗實習條件較好。重視學生的國際化,有10%的學生到別國學習一學期,10%的國際學生來校。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就業成長。
1.2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辦學的歷史悠久,環境優美,許多建筑、樹木有幾百年的歷史,兩個校區內都有當地所謂的王宮?,F有三個校區,分別在魏恩斯蒂芬(Weihenstephan)、特里斯多夫(Triesdorf)、斯托賓(Straubing),其中斯托賓(Straubing)是研究校區。我們在學校的兩個校區進行了四天的培訓學習。學校始終堅持服務當地的農業發展,學校提出的辦學理念是:綠色、創新、實踐。學校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應用研究。學?,F有145名教授,有200~300名教師和一些工程師。教授是終身制的,要求有五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驗,一般教師是2~3年的合同制?,F總共有5683名學生,其中Triesdorf校區1750名,學生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雙元制學生占10~20%。Weihenstephan校區有生物、園藝、景觀、營養、森林經濟五個系,2006年以后成立了研究中心。Triesdorf校區有農業和環境工程兩個系。共有19個學士專業和8個碩士專業。有11個專業可提供雙元制的學習。與世界71個大學合作。教學方面,學士7學期,碩士三學期。一學期15周,30學分,900學時,要求學生一半在家學習,一半在校學習獲得學分。
1.3行會和企業。
我們還先后走訪了雷根思堡(Regensburg)工商會、萊比錫手工行會培訓與技術中心、ASIS公司、BMW萊比錫工廠和MAX-TAUT-SCHULE職業中學。我們了解到,按照德國國家工商會法,行會可以開展咨詢、服務、考試、發證、培訓、雙元制培訓管理、合同備案等工作,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在企業了解到,企業與行會的關系非常密切,非常尊重行會;企業也積極參與學生的培養,認真指導學生在企業的實習。企業的實習指導教師必須先參加考試獲得資格后才能指導學生的實習。企業比較喜歡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在校學習注重實踐,能力較強。因此,應用技術大學的畢業生的地位與綜合大學畢業的學生是一樣的受到社會的尊重。
2應用技術大學的特色
2.1應用技術大學在德國的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德國教育體系非常完備。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度,小學四年級完成后開始分流進入中學,中學包括文理中學、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文理中學學制八年,畢業生直接考入綜合性大學;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一般六年學制,畢業生主要就業,并開始二至三年的雙元制學習。部分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畢業生參加一至兩年的應用技術大學預科學習,以便考入應用技術大學學習。部分二至三年的雙元制畢業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預科學習,考入應用技術大學。從德國教育體系可以看出來,應用技術大學是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量的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畢業生提供了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為德國制造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2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教育的特色
1)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大多起源于早期的職業培訓學校、技術學校,培養企業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員,不是學歷教育,發資格證書,社會的認可度很高。后來發展成為高等專門(???學校,德文校名叫Fa-hochschule。近年隨著歐盟教育的統一,這類學校開始了統一的學歷教育,包括學士、碩士課程的教育,專業面進一步擴大,因此,校名改為Hochs-chule,去掉了Fa,就變為了高等學校的意思。如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的德文校名為:Hochs-chuleWeihenstephan-Triesdorf。為了使德國的這類學校便于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近年德國政府統一將這類學校改名為應用技術大學,即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但是學校為了保留自身的傳統,一般還保留著Hochschule的名字。從這類學校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們以技術應用為起點,保持著它們以應用型為目標的特色,始終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這類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始終受到社會和企業的歡迎,學校和畢業生都享有著與綜合性大學同樣的聲譽。
2)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大的布局和建立大多與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特點結合起來,服務的對象很明確。如代跟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就是根據當地的工業經濟的發展需要而建立的,它的專業設置與代跟多夫應用的產業基本是對應的,它所建立的幾個科研校區的研究方向全都與當地的企業產品研發相關。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的兩個主校區所在地都是傳統農業區,長期以來堅持發展農業經濟。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包括新型生物能源、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越來越顯現出它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服務作用,同時也推動了學校的專業調整和發展。
3)強化實踐教學。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學士專業一般為7個學期,其中安排一個學期到企業實習,完成相關的任務或論文;實習過程中教師有檢查,實習完成后有面試。在碩士教育中,如果因是從其他綜合大學或國家考入的碩士研究生在其學士階段沒有一學期的實習經歷,也必須要補上;這是德國綜合性大學所沒有的要求。在課程安排上,專業課程多,每門課的實踐要求較高,課程考試中有專門的實踐內容的考核。為了實現在教學中強化實踐的要求,學校對教授的實踐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有五年以上的企業實踐經歷;學校還聘請了許多企業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課教師。學校的科研主要集中在應用技術開發和服務方面。
4)校企合作緊密。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都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來實現服務地方經濟和強化實踐教學的目的。德國有法律規定,企業是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習地點,在企業的學習是應用技術大學學習的一部分。許多大的企業都設立有專門的培訓機構,企業也愿意提供崗位接受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實習,并有專門的人員指導實習學生。學校也主動承接企業的科研項目,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如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旁邊就由企業建立了一個再生能源生產廠,專業的教師深度介入到了企業的研發和生產,相關老師就有車間的鑰匙,掌握和指導生產,開展技術研究,開展學生的教學。近年不少應用技術大學開始實行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學生接受企業的培養力度就更大了,校企合作更加緊密。
3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3.1辦學一定要圍繞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與綜合大學的學科性教育有本質的不同,一定要體現職業性,職業性一定要體現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體現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的融合發展;服務產業,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F在不少地方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面大而全,完全不顧及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狀況,結果形如空中樓閣。
3.2要加強雙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和聘用有企業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
雙師資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和提高質量的必然要求。由于許多地方的人事制度原因,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教師是從學校門進學校門,有經驗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不容易擔任教師,學校大多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驗,雙師要求不易達到。因此,要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努力從人事制度上作改革,大力引進和聘用有企業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任教師,也要由學校自身去積極聘請有企業經驗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改善當前師資隊伍的情況,為職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撐。
3.3一定要與行業企業開展深度的合作
不管是從服務產業的角度,還是從強化實踐教學的角度,高等職業教育都必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使企業更多地介入人才的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除國家的法律規定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本身要做更多努力。首先培養的學生要適應企業的能力要求,其次是學校有服務產業企業的能力,第三是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內容要實時對接企業生產和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企業才愿意與學校合作,并走向深入。
3.4努力營造溫馨而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
在德國期間,大家對其校園環境有著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校園一般不是很大,建筑物簡潔實用,長期利用老舊建筑;校園不僅整潔、優美、自然、溫馨,而且無處不在的張貼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愛,充滿了文化氣息。我國的不少高職院校近年校園變化較大,建設了新校區或新大樓,校園面積也比較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衛生死角,環境布局和綠化講究氣派而不自然,隨便拆除老舊建筑,學生的生活服務設施、休息交流的座椅少而不便利,展示少,墻面沒有利用,既使學生缺少溫馨的感覺,又使學校缺乏文化的沉淀。這些都是我們要轉變觀念,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
3.5改進學校宣傳模式,營造認可職業技術技能的社會氛圍。
改變原來一味地在媒體上宣傳學校,高考填志愿前才到中學宣傳的簡單模式,要用營銷的理念來前面向社會推銷學校和專業。要在平時邀請社會人士、企業人員來學校了解學校;也可以讓中小學、幼兒園學生來校參觀校園和實驗實訓現場,參加學??萍嘉幕顒?,組織來校開展各類比賽,包括專業技能比賽。讓社會、中小學生認識職業院校,認識職業技能,了解專業發展。
日本網紋甜瓜瓜型優美,風味誘人,在日本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由于它適應性廣、經濟效益好、市場售價高,近幾年在我國各地廣泛引種。筆者根據在日本學習和回國后試種經驗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供種植戶參考。
1育苗
日本網紋甜瓜生長周期較短,從播種到收獲約4個月,因此育苗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定植后的成活率、雌花著生和坐果率的高低以及果實的大小,此外對病蟲害的抗性和發生也有直接的關系。
1.1苗土的準備
采用不帶病蟲源的菜園土1/3和優質腐熟堆肥2/3作為基本材料,1m3的苗土另加入過磷酸鈣1.5kg、菜籽餅5kg及雞糞5kg。苗土應當于前一年堆積熟透,到用時加入上述肥料混合均勻,然后加入福爾馬林5~10mL,混合后覆薄膜進行悶土2~3d,同時還需要對營養缽等育苗器具與材料進行徹底消毒。
1.2播種與育苗
1.2.1用種量。1hm2土地需種子2.25~2.70萬粒。春、夏栽培,約栽種2.1萬株/hm2;秋季栽培,栽種1.5~1.8萬株/hm2。
1.2.2播種。為了使瓜苗整齊一致,春播需進行催芽;夏季溫度較高,可進行直接播種。條件許可,最好用營養缽育苗,同時也便于管理。發芽的最適宜溫度為28~30℃,溫度過高過低均不利其發芽。發芽后為了防止幼苗徒長最好控制在25℃以內。如采用營養缽育苗,要注意每缽的含水量相同,才能使幼苗生長一致;床土不可過干或過濕,過濕易導致病害發生。掌握“見干見濕、澆則必透”的原則。澆水可于早晚進行,特別是夏天注意中午不澆水。
1.2.3育苗。定植苗,春栽的苗齡為30~35d,夏栽稍短,秋栽最短15~20d為好。春栽苗為3.0~3.5葉,夏栽苗為2.5~3.0葉,秋栽苗為2.0~2.5葉。由于秋栽苗苗齡短,需特別注意做好移栽工作。
2栽培場地的準備
排水良好是首選條件,低濕地不適宜種甜瓜。對土質沒有特殊要求,但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為佳。采用標準大棚栽培。寬度至少要求在4.5m以上,過分狹窄,邊行甜瓜易受雨水的影響。高度過低則不利于莖蔓的直立生長。肥料以農家肥為主,一般需施入碳銨82.5~120.0kg/hm2,過磷酸鈣120.0~247.5kg/hm2,氯化鉀120~150kg/hm2,農家肥(堆肥)22.5~30.0t/hm2。根據大棚大小、土質的好壞來決定壟的寬窄。每壟栽2株制壟寬度為180~200cm,栽1株寬度為120~150cm。作秋季栽培以1株為好,因后期日照時間較短。株距為35~50cm。
3定植
移栽時土溫要求達到18℃以上。春季如果在低溫時強制栽種,會導致僵苗,后期著果不好和果??;夏秋季最好在傍晚或陰天選擇晴暖無風的天氣進行移栽,夏季栽植時如遇高溫干燥則不易成活。因此,營養缽和定植穴都必須充分澆足水,定植后每株還需澆足水1~2次,才能確保移栽成活。
4田間管理
4.1溫度管理
大棚內白天溫度以28~30℃為最佳。如果棚內溫度過高,會導致雌花的灼傷、坐果率低和畸形果的發生,特別是作為秋季種植的前半期,要注意通風換氣,使棚內溫度盡可能地接近生長適溫。夜晚要求棚內溫度以不低于15℃為好,如果棚外夜間氣溫在15~17℃,可于晚上進行通風換氣,如果棚外夜間氣溫過低,則需閉緊大棚采取白天通風換氣。開花期和果實膨大期以確保大棚內夜間溫度18~20℃最為理想。另外,需指出的是在果實表面網紋形成時期,如遇溫度驟升,會引起過分蒸發而導致裂果的產生。4.2水分管理
定植到坐果要求保持土壤濕潤,絕對不允許土壤過分干燥。但是適當的干燥卻有利于根系的深扎。坐果以后,要重視灌水有利于結大果。分多次灌水比一次性漫灌要好,特別是坐果后7d內幼果膨大非???,決不可缺水。坐果后15d左右,是果實膨大和網紋形成期,適當減少灌水可有效防除裂果的產生和側蔓的發生。接近收獲期要特別注意不能灌水,要防止雨水進入大棚,不然會引起大量裂果和果實糖度不足。
4.3整蔓
每株留1主蔓和第10~13節位的側蔓作為結果蔓,其余側蔓全部除去。主蔓摘心期為全部展開葉片達16~17葉,結果蔓上部有10張葉子,在主蔓的第20~23節進行摘心。留下的預定結果蔓,每個蔓在開花前留下2葉摘心,細弱蔓則可留3葉摘心。摘心、抹芽等作業需在晴天的白天進行,
傍晚進行后傷口不易干燥。特別是秋季栽培,如在陰雨天進行易得蔓枯病。適當摘除底部的老葉有利于通風,以增強植株對病蟲害的抗性。有8張葉片完全展開后,摘除最基部的2張葉片。開花期再行摘去基部2張葉片。收獲前10d左右,摘去基部的枯黃老葉。
4.4授粉與去雄
授粉可采取棚內放蜂。蜂箱搬入前7d停止棚內施藥,于開花前3d左右搬入蜂箱置于大棚的北側,出口朝南擺放。人工授粉,采當天開放的雄花花粉涂抹在雌花的柱頭上,應在上午10時前結束。
4.5疏果、吊果與套袋
花后7d左右,果實可達雞蛋大小,選擇最好的幼果每株留1果,其余摘除。然后用塑料繩把該果吊住,使果蔓呈水平狀為好。此時由于果實幼嫩表面布滿絨毛,要特別注意不可碰傷。為了防止太陽對果實的灼傷,使其與網紋生長一致,著色均勻,吊果后網紋形成之前進行套袋,可采用舊報紙折疊成傘狀于果蒂部套住果實。
4.6病蟲害防治
作者:張磊 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訴請被駁回后,該案被允許直接上訴至南非,南非認為,該國憲法要求政府有義務考慮來自那些遭受別國國際不法行為損害的公民提出的外交保護請求,并且對這些請求做出適當處理。其他類似案例也經常被援引。還有的學者指出,在過去的30年里,個人越來越多地控訴自己的國家沒有為他們實施外交保護。與早先駁回所有訴請不同,今天的法院已經開始對行政決定進行司法審查。實施外交保護的義務可以在國內司法系統中找到。德國、瑞士、英國和南非的法庭都從本國法律中找到或演化出這種義務,他們的結論仍然是外交保護作為斟酌權的性質正在改變。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理由存在諸多漏洞:1.保護的義務并不等同于外交保護的義務。如果仔細閱讀上述所援引的這些國家的法律條文,包括我國《憲法》第五十條和第八十九條,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條文只要求國家保護海外國民,并沒有明確要求國家必須采取外交保護的方式。很顯然,外交保護并不是國家保護海外國民的唯一方式。2.國內法上的義務并不等同于國際法義務。退一步講,上述論據最多只能證明這種保護義務是該國國內法上的義務。在外交保護領域,我們要區分國際法義務與國內法義務。外交保護是一項國際法領域內的法律制度,所以,我們講外交保護是國家的權利是就國際法層面而言的。外交保護的法律性質不因國內法的規定而改變,這種國際法與國內法并行不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美國,要成為有對外效力的美國公民,在美國出生或者入籍是必須條件,但要成某個州的公民只需在那里居住即可。所以“州公民”在國際法上可能不是美國公民,美國政府對“州公民”的法律義務也只是國內法層面的。3.國內法的趨同并不能等同于國際法規范。再退一步講,即使大多數國家國內法都規定國家有外交保護的義務,那么這種趨同也不必然導致一項新的國際法規范。首先,由于目前關于外交保護并不存在國際條約,因此,國家義務論沒有條約依據。其次,國內法的趨同也尚未構成國際習慣。國際法委員會特別報告員約翰•杜加爾德(JohnDugard)在提交國際法委員會的《關于外交保護的第七次報告》中曾經建議將外交保護界定為國家的義務。但沒有被各國所采納。正如奧地利的政府意見所言,在制定《草案》的過程中,各國對外交保護是國家權利幾乎都不持異議。這些都足以證明國際習慣所要求的心理要素尚未成立。再次,國內法的趨同也尚不構成《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所謂的“一般法律原則”。國際法院尚未在任何判例中將國家實施外交保護的義務論作為一般法律原則加以運用。事實上,一般法律原則并不是一項獨立的國際法淵源,因為《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將其限定在“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所謂“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就是指經過國家的同意。正如勞特派特(HerschLauterpacht)所分析,這種同意的表達方式有兩種———明示同意和默示同意。前者構成國際條約,后者構成國際習慣。因此,無論采取哪種途徑獲取國家的同意,所謂一般法律原則都難以避免地成為國際條約或國際習慣。
部分學者提出,外交保護的最終目的是保護人權,國家既是權力和權利的主體,也是責任和義務的主體。作為保護人權的重要手段,外交保護已是國家的責任。另一部分學者從國家職能的角度也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外交保護作為政府職能,即保護人權,是國家核心本質的必然結果。所以,國家理所當然地有義務對個人實施外交保護。然而,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并不一定正確。國際社會既強調保護人權,也強調法治精神在強調保護人權的同時,國際社會也在朝著法治化的方向前進。法治化意味著國際法自身的發展更加謹慎,然而,人權保護理論在很多方面還不成熟,各國存在分歧。如果簡單地以模糊或有爭議的理論來改變一項存續百年的制度,這似乎是武斷的,與法治化背道而馳的。外交保護并不一定總是保護國民的最優選擇有的學者認為,從人權保護角度來看,將外交保護定性為國家義務會更有利于保護海外公民的權益。然而,現實情況可能并非如此,聯合國大會2005年通過了《世界首腦會議成果》,它指出人權保護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途徑得到實現。至于哪一種程序或補救辦法最有可能實現有效保護的目標,這取決于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所以,外交保護不是唯一的選項。事實上,外交保護也不一定是最優選擇。外交保護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國家之間的激烈對抗,因此,國際法才要求首先用盡當地救濟,要求用盡當地救濟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它使國家間的友好關系不致因為眾多細小爭端而受到威脅。所以,不應當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求國家必須實施外交保護。另一方面,外交保護還涉及一個成本問題。如果其他方式能夠用更小的成本取得與外交保護一樣的效果,那么就沒有理由將外交保護作為國家的義務。例如,領事保護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實施條件簡單,不要求等到實際損害業已發生,不要求首先用盡當地救濟,不會引發國家之間的激烈對抗。將外交保護規定為國家的義務缺乏可操作性首先,假如外交保護是國家的義務,那么,世界上的一些強國將不幸地淪為一些個人營私的工具。個人完全有可能通過變更國籍或者獲取多重國籍的方式來驅使一個或幾個強大的國家來保護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國家卻對這種裸的“利用”無法拒絕。這一缺陷的最大受益者很可能就是跨國公司。在新時代,跨國公司國籍中的效忠義務正在逐漸淡化,他們第一效忠的是利潤,而不是個人雇員或者他們從事商業活動的地方或者國家。其次,國際爭端是紛繁復雜的,國家需要斟酌來應付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傳統外交保護制度就是按照這個思路來設計的。
例如,國籍持續原則是外交保護條件之一。該原則要求個人在從發生損害之日到保護國正式實施外交保護之日持續具有保護國國籍。換言之,即使個人在保護國實施外交保護之后不再具有保護國國籍,外交保護可以繼續,也可以被終止,這取決于保護國的態度,因為外交保護是國家的權利。然而,假使外交保護是國家的義務,那么在上述情況下,國家就不得不繼續保護一個“外國人”。這無疑是尷尬的。再次,假如外交保護是國家的義務,那么不實施外交保護的國家就要承擔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那這種國家責任該如何追究,目前尚無有效的國際法途徑。即使《歐洲人權公約》可以對千百萬歐洲人提供救濟辦法,但很難說《美洲人權公約》或《非洲人權和人民權利》也取得了同樣的成功。此外,世界人口多數都在亞洲,但亞洲卻至今尚無一項區域性人權公約。即使可以追究,這種問責制度也還有很多限制條件需要明確,否則,國家將因為種種瑣事而疲于應訴。國際法人本化思潮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外交保護的法律性質已經轉變為國家的義務。各國國內法的趨同與國際法規范的產生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因此,這不能成為外交保護性質變化的依據。即使從保護人權的角度提出外交保護是國家的義務,在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都存在值得質疑的地方。事實上,保護人權并不一定要給增加義務;給予斟酌的余地也并不等于不保護人權。所以,綜上所述,外交保護仍然是國家的權利。
技術壁壘(TechnicalBarriertoTrade)簡稱TBT,由于它具有隱蔽性較強、透明度較低、不易監督和預測等特點,給我國及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造成很大障礙,同時也成為阻擋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的屏障,是當今國際貿易中最隱蔽、最難對付的一種貿易壁壘。
1技術壁壘及特點
技術壁壘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歐共體。70年代,GATT(關貿總協定)通過技術壁壘協定,90年代經修訂而成為WTO協定之一,由全體成員執行。它是非關稅壁壘的一種,法規是其核心,標準是法規的支撐。
技術壁壘是商品進口國在實施貿易進口管制時,通過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衛生檢驗檢疫制度、檢驗程序以及包裝、規格和標簽標準等,提高對進口產品的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保障國家安全、保護消費者利益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
1.1技術壁壘的主要形式
(1)制定苛刻的技術標準。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許多國家紛紛制訂和修訂環境標志技術法規,由于各國環境與技術標準的依據和指標水平、檢測和評價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對外國商品的市場準入構成貿易壁壘或被新貿易保護主義所利用,沖擊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
(2)嚴格的產品認證制度。產品認證是政策相關部門頒發相當于質量證書的證明。僅以電子、電器、機械類產品為例,強制性的頒發產品認證書的認證項目有諸如美國的UL、加拿大的CSA、歐盟的CE等。這些認證標志已成為電子產品、機械產品輸往美、加和歐盟的通行證。
(3)繁瑣的檢驗程序。一是許多發達國家通過頒布繁瑣的技術調查、取證、辯護、裁定等程序并強制出口商執行,結果費時、費力、增加出口難度;二是很多國家不認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國的檢驗方法和檢驗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讓出口商執行;三是將檢驗要求延伸至生產領域,如不少國家對進口植物產品要求有一定的隔離種植期,對木質包裝物的生產要求特殊的熏蒸處理等。
1.2技術壁壘的特點
(1)隱蔽性。技術壁壘間接作用于國際貿易領域中,它的保護性更為隱蔽,影響更難預測。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規中,摻進了國與國之間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和人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標準或規定復雜化,使外國進口商品難以符合這些規定的要求,成為一些國家限制外國商品進入國內市場的借口。
(2)廣泛性。技術性壁壘涉及面非常廣。從產品看,不僅包括初級產品,還涉及所有的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從過程看,其涵蓋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消費等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從領域來看,從有形商品擴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務貿易及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
(3)法規標準日趨嚴格。各國為有效保護本國市場,阻礙外國商品的進入,不斷在標準和法規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標準和法規日趨嚴格。如1990年美國國會批準《營養標準和教育法》,加強了對食品標簽的管理職能,要求FDA對營養的正確標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與FDA相關的法律《嬰兒藥法》、《茶葉進口法》等。
(4)爭議性。WTO原則允許各國根據自身特點(如地理及消費習慣等),制定與別國不同的技術標準。因此,許多國家可以利用各國標準的不一致性,靈活機動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標準。這樣就導致不同國家之間相互協調的難度加大,更多的引發國際貿易糾紛。2技術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
(1)嚴重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額。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商品的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以
及東盟、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80%左右。這些國家更愿意采用技術壁壘這種隱蔽性高的貿易保護措施來限制我國的產品出口。我國出口的產品如果達不到他們制定的標準,就會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場。有數據表明,2005年,浙江共有33.6%的出口企業遭遇國際技術壁壘,造成的經濟損失從2004年的25.5億美元上升到58.5億美元,增幅超過一倍。
(2)使我國出口企業的產品成本增加。我國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況下是由于信息系統不發達,對進口國的各種技術限制知之不多。企業只得通過貿易商社索取標準,即使得到標準,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訂版本。這樣幾經周折,廠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國家制訂的技術標準很苛刻,我國的許多出口企業由于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缺乏嚴格的質量管理,往往達不到相應的要求。企業倘若要滿足對方要求,勢必修改設計、改變工藝,這會相應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此外,由于我國的認證體制尚不健全,同一種產品為適應不同的市場,需進行多次的重復檢驗和昂貴的檢驗費用,提高了出口產品的成本。另外,對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認證,國內采購比較困難,大多要從國外進口,成本也將提高。
3跨越技術壁壘的對策思考
要沖破技術壁壘的限制,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相應措施:
(1)企業應切實加強質量管理標準化工作。目前國家通行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都是管理體系認證的組成部分。我國標準要全面向國際技術標準靠攏,在繼續采用國際標準的同時,組織更多的標準化專家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把我國的一些意見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國際標準中去,為我國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
(2)企業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對于由于技術水平差異造成的貿易壁壘,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對國際間已達成的協議,我們要承擔應盡的責任,同時,利用TBT協議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根據我國國情來對待。對具有明顯的歧視性措施,我們要堅決予以反擊,采取雙邊磋商或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
(3)建立咨詢與信息服務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盡快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技術咨詢機構,及時收集有關國家和有關國際標準化機構的各種信息,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國內各級技術標準化機構及有關單位,直接為我國企業、部門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機構的各種活動,包括技術法規、標準的制定,本國法規、標準的解釋與認可以及對有關國家技術法規的評論等。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應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的制定工作,而且對我國有特殊利益的產品,如紡織品、大米等,應設法請求磋商,制定相應的國際標準。掌握標準的制定權,就意味著占領競爭的制高點。
英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引導的建立農技推廣技術體系的國家。在二次大戰后,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建立農技推廣技術體系,直到1989年時在世界上的國家級的農機技術推廣機構就超過了兩百多家。在亞太地區有38萬多人,拉丁美洲有3.4萬人,歐洲1.5萬人,北美有1.6萬人[2]。根據這些數據就說明了在上世紀的80年代末,在政府的領導下,世界末年工業技術推廣的體系的建立基本上完成,并將農業的發展與科技相結合是政府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1.2世界農科技推廣體系多樣化的發展
主要存在兩種方式:推廣主體的多元化以及推廣形式的多樣化。首先,推廣的主體包括:政府部門、科研單位、農民組織、教育單位以及社會化的專業服務等五個大的機構。其次,推廣的形式主要包括:培訓與訪問的結合、推廣員的推廣、農民的自主參與、項目的帶動式、專業化的商品帶動式等。
2構建符合我國的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2.1順應市場,明確建設的思路
根據“三農結合”的原則,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多元化的農技推廣體系的構建應該要達到主體和功能的多元化,以現有的主體為依托,促進社會力量的不斷壯大,使農技推廣技術逐漸延伸至物化技術服務。因此,要加強服務的公益性、網絡的完善、人員的精簡,使農技推廣單位的技術和水平提升;放活經營性的服務,大力扶持農業方面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農民技術協會等,尤其是對農資企業的幫助;充分的調動社會上的積極因素,以最小的投入建設最新型的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2.2確定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在農機推廣中的主導地位
本次會議主要包括四大議題:
一、大學外語課程及教學改革
1.大學外語課程設置研究
2.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研究
3.大學外語教材研發與網絡平臺資源建設
4.大學外語教學與測試
二、外語資源建設與教師發展研究
1.“三多”語境下外語學習資源建設
2.“三多”語境下外語教師發展研究
3.“三多”語境下學術信息技術素養和多元識讀能力研究
4.外語教育技術研發與應用
三、電子語境下的語言學研究
1.網絡語言學研究
2.語料庫語言學研究
四、外語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建設
1.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理論探索——理論基礎、方法論、研究內容等
2.外語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實踐——學科定位、課程定位、人才培養等
會議將特別邀請中國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及外語教育技術領域主要專家蒞臨大會做主題報告。
會議特別征求相關主題研究的參會宣讀論文,優秀文論將設立特別獎項并擇優推薦發表。
論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論文提交郵箱:
會務信息:
1.時間: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點:電子科技大學,成都
3,會務費:1000元/人(包含餐飲、資料、專家費用以及部分考察費用)
4.承辦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成都)
5.主辦單位: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
上海外國語大學《外語電化教學》編輯部
上海外語音像出版社
(詳情請發郵件至或參閱http:///news.php“學術會議”欄目會議具體通知)
另外,還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引導商業銀行合理安排消費信貸業授權,擴大服務范圍。對現有金融制度進行改革創新,突破原有舊體制的束縛,針對不同客戶開發特色服務等。最后,可以在加強風險控制的基礎上推出不變利率住房信貸、標注固定利率質押貸款等西方流行個人貸款產品,以及逐步開辟抵押貸款證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
審計輪換分為強制輪換和自愿輪換兩種情況,每種情況又包括審計項目合伙人輪換和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兩種形式。自愿輪換大多是會計師事務所為保護自身獨立性而采取的措施,以輪換審計項目合伙人為主。強制輪換審計項目合伙人,這一規定在一些國家已經實施,比如,美國在2002年頒布的《薩班斯法案》中規定:會計師事務所為某一審計客戶提供審計服務時,審計項目合伙人擔任該審計項目負責人的任期不得超過五年。而強制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政策還未被廣泛接受。目前,圍繞強制輪換有兩種主要觀點。一種認為,審計任期過長會損害真實的或感知的審計獨立性,即任期角度論(Johnson et al.,2002等)。另一種觀點認為,新的審計項目合伙人或會計師事務所能夠提供全新的看法,即輪換角度論(Dopuch et al.,2001等)。
審計質量是審計師發現并報告客戶財務報表中重大錯弊的聯合概率(DeAngelo,1981)。審計師發現錯報的概率取決于其專業勝任能力,而審計師報告錯報的概率則取決于其獨立性。因此,審計質量取決于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但是,審計任期越長,越容易增加審計人員、會計師事務所同客戶的熟悉度,帶來對審計獨立性造成威脅的自身利益(Mautz and Sharaf,1961;IESBA,2009等)。基于以上考慮,人們也紛紛采取措施進行機制上的調控。一種機制是監管者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控制程序進行干預,比如《薩班斯法案》的制定實施。另一種機制是審計行業自身規定的,因為會計師事務所有市場和經濟動機來維持自身聲譽(DeAngelo,1981;Reynolds and Francis,2001等)。
二、審計輪換與審計質量的相關性研究
在現有文獻研究和政策討論的基礎上,我們發現不同形式的審計輪換對審計質量造成兩方面不同影響。與審計項目合伙人輪換相比,會計師事務所輪換更有可能降低客戶和審計師間的熟悉度,從而更大幅度地增加審計獨立性。但是,輪換會計師事務所導致審計人員喪失其專業勝任能力,造成其對客戶知識掌握不夠而難以發現相關審計問題(Shu,2000等)。
在安然事件之后,許多學者開始研究檢驗美國公眾公司強制輪換會計師事務所是否能提高財務報告質量或審計質量,但并未得出一致結論。比如,有些學者發現強制輪換會計師事務所與審計質量正相關(Nagy,2005;Cahan and Zhang,2006;Krishnan,2007),有些學者的觀點卻相反(Blouin et al.,2007; Krishnan et al.,2007)。這樣的結果在其他國家的實證檢驗中也同樣如此。Kim and Yi(2009)基于韓國公司的樣本檢驗發現,強制輪換會計師事務所與審計質量正相關;Ruiz-Barbadillo et al.(2009)用西班牙公司數據進行檢驗,卻未發現這一結論。
國外學者們對審計輪換與審計質量相關關系的研究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正相關、負相關和復雜相關。由于披露注冊會計師簽字信息的國家目前和地區較少(澳大利亞、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所以對審計項目合伙人輪換的研究十分有限,大多文獻集中在會計師事務所輪換的研究上。接下來,本文將對國外最新研究文獻進行綜述。
(一)正相關
該觀點從審計任期的角度分析,認為審計輪換能夠提高審計質量。過長的審計任期可能使審計師與客戶間過于熟悉,而導致對審計人員應持有的職業懷疑和風險評估判斷產生不利的影響,從而降低了審計的質量。許多實證研究也表明隨著審計任期的加長就越會容易降低審計質量,因此他們支持贊成審計輪換。過長的審計任期會對審計師的客觀性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對審計師的獨立性產生負面的影響(Mautz and Sharaf,1961)。審計輪換制度有助于消除或者減輕客戶對于審計師產生的不當影響,從而提升了審計質量(Brody and Moscove,1998)。
Dopuch,King and Schwartz(200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定期審計輪換制度無論與強制審計保留制度共同實施,還是單獨實施,都非常顯著的提高了審計獨立性,但是如果這兩種制度都不實施,那么審計獨立性的結果最差。
Geisler and Kin(2008)以新加坡審計人員為樣本,檢驗了三種不同的輪換制度(事務所強制輪換、合伙人強制輪換與審計人員強制輪換)對審計效果的影響。研究發現,由于審計合伙人輪換會提高審計人員的判斷準確度,因此審計合伙人輪換的效果強于審計人員輪換;而當審計人員和審計合伙人均發生輪換時,審計合伙人輪換的效果強于審計公司輪換的效果。
Church and Zhang(2009)構造相關理論模型比較不同的兩種情況(需要強制更換和不需要強制更換)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強制輪換會計師事務所時,審計獨立性得到了顯著提高。在更換周期長、啟動成本高、財務報告失真等相關因素引起嚴重經濟后果,并且管理當局更關注短期回報時,強制進行會計事務所輪換有助于提高審計質量。
(二)負相關
持有該觀點的學者反對審計輪換,他們認為審計任期延長可以提高審計質量。因為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審計師會更加了解被審計單位相關的行業特點、經營狀況、會計核算等情況,這些客戶專屬性知識,有利于審計師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勝任能力,從而更容易發現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進而提高審計質量。早起許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比如,Palmrose(1986,1991)研究發現在審計任期的前幾年,由于審計人員對新客戶的特定風險缺乏了解,導致他們面臨較大的訴訟風險;Petty and Cuganesan(1996)與Raghunanda(2002)也都發現審計失敗比較容易發生在審計任期的前一到二年,因此他們認為較長的審計任期可以使審計人員更加了解被審計單位相關狀況,從而提高審計質量。
Ghosh and Moon(2005)從投資者的視角出發,用盈余反映系數(ERC)作為投資者評價盈余質量的替代變量,發現投資者和投資中介評價的審計質量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而得到提高。
Blouin et al.(2009)研究在安達信解體之后,客戶如何選擇及評價會計師事務所。那些顯示較多的可操控性應計的客戶更傾向于聘請原來的審計人員所加入的會計師事務所,以減少更換審計人員的相關成本。然而在接下來的一年,與那些聘請了全新審計人員的公司相比,這些公司并沒有表現出更加的激進。因此,人們原來的想法并沒有被證實:即新更換的審計人員能夠在更大程度上調整那些應計項目。因此作者認為,強制更換事務所并不能產生對財務報表審計質量的直接影響。
Li-Chin et al.(2010)檢驗審計任期與企業操控年收益中非經常項目間的關系,結果認為審計輪換會影響企業采取策略避免負盈余,說明盈余質量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而提高。
Ali et al.(2011)研究發展中國家約旦2002-2006年的數據,檢驗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和審計公司規模對審計質量的相關影響,結果發現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為負。當審計任期隨著操控性應計利潤變大而延長時,審計質量在惡化。同時,數據分析并沒有顯示審計公司規模對審計任期和審計質量相關性有顯著影響。
(三)復雜相關
然而,也有許多學者認為認為審計輪換與審計質量呈現復雜,他們的主要觀點是:在審計前期時,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表現為正相關;而當審計任期達到一定年限后,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卻表現為負相關。近年來,對審計輪換與審計質量相關關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具體,已不僅僅局限在兩變量關系上,往往是在加入第三個控制變量后進行研究。對于這類研究,在這里我們也將其歸為復雜相關。
Boone et al.(2005)在檢驗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之間關系時,從投資者的視角出發,用資本成本作為投資者對審計質量認可度的替代變量,提出了如下假設:審計任期和審計質量之間呈現非線性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審計任期的前期,審計任期的延長會提高審計質量,表現為資本成本隨著審計任期的上升而下降,當審計任期延長時,審計任期的延長反而降低審計質量,表現為資本成本隨審計任期的上升而上升。
Nagy(2005)在安達信審計公司注銷后,用原安達信公司記錄的發生審計更換的客戶數據檢驗,發現較小規??蛻舭l生審計更換后,操控性應計顯著降低;而較大規模客戶卻沒有發現相關類似現象。這說明即使是在強制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時,大公司的談判能力也較強,因此公司規模可能會影響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產生的效益。
Hatfield and Vandervelde(2006)研究審計人員輪換、客戶壓力對提請審計調整的影響,他發現在審計人員輪換和事務所輪換的情況下,提請審計調整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
Daniels and Booker(2006)研究發現,實施強制輪換雖然改變了信貸人員對審計獨立性的感知,但沒有改變對審計質量變化的感知。
Chen et al.(2008)研究臺灣公司樣本發現,審計項目合伙人輪換同盈余質量顯著負相關,尤其發生在有5-7年合作關系的合伙人-客戶之間,而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并不顯著。
Ferdinand and Simon(2009)檢驗在審計師行業專業化的情況下,審計任期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結果發現,與行業專業化相比,非行業專業化的審計師審計任期越短盈余質量越低。
Chee-Yeow Lim and Hun-Tong Tan(2010)研究在審計師專門化和費用獨立的情況下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的關系,發現在審計專門化條件下,審計質量隨審計任期延長而提高;但是在費用獨立的情況下,結果卻正好相反。
Antonio and Graciela(2010)以1997-2007年巴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采用AWCA(Abnormal Working Capital Accrual)法主要分析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結果發現企業變更審計公司對后期盈余管理不會造成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四大內部就有輪換審計人員的制度。
三、評述及展望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盡管理論界對于審計輪換與審計質量的關系進行了長期激烈的爭論,但現有文獻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也就是說,雖然監管者明確規定要求強制更換審計項目合伙人和會計師事務所,但實證研究的結果并不如他們預期那樣一定能顯著提高審計質量。這可能是因為存在多種制約因素,比如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審計公司規模及內部輪換政策、審計行業專業化程度、被審計公司內部控制健全程度、國家制度完善度,等等。由此可見,當前學者的研究正趨于更加全面和深入。不論結論如何,國家應進一步加強政府監督、完善制度規范,事務所應進一步執行審計輪換政策、換師與換所并行,同時企業應充分重視內部控制的相關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審計人員的獨立性,提高審計質量。(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今年上半年以來,世界經濟繼續復蘇,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加強。在國內外良好經濟環境的支持下,我國對外貿易也延續了去年年底以來較快的恢復性增長態勢。但是,由于主要發達經濟體持續的高失業率,消費仍然不振,以及由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將逐步顯現,下半年,世界經濟復蘇的步伐可能放緩,我國外貿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縱觀全年,我國外貿形勢仍不容過分樂觀。
1、我國外貿持續恢復性增長
從2009年11月起,我國進出口已經延續了8個月的恢復性增長。據海關統計,今年1-6月國際貿易論文,進出口總值13548.81億美元,同比增長43.1%。其中出口7050.90億美元,增長35.2%;進口6497.92億美元,增長52.7%;貿易順差552.98億美元。與金融危機前2008年1-6月相比較,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9.8%、5.8%和14.5%。除了全球經濟逐步復蘇,進出口商回補庫存的因素外,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較快的恢復性增長也與去年同期全球經濟下滑,進出口商品價格下跌,外貿基數較低有很大關系。
6月當月進出口增速放緩,而順差有所擴大。6月進出口值2547.69億美元,增長39.2%。其中,出口1373.96億美元,增長43.9%;進口1173.74億美元,增長34.1%。當月貿易順差200.22億美元。
表1 2010年以來我國月度進出口情況
年 月
出 口
進 口
貿易差額
(億美元)
金額(億美元)
同比(%)
金額(億美元)
同比(%)
2010.01
1094.75
21.0
953.07
85.5
141.68
2010.02
945.23
45.7
869.10
44.7
76.12
2010.03
1121.12
24.3
1193.48
66.0
-72.36
2010.04
1199.21
30.5
1182.39
49.7
16.81
2010.05
1317.61
48.5
1122.28
48.3
195.33
2010.06
1373.96
43.9
1173.74
34.1
200.22
2008.1-6
6662.51
21.8
5675.49
30.6
987.03
2009.1-6
5215.29
-21.8
4245.95
-25.4
969.33
2010.1-6
7050.90
35.2
6497.92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艾孜海爾江·艾合買提.基于Web數據庫的數據庫挖掘技術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2,24(27):217——219.
[2]劉霞,趙鑫,呂翠麗.數據庫挖掘技術在網絡安全防范中的應用[J].動畫世界,2012,20(06).
[3]尚世菊,董祥軍.多數據庫中的副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及發展趨勢[J].計算機工程,2009(05).
[4]呂安民,林宗堅,李成明.數據庫挖掘和知識發現的技術方法[J].測繪科學,2010(04):123——130.
[5]曾霖.基于Web數據庫的數據庫挖掘技術探究[J].軟件,2013,27(02):174——176.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宋安,習勇,魏急波.基于μCLinux的NAT設備的設計與開發[J].電子工程師,2005-05-15.
[2]徐葉,袁敏,李國軍.嵌入式Web服務器遠程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3-02-27.
[3]王俊,郭書軍.嵌入式Web服務器的實現及其CGI應用[J].電子設計工程,2011-11-05.
[4]高建國,崔業勤.ARTs-EDB的內存數據存儲管理[J].微計算機信息,2010-01-25.
[5]陳嘉.嵌入式主存數據庫索引機制的研究與改進[D].湖南師范大學,2006:278-282.
[6]劉志東.基于嵌入式Web技術的遠程射頻識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04-01.
[7]賀永恒.基于IAIDL的信息家電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04):154-156.
[8]陳一明.嵌入式數據庫的智能家居網關設計[J].微計算機信息,2009-04-15.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余明輝,胡耀民.基于SQLServer2008決策支持系統模型的研究和應用[J].微計算機信息,2010,26(2-3):178-180+192.
[2]張克友.基于SQLServer財務數據庫安全技術的探討[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4):587-590.
[3]胡家漢,李景峰.對SQLServer數據庫的安全和管理策略探討[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2):101-102.
[4]胡登衛.高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SQLServer數據庫安全策略研究與實施[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25(3):96-99+106.
引言:
之所以要把工商管理作為學科來設置,原因是工商管理經過對營利組織在行為及理論管理上面做探究,可使營利組織更好地配置自身資源、協調自身管理,從而賺取最大化收益。盡管只有幾年時間,我國關于工商管理做出的研究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大有進展,但依然需要緊跟國外的趨勢,這樣我國才能在工商管理上的鈷研上再上一個臺階。
—、在工商管理上國外的研究趨勢及熱點內容
本文將把國內外從2004年10月到今年10月這10年內的發展來加以分析。總的來看,對工商管理國外這10年在項目管理、市場營銷、運作管理、企業理論、人力資源及技術經濟六個層面上都有突破。但是,對工商管理國外這10年在企業戰略、會計理論、企業文化及財務管理四個層面的突破較小。特別在人力資源層面及項目管理層面,國外研究自2004年開始一直表現為增長快速的狀況。而在市場營銷層面,盡管中途有一兩年的下滑現象,可是總趨勢還是良好的。對技術經濟而言,是在2009年開始方才有所突破的。但運作管理層面就不容樂觀,自2007年以后至今就長期表現為下降狀態。
針對于工商管理,再從論文數量來對這10年國外的趨勢熱點做探究。可以明確的是由于人力資源層面的髙速發展,這10年與人力資源層面關聯的論文毫無疑問數量是最大的。反觀另外九個層面的論文數量排名髙低,市場營銷位居第二,經濟技術位居第三,項目管理位居第四,企業理論位居第五,運作管理位居第六。從排名高低便能再次清晰地確定研究趨勢、熱點內容所在。
二、在工商管理上我國的研究趨勢及熱點內容
因為經濟改革是最近10年才被我國慢慢看重的,所以1.0年前在工商管理上我國還是很模糊的,幾乎找不到什么工商管理關聯的論文。但是,這10年內自從我國敏銳地發現工商管理的一系列意義,迅速呈現出強大的研究力度。仔細探究10年內我國在項目管理、市場營銷、運作管理、企業理論、人力資源、技術經濟、企業戰略、會計理論、企業文化及財務管理這10個層面的成果,明顯發現論文數量全部是上升趨勢。
關于工商管理,盡管跟10前年類比我國進步巨大,但這種進步在上述10個層面間比較并不是同步的,有些層面進步巨大,有些層面進步偏小。細化研究成果后發現有三點明顯的結論|li。第一點、研究成果屬市場營銷最突出,究其原因是經濟與國企雙重改革的強化,使得企業改變過往的態度,不再一味只看重生產來增大利潤空間,而是逐步聚焦企業跟市場間的種種牽連。第二點、研究成果除開市場營銷的領軍地位,第二位是技術經濟,第三位是企業戰略,第四位是運作管理,第五位是項目管理,這四個層面也有比較多的成果。第三點、與上面兩點區別的是較為遜色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中,較為遜色的第一屬財務管理、第二屬會計理論,這兩個層面的論文可謂是寥寥無幾。
三、在工商管理上我國研究趨勢、熱點內容不及國外的地方及相關建議
對工商管理而言,綜合上述對國外、國內的趨勢探究,能明顯挖掘到國外國內的區別之處。從國外來看工商管理,把研究成果加以排名,第一是人力資源,第二是市場營銷,第三是技術經濟,第四是項目管理。很特別的是企業戰略在論文數量上曾一度飆升后又下降明顯。從我國來看工商管理,同樣把研究成果加以排名,第一位是運作管理,第二位是企業文化,第三位是技術經濟,第四位才是人力資源。雖然,國內外研究在技術經濟以及人力資源層面出現了交集,但總的側重點差異仍然巨大?,F實是:國外正在側重的熱點,我國的研究還沒有涉及或剛涉及,我國正在側重的熱點,國外四五年前就已經完善,這正是我國涉及工商管理始終不及國外的顯著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