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15:35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海外銷售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一)加工貿易主體對銷售網絡的影響
加工貿易主體不同,其銷售網絡的形式不同。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多通過外貿公司、出售給海外中間商、深加工結轉等方式完成。通過外貿公司實現銷售的情況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外貿公司接單以后委托加工貿易企業生產,另一類是沒有進出口權的加工貿易企業接單后,找外貿公司作。對于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企業,其銷售方式主要是境外接單境內生產。
(二)企業規模對銷售網絡的影響
企業規模大小對銷售網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大型加工貿易企業能夠擁有自己的銷售網絡,尤其是外方是大型跨國公司的外商投資企業,這些企業未到中國之前,就在國際市場擁有一席之地,進入中國只是其全球發展戰略的一個部分。這種銷售網絡更多地體現在公司的內部交易上。中小企業受制于資金限制,則可能更多地依賴中間商來實現銷售。
(三)產品用途對銷售網絡的影響
根據產品的用途,加工貿易企業的產品可以分為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生活消費品和面向生產者的生產消費品。如果生產的是面向生產者的生產消費品,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比較容易通過與下游企業之間形成戰略伙伴關系來實現,因此此類加工貿易銷售網絡的建設從尋找下游企業開始,國際市場供求信息對其開拓國際市場至關重要。對已經擁有買家的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后服務、降低產品價格是維護這種戰略伙伴關系的主要措施。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企業為了保持買賣雙方的信任關系,甚至不愿意擁有自己的品牌。
如果生產的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生活消費品,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就要通過一般的商業流通渠道來實現,流通環節包括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這個環節越長,生產商獲得的利潤越少,但是生產商要想通過縮短流通環節增加利潤,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企業首先要創立自己的品牌,加大宣傳力度,讓消費者對產品有所了解。此類企業也需要在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后服務和降低生產成本上面下工夫。
二、我國加工貿易海外銷售的現狀與評價
(一)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市場分布
加工貿易企業出口主要面向三類市場:原材料主要采購國,母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所在國———通過母公司內部交易實現,其他國際市場,即除原材料主要采購國和母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所在國以外的第三方市場。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加工貿易產品主要出口市場是第三方市場,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中有94.2%認為其他國際市場是主要出口市場,而選擇返銷原材料主要采購國和母公司內部貿易的企業比例只有20%左右(參見表1)。這種分布的原因在于我國加工貿易的主體以來自港澳、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東盟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外商為主,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的市場狹小,他們在我國開展加工貿易的目的是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以保證其產品在歐美等市場的競爭能力。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是這些企業的目標市場。
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出口市場的分布上,基本相同,但內資企業沒有母公司內部貿易,出口市場多樣化比率低于外資企業。
表1接受調查企業出口的主要市場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二)加工貿易企業銷售渠道的總體狀況
在問卷列出的6種海外銷售渠道中,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銷售渠道和出口給海外批發商是最主要的兩種渠道。接受調查的企業中,46.5%的企業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銷售渠道,31.6%的企業將產品出口給海外批發商,選擇其他四種渠道的企業比例都在20%以下,其中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的企業最少,只占接受此項調查企業的8.6%(參見表2)。顯然,在通過海外母公司和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銷售渠道進行出口的情況下,整個產品的經營網絡極有可能控制在母公司和原材料外方提供者手中;出口給海外批發商和零售商則意味著有相當大部分的利潤留給了中間商。而在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和出口給海外生產商的情況下,經營網絡和利潤極有可能由國內加工貿易企業控制和掌握。利用這
兩類渠道的企業比重非常低,意味著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在銷售方面嚴重受制于母公司和中間商,加工貿易帶來的利潤也相應地掌握在他們手里。
表2接受調查企業的海外銷售渠道
企業數比重
A.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銷售渠道27546.5%
B.原材料的外方提供者11419.3%
C.出口給海外生產商7512.7%
D.出口給海外批發商18731.6%
E.直接出售給海外零售商7112.0%
F.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518.6%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91130.8%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三)內資企業的銷售渠道
對于內資企業,由于沒有外資介入,因此可以將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銷售渠道排除。表3的數據顯示,出口給海外批發商是內資企業最主要的銷售渠道,利用該渠道的內資企業比重為63.4%,其余4種銷售渠道的企業分布基本相同,直接出口給海外零售商的企業比重較大,為19.5%,銷售給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企業比重最低,為15.4%。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出口給海外批發商的比重高達76%,說明國有企業在銷售上比較依賴海外批發商。一般地,交易環節越多,生產企業所能獲得的利潤越少,因此對于國有企業,如何減少流通環節,是提高利潤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以生產大眾消費品為主的企業。集體企業將產品出口給海外批發商的比重雖然也是最高的,但總體上分布比較平均。與國有企業相比,將產品返銷給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直接出口給海外零售商和利用中國外貿公司銷售渠道的集體企業比重較高。集體企業的銷售渠道相對來說更具多樣性。國有企業對某一渠道的依賴,使得其銷售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
表3接受調查的內資企業的銷售渠道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整理。
(四)外商投資企業的銷售渠道
表4的數據顯示,55.5%的外商投資企業利用母公司的銷售渠道出口,25.2%的外商投資企業利用原材料外方
提供者的銷售渠道,24.5%的外商投資企業將產品出口給海外批發商,其他三種銷售渠道的企業比重都很低,其中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的外商投資企業比重最低,只有6.4%。
在各種形式的外商投資企業中,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對母公司銷售渠道的依賴程度最低,只有27.9%的企業利用母公司的銷售渠道出口,利用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銷售渠道和出口給海外批發商的中方控股合資企業的比重都高于這一比例,分別為60.5%和38.4%;中外合作企業對母公司銷售渠道的依賴也低于外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這可以部分地說明外方投資者在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企業中對銷售渠道的控制相對有限。另外,相對于外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的比重較高,分別為11.8%和8.1%,也可以說明外方對這兩類外商投資企業銷售渠道的控制相對較低。
(五)外方投資者不同,其銷售渠道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對于大型跨國公司來說,利用母公司的銷售渠道是其最主要的銷售途徑,68.9%的企業是利用母公司的銷售渠道出口的,選擇其他5種渠道的企業比重都低于20%,其中出口給海外生產商的比重最低,反映出大型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和銷售的特性及實力。個人投資者利用海外母公司銷售渠道的比重最低,只有28.9%。出口給海外批發商是個人投資者最普遍采用的銷售方式,說明個人投資者在經營網絡方面比較倚重海外中間商。中小企業利用母公司銷售渠道的比例也很高,為52.3%,但低于大型跨國公司。
表4接受調查的外資企業的銷售渠道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相應地,中小企業出口給海外生產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的比重要高于大型跨國公司。除其他情況外,中小企業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的比重最高,7.5%的中小企業利用此渠道進行銷售。另外,中小企業銷售渠道多樣化的程度要高于大型跨國公司和個人投資者。(參見表5)
表5按外方投資者分,接受調查的外商投資企業的銷售渠道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六)企業產品品牌的使用情況
企業產品品牌對企業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至關重要??偟膩碚f,加工貿易企業主要使用海外訂貨商(或其指定)的品牌,這類企業占接受此項調查企業的49.9%,使用自己品牌的企業占36.1%,使用母公司品牌的企業占30.6%,使用國內訂貨商(或其指定)品牌的企業只有4.8%。(參見表6),從數據上看,使用自己品牌的企業比重并不很低,但如果不考慮使用多種品牌的情況,且將使用海外母公司品牌、海外訂貨商(或其指定)品牌和國內訂貨商(或其指定)品牌看作是一體,則沒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占61.2%,而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只有28.8%。
表6接受調查企業產品的品牌
企業數比重
A.用海外母公司的品牌17730.6%
B.用海外訂貨商(或其指定)的品牌28949.9%
C.用國內訂貨商(或其指定)的品牌284.8%
D.用自己的品牌20936.1%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79121.4%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三、我國加工貿易企業開拓銷售渠道的障礙
根據調查,絕大多數企業都愿意擁有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也有一些企業認為是否擁有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要視企業的發展狀況而定,只有少數企業不希望擁有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如表7所示,68.8%的企業希望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25.3%的企業要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而定,只有5.8%的企業不希望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這說明加工貿易企業有良好的發展自己銷售渠道的意愿,但是現實中存在一些障礙,阻礙了加工貿易企業在開拓自己銷售渠道方面的努力。
表7接受調查企業是否希望擁有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
企業數比重
A.是40268.8%
B.否345.8%
C.不一定,要視企業的發展情況而定14825.3%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84100.0%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一)資金問題是企業開拓海外營銷渠道最主要的障礙
加工貿易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除了要有價廉物美的產品外,還要投資大量的資金,進行宣傳。由于資金限制,只有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才有發展海外營銷網絡的基礎。就外商投資企業而言,外方投資者以中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居多,接受調查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外方投資者約65%屬于中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資金問題成為限制這些企業開拓海外營銷網絡的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43%的企業認為發展海外營銷網絡的成本太高,企業資金有限(參見表8)。
表8接受調查企業認為發展海外營銷網絡的制約因素
企業數比重
A.成本太高,企業資金有限22243.0%
B.國際市場供給飽和,新品牌難以進入8015.5%
C.企業不能及時獲得國際市場供求信息11622.5%
D.缺乏發展自己營銷渠道意識6312.2%
E.合作(或合資)外方限制本公司發展自己的海外影響網絡6813.2%
F.其他468.9%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16115.3%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二)企業無法及時獲得國際市場供求信息
表8的數據顯示,無法獲得國際市場供求信息是影響企業開拓海外營銷網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22.5%的企業認為不能及時獲得國際市場供求信息制約企業海外營銷網絡的發展。這說明信息傳播的渠道需要進一步拓寬。
(三)企業在創建自己品牌過程中存在障礙
產品流通過程中,品牌的影響很大。擁有知名品牌的產品往往意味著穩定的市場份額。加工貿易企業開拓自己的銷售渠道,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樹立自己的品牌,尤其是內資加工貿易企業。根據調查,使用自己品牌的企業比例相對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己品牌知名度低和無力投資作廣告是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如表9所示,分別有38.8%和26.9%認為自己品牌知名度低和無力投資作廣告是企業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礙。這兩個原因之間是關聯的,廣告和品牌之間相互影響,好的品牌必然是堆積在大量的廣告之上,如果一個企業無力為自己的產品作宣傳,就很難樹立知名品牌,尤其是那些大眾消費品。因此,企業不使用自己品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資金短缺。另外,18.6%的企業認為沒有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這些企業多數是給國際知名品牌代工,只要與這些知名公司保持良好的伙伴關系,就不擔心產品的銷路。知識產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也是原
因之一,但比重相對較低,只有11.2%的企業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礙??赡艿脑蛟谟?加工貿易企業的產品多數用于出口,且出口渠道比較固定,國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對其銷售影響不大。
(四)企業電腦化經營相對滯后
隨著網絡的發展,企業的網絡建設對開拓營銷網絡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如果企業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獲得快速、
表9接受調查企業認為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礙
企業數比重
A.知識產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6111.2%
B.無力大量投資做廣告14726.9%
C.自己品牌知名度太低,影響銷路與價格21238.8%
D.沒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10218.6%
E.其他17632.2%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47127.6%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低廉的信息,就可能有機會邁向國際市場,尤其是中小企業,完善的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其參與國際行銷。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是電腦化經營和管理。這對于大企業來說比較容易實現,但對于中小企業則存在一定的困難。中國臺灣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臺灣“52.46%的中小型制造業表示在推展業務電腦化方面遇到困難”(《制造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網上資料)。這個數據對了解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電腦化的情況很有幫助。
(五)缺乏優秀的營銷人才
建立營銷網絡,人才是關鍵。根據臺灣對本地中小型制造業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激烈競爭的環境,優秀行銷人才的缺乏,以及行銷研究(商業分析與市場預測)人才不足是中小型制造業在行銷方面所遭遇的最主要的困難之一。大陸的情況也是如此。在表8中,選擇其他選項的企業中多數表示人才不足阻礙了其發展海外營銷網絡。
四、改進的建議
由于我國加工貿易是以引進外商投資的形式發展起來,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相對薄弱,因此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渠道被海外接單人和中間商控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種狀況是合理的。前面提到加工貿易的銷售渠道控制在海外接單人和中間商手里,容易造成加工貿易企業利潤水平低,缺乏自主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和企業應共同努力,開拓自己的銷售渠道。
(一)企業應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營銷策略
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對加工貿易企業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但不管是制造企業,還是貿易企業,加工貿易企業在開拓銷售渠道時,必須建立符合實際情況和自身發展狀況的營銷策略,否則欲速則不達。對于大型的制造企業,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在進行代工的同時嘗試樹立自己的品牌,積極開拓自己的營銷渠道;對于中小型制造企業,資金和銷售人員儲備相對不足,營銷策略的重點應在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后服務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同時積累資金和行銷人員儲備,逐步將企業做大做強;對于貿易企業,營銷渠道的競爭意味著服務的競爭,只有提供更好、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才能鞏固與老客戶的長期關系,開拓新客戶。
(二)加強工貿結合,幫助內資制造企業開拓市場
前面提到,加工貿易領域工貿結合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貿易企業接收海外訂單后,在國內尋找合適的制造企業進行生產;另一種是制造企業接到訂單后,因沒有進出口權,必須找一家貿易企業做。前者多是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結合的方式。是內資制造企業發展加工貿易的主要渠道;后者則是外資加工生產企業與貿易企業結合的方式。隨著我國進出口經營權的逐步放開,貿易企業的這種純業務勢必降低。對于貿易企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方向應是第一種方式。貿易企業接單,尋找合適的制造企業生產,可以充分發揮貿易企業和制造企業的優勢,增強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力。許多開展加工貿易的內資制造企業是中小企業,在海外業務方面缺乏競爭力,而貿易企業熟悉海外市場,但自身沒有制造能力,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有力地促進內資加工貿易的發展。
目前這種形式的工貿結合規模太小。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多數是外商投資企業,內資制造企業的數量非常少。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國內貿易企業的功能沒有充分地發揮,根據問卷調查,只有17.9%的內資企業利用貿易企業的銷售渠道;二是內資制造企業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這也是加工貿易國內采購比率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擴大工貿結合的規模,就需要貿易企業和制造企業共同努力,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政府有關部門也可以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鼓勵貿易企業在海外市場積極尋找訂單。
(三)改善投資環境,變海外接單為國內接單
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多數是外商投資企業,其加工貿易業務多采用海外接單、國內生產的方式。銷售渠道為海外接單人和中間商掌握,使得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空間狹小,發展受到制約,尤其是對中外合資的加工貿易企業,中方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損害。對此,政府應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方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內的同時,將其營銷環節也轉移過來,變海外接單為國內接單。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包括繼續給予加工貿易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改進主管部門的管理等多方面。
變海外接單為國內接單以后,不但可以提高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水平,有利于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在國內培養一批營銷管理人才,解決我國行銷人才缺乏的問題。另外,鑒于在所有形式的外方投資者中,中小企業利用中國貿易企業銷售渠道的比重最高,因此在吸引外資進入加工貿易領域時,政策應適當向中小企業傾斜。
陶瓷作為我國古代一項重要發明,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伴隨著我國人民同外界的接觸,開始了向海外的傳播。我國陶瓷的外輸始于漢晉六朝,發展于隋唐宋元,鼎盛于明中期至清中期,海洋交流區域逐步從東亞島弧擴展到印度洋兩岸、乃至大西洋兩岸,瓷器成為古代世界“中國制造”的標志產品。18世紀晚期是清代陶瓷貿易的轉折期,自該時期起,中國陶瓷外銷趨于低迷,外銷對象和區域也發生很大變化,在瓷器貿易方面歐洲市場不斷萎縮,而新興的美國代之而起,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已廣泛淪為殖民地,其經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控制,對華瓷的需求量也有所下降,而對大宗的華瓷運輸銷售則基本掌握到殖民者手中。本文試在考察該時期華瓷外銷狀況的基礎上,探究這一時期華瓷外銷發生變化的原因。
一、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中期華瓷外銷狀況
十九世紀以前,中國陶瓷長期占據著世界市場歐洲制瓷業,因為我國制瓷技術歷史悠久,人民在上千年的實踐中練就了高水平的陶瓷工藝,對其生產技術的保密措施也做得較好。華瓷貿易的繁盛期是明中期至清中期,1715年英國在廣州開設了第一個陶瓷貿易機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在1728年之后也紛紛設立類似機構,這為華瓷的外銷奠定了有利基礎。據粗略統計,“在十七世紀的八十年間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運出景德鎮等中國瓷器1600萬件。僅在1684到1791年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華瓷的進口,約有2.15億件華瓷被運到英國。1700年東印度公司的船只在歐洲的港口一天就卸下146748件景德鎮次等華瓷,1729-1794年,僅荷蘭東印度公司便運銷景德鎮等華瓷大約4300萬件。1750-1755年間歐洲實力一般的瑞典東印度公司進口華瓷1100萬件,1760年丹麥第三貿易公司的華瓷訂單有3284054件。”[①]可見該時期華瓷外銷規模之大,該時期瓷器貿易的主要市場是歐洲。華瓷的精美實用和其價格的競爭力使它在歐洲市場占有優越地位。
1、華瓷在歐洲市場的萎縮
清前期華瓷大批向歐洲出口,擴大了華瓷的國際市場,這也極大的促進了華瓷的發展,但是到了十八世紀末,華瓷經歷了近三個世紀的對歐出口后,華瓷在歐洲的市場不斷萎縮。我們可以從十八世紀歐洲及荷蘭定制華瓷的情況看出這些變化。(詳見下表)
年代
盾徽瓷數量
1710一1720
19
1720一1730
96
1730一1740
114
1740一1750
192
1750一1760
299
1760一1770
145
1770一1780
159
1780一1790
144
1790一1800
95
1800一1810
隨著我國加人WTO,中國與世界市場接軌的步伐逐漸加快,國際經濟與貿易業已是我國目前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之一,自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創紀錄的兩位數。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目光瞄向世界市場,外貿事業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直接造成了對外貿人才需求的熱潮。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現今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問題。
1我國外貿發展的現狀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經歷了自2008年H月以來的連續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份開始企穩回升,8月份回升趨勢基本確立,11月份進出口總值同比開始增長,12月份進口和出口同比雙雙出現強勁增長,環比也呈現大幅增長,月度進口值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月度出口值也列歷史第四高位,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在加速復蘇。
2用人單位外貿人才需求情況
根據部門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5年內,國內擁有外貿進出口權的企業數量將達到36萬家,是現在外貿企業數量的2倍,僅按每家新增企業需要10位外貿專才,就需要180萬人。而根據教育部門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統計,中國每年高校類畢業生在13萬人左右,即使13萬人全部從事外貿工作,也只能培養出65萬外貿人才,尚有100多萬人才的缺口。近來,為應對危機對中國外貿的沖擊,政府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重點外經貿企業增資擴產,擴大進出口和內銷,外資企業的引進也直接導致外貿人才需求的上漲。
為了取得更有力,更實際的用人信息,筆者去了中華英才網、前程無憂等國內幾大招聘網站,查詢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各企事業單位對國貿專業的網上招聘要求。從查詢過的公司中可以總結出幾個問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英語要求頗高,一般為英語六級以上水平,口語要好,表達流利。大都招聘大專畢業或高中畢業的懂國際貿易的學生,本科畢業的英語專業或國貿專業學生也在一些公司招聘考慮范圍之內。招聘職位以報關員、銷售業務員、租船員、外事秘書、外貿業務員、銷售主管等為主,大多為國際貿易實務。在性別上,客服和秘書要求女性的較多,在銷售、制單等職位上要求男性的居多。而對工作年限一般要求兩年以上者為佳。不盡然的是,企業十分注重應聘者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及工作經驗。
3外貿人才結構的需求預測
3.1外貿公司的業務員即外銷員
外貿業務員是外貿企業中從事進出口貿易磋商、談判、簽約等工作的人員,有時可能還要兼顧運輸、保險、報關、報檢等業務,這類人員通常需要國際貿易及相關專業畢業,英語口語一定要相當流利,有國際貿易經驗,熟悉海外市場,熟悉國際貿易整個流程,具備良好的市場開拓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從業人員參加國家外銷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考試合格者可獲得國家商務部和人事部聯合頒發的《國際商務從業資格證書》,該證書全國通用,是外經貿從業人員上崗和從事進出口業務的必備條件。
3.2國際商務談判人才
根據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國際商務談判人才會是一個重要需求,主要涉及的領域有信息通訊、生物工程與醫藥、環境保護、新材料與新能源等專業,與市場開發領域的招商引資、海外融資、上市與開拓海外市場等活動。國際貿易的成交金額動輒數百萬美元,對企業來說國際商務談判師是外貿企業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特別是有職業證書和實際經驗的國際商務談判人才在獵頭市場中往往是有價無市。
3.3各類證書持有者(單證員、跟單員、:報檢員及報關員)
單證員:在國際貿易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無一不是通過各種單據憑證來維持。因此,外貿企業對單證員的需求較大。由于單證員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外貿業務結匯的時效和成敗,從業要求較高,而現如今的從業人員中,持專業證書的在10%;左右。因此,具有單證員證書者成為就業市場上的“搶手貨”。此外,國際貿易單證操作技能是每個從事外貿業務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大學生進人外貿、外資企業從事外貿工作,一般都從單證操作員做起,因此,求職前最好先考張單證員證書。
跟單員:外貿跟單員是我國商務行業繼國際商務從業資格(外銷員)、國際貨代員、國際商務單證員職業資格培訓考試后第四個崗位的培訓與認證考試,是外貿行業又一熱門職業。跟單員的主要工作是在企業業務流程運作過程中,以客戶定單為依據,跟蹤產品(服務)運作流向并督促定單落實的專業人員,是各企業開展各項業務,特別是外貿業務的基礎性人才之一。
傳播學中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傳者所傳信息的內容與受傳者知識、經驗的重疊范圍越大,傳播效果越好?!豆Ψ蛐茇垺返某晒?,恰恰應了這個道理。為了制作出符合中國觀眾口味的影片,它的主創人員歷時8年研究中國文化(包括研究香港功夫片和北京奧運會的藝術體操項目中中國文化元素如何能巧妙地融入影片中),到中國采風,走訪北京、山西平遙、河南少林寺以及四川成都,將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影片中,為中國觀眾營造了一個他們仿佛置身其間的熟悉環境。再加上該片主創人員巧妙的構思,精準的定位,高科技的制作以及專業化的運營,《功夫熊貓》和《功夫熊貓2》能夠賺取高票房就不足為奇了。
一、跨國公司組織結構的變遷
跨國公司的組織結構演變是企業組織結構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企業的組織結構形式必須適應企業的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而不斷擴大的企業規模又促進了企業組織結構的不斷調整,當企業逐漸成長為實施國際化經營的大型跨國公司時,其組織結構形式相應地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首先,從原有的組織結構中增加海外市場部,其職能主要是向海外銷售產品或者服務;然后,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張,同時考慮到人員和成本,逐步過渡到總部集權下的海外子公司,負責子公司所在國家或者區域的生產和銷售工作;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擴大,迫切需要協調各子公司之間的資源并對其進行優化配置,以形成更合理的組織結構形式,適應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因此成立了國際業務分部,對跨國公司的各大業務在分權的基礎進行統一管理;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全球性的組織機構應運而生,成為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和全球化戰略的跨國公司的新的組織結構形式。
在進行組織結構調整時,跨國公司都會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強調分工,則導致管理被分割,容易引發控制不力;強調合作,則導致權責不清,難以進行績效考核。隨著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不斷推進,全球經營規模急劇擴大,海外員工資產、海外資產和海外銷售比例不斷增加。原有的國際業務部門的橫向職能性管理與各個事業部在全球的縱向管理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如何協調縱橫關系,健全跨國經營 網絡 成為跨國公司的重大問題。最新的發展趨勢是跨國公司在設立縱向和橫向的管理組織機構時,力圖克服條塊分割,實現縱橫兩個方向的有機結合,形成健全的全球管理體制。
二、跨國公司組織結構發展趨勢
(一)跨國公司組織結構呈現扁平化、簡單化
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人們真正領悟到了“天涯若比鄰”的含義??鐕镜慕M織結構變化呈現“扁”和“瘦”的特點。
所謂“扁”,指中間管理層被大幅削減,使原來一項指令由金字塔頂部傳到生產線上的工人所必須經過的漫長過程得以大大縮短,信息流得以更加快捷、準確、暢通地傳輸。所謂“瘦”,指組織部門的橫向壓縮。例如美國的ge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中,把管理組織的層級從9層減少到4層,公司總部從2100人減少到1000人,高級經理從700人減少到400人,為其在90年代的變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保持了持久的活力和世界領先地位。在管理層次最多的汽車公司中,美國通用從28層減少到19層,日本豐田也從20多層減少到11層。
組織結構的這種變化要求人員素質的全面提高,要求職員有技能的多樣性和更強的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
(二)網絡結構逐漸代替金字塔型結構
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使決策權高度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嚴重制約了組織的進一步發展。而網絡型組織能夠更有效地實現信息的交流和員工才能的發揮,體現了“分散經營,集中控制”的管理原則。網絡型組織注重以知識型專家為主的信息型組織,通過搭建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傳達指令,以較多的橫向協調關系來取代較多的縱向命令,提高了公司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和組織的靈活性。這樣的組織結構,在對下屬公司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同時,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下屬公司的主觀性和創造性。
網絡組織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核心層,主要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由總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二是組織的立體網絡,根據產品、地區、研究和經營業務的管理需要而形成,這一立體網絡是柔性的組織,隨著市場、客戶、項目的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契約關系是機構之間的連接紐帶。
三、跨國公司組織結構類型
一般而言,公司在國際化的初期很少改變其基本的組織結構。大部分公司最初是作為被動的出口商來完成來自國外的訂單,但是,當國際銷售的規模和利潤為公司帶來巨大影響的時候,公司必然考慮改變組織結構以適應其快速發展的跨國經營活動,防止由于組織的僵化牽制公司的長遠發展。
(一)出口階段的組織結構
公司在進行間接出口,即通過其他的貿易公司來處理來自國外的需求時,通常不需要做組織結構的調整,出口管理職能一般由銷售部門承擔。但在進行直接出口業務時,出動必須納人企業正式組織結構中,具體有兩種形式:
其一,有出口分部的職能組織結構。公司原有組織結構為職能結構時,通常在銷售部下設出口分部,專門從事出口業務。隨著出口業務的擴大,出口部分在公司業務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公司有可能將出口分部從銷售部下獨立出來,成立一個專門的職能部門,將原銷售部變為國內銷售部。
其二,有出口部的產品分部組織結構。公司原有的組織結構為產品分部時,各出口單位最初可能附屬于有出口業務的有關產品分部。隨著出量的增大,公司可能將出口單位從有關產品分部中獨立出來、合井成一個單一的部門,專門負責本企業的所有出口業務。
(二)自主子公司結構
這種形式賦予海外公司很大的自主權,使海外公司能靈活地根據所在國的經營環境的特點來開展經營活動,并且由于母公司總經理可以直接參與每個海外子公司的戰略決策,從而使母公司與海外公司之間在戰略目標和經營策略上能夠得到協調發展。
這種組織結構最適用于母公司規模不太大,海外子公司數目較少,且分部在鄰近國家的情況。
(三)國際業務部結構
國際業務部結構是跨國公司初步 發展 階段的一種組織結構形式,它在母公司國內結構中增設“國際業務部”,該部門設有與總部職能部門相對應的職能部門,通常由一名副總經理領導,代表總部管理協調該公司所有的國際業務。
這種組織結構的優點是,其一,在公司內部建立了正規的管理和溝通國際業務的機制,避免了海外子公司中個人決策所存在的缺陷;其二,能夠協調海外子公司的活動,使各子公司的總體業績超過各自為政時的水平,例如可以利用轉移定價和引導物流的方式減少公司的整體稅負、可以使出口產品的生產任務落到生產成本低的子公司等方式提高公司整體利潤水平;其三,能夠進行資源的整體調配,國際業務部設立后,公司可以根據需要,在國內業務和國際業務之間進行資源的合理安排,同時,國際業務部還可以在各海外子公司之間進行資源的整合和調度,這一點在資金籌措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不僅能夠拓寬融資渠道,還可以降低利息支出。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家電出口海爾
我國從1987年就開始家電產品的出口,知識產權糾紛是影響我國家電出口的一個重要問題。經過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意識的增強,我國開始逐步建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一、我國家電產品出口中面臨的知識產權糾紛
我國家電產品的商標、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屢屢被外國企業搶注,造成我國家電產品出口到國外遇到和自己相同的商標和外觀設計,但由于我國家電產品沒有在國外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面臨著侵權問題。國外企業往往會中國家電出口企業侵害其的商標權和專利權,經過和國外企業的協商談判以及上訴,外國企業向中國企業收取專利使用費和讓中國家電出口企業贖回自己的商標。中國的家電產品出口到國外還要向自己的專利和商標付費,不難看出中國家電產品出口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的薄弱和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問題。對我國家電產品出口中面臨的知識產權糾紛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作者以海爾為案例,分析自主技術創新和產品出口中,如何把知識產權戰略和自身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打造國際品牌。
二、自主技術創新和產品出口中的知識產權保護——以海爾為例
作為國內最先成功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家電企業,海爾的目標是要成為中國的國際知名家電企業。而要達到這一點,海爾就必須在國際范圍實現本土化,包括本土化技術研發、本土化產品生產和本土化銷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前提條件:
1.實施本土化技術研發,要能成功地取得本土化的技術專利保護。在國外的設計中心,技術基礎是源自于海爾自身的技術實力。這時的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一種市場準入資格,技術成果不進行專利申請、缺少當地國家法律保護,就難以取得法律上的同等地位。
2.本土化生產的關鍵因素也包含知識產權領域。投產前沒有通過專利檢索跟蹤,對現有市場技術發展就不可能形成一個全面、準確的掌握,當然將直接影響到整體投資項目決策的做出,造成投資方向的錯誤。
3.知識產權是成功實施本土化銷售的前提。在簽訂國外銷售協議時,都會對產品提供方提出關于專利侵權責任歸屬問題。目前,海爾已經進入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超市、零售網絡,正是得益于海爾具有的自主知識產權。論文來源于小柯
海爾把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無論在國內的發展還是國際中的競爭都把知識產權的保護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避免了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的疏忽;海爾擁有一套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對新技術新產品的專利保護很及時到位,對每一項新技術、每一件新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都很強。
三、我國家電產品出口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
1.中國家電產品要實現自主品牌經營和保護。我國家電企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已擁有不少的知名品牌,如:海爾,海信,TCL等。但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出口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還很落后,使國外企業有可乘之機,搶注我國家電產品品牌和商標,直接影響了我國家電企業的出口和海外經營,阻礙了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所以我國家電生產企業在注重自主品牌經營的同時,更要注重自主品牌在國際競爭中的保護,做到自主品牌的牢固擁有。
2.完善家電產品出口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家電產品出口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實行家電產品在國外先注冊后出口的方法和新產品下線立即注冊的方法。當我國計劃要出口某種家電產品的時候,可以先行到國外注冊該產品的商標專利以及外觀設計,這樣可以避免外國企業搶注,實現產品的順利出口。當我國家電企業新技術的應用或新產品的下線時,可以立即給這項技術或產品申請專利,做到下線時都已是專利產品,不給外國企業可乘之機。
宋以前的福建經濟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商品經濟很不發達,鄭學檬主持編著的《福建經濟發展簡史》和唐文基主編的《福建古代經濟史》兩書已作了詳盡的分析。
但是,五代兩宋時期,福建經濟發展加速,商品經濟有醒目的發展,內外貿易十分活躍,這就加速了福建經濟結構的變化。商品生產的比重增大,進出口增加,對外經濟聯系擴大。
為了說明這種趨勢,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略加論證。
首先,糧食生產的發展和糧食的生產的商品化。五代兩宋糧食生產的發展表現為種植區域擴大;品種增多和良種培育、引種成功;稻米以外的糧食生產的如麥、粟、黍、豆的種植較為普遍。有關以上資料本書的第三章有兩節專門涉及,故這里不再贅述。
這里著重談一談占城稻問題。占城稻引進無疑是對外貿易發展的結果。關于占城稻的資料,以《宋史·食貨志》的記載最廣為人知,以《宋會要輯稿·食貨》的記載最為詳盡,以《淳熙三山志》的記載最為具體(早、晚占城)。
占城稻是出產于印支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短茣肪砭虐恕读忠貒酚浽疲骸耙远聻闅q首,稻歲再熟?!闭f明林邑有早熟稻。至德(756—758)以后,林邑改名環王國,五代時環王國改名占城,《五代會要》有占城國條亦謂其“粒食稻米”。
占城稻并非僅指占城國種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國普遍有的稻種。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二《安南國》講到“占禾”:“蓋其境土多占禾,故以大禾為元日之犒”。而《占城國》條反而稱其國“土皆白砂,可耕之地絕少?!边@么說來,似乎占城稻非產于占城而產在安南(即交州今越南北部)。稍后的趙汝適的《諸蕃志》卷上《占城國》條云:“民間耕種率用兩牛,五谷無麥,有稿、粟、麻、豆,不產茶,亦不識醞釀之法,止飲椰子酒。”稿即篙稻,就是說占城五谷,以稻為首。該卷《真臘國》條亦云:“厥土沃壤,田我畛域,視力所及而耕種之,米谷廉平?!?/p>
可見,印支半島之安南、占城(又名林邑、環王國)、真臘盛產稻米,且稻種早熟,由于耕作粗放,無灌溉設施,水稻和旱稻任其自然生長。這和廣西地區(廣西的欽州地區三國時亦為交州境)的情況差不多,直到南宋,嶺外的水旱稻種植方式就是如此,《嶺外代答》卷三《惰農》條云:“其耕也僅取破塊不復深易,乃就田點種,更不移秧。既種之后,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
占城稻耐旱、耐澇的特性可能就是在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粗放的耕作方式中形成的。占城稻雖以占城為名,但在廣西地區和安南、占城、真臘等國普遍種植。
占城稻引入福建是和閩商往返占城、安南有關。閩商,尤其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島、安南、占城貿易的傳統?!疤瞥啥济蛯⒒@定之裔,五代入閩,寓閩之豐州東焉。有花琳善培異卉奇花,李富安沽之去交,交人喜之爭購也。花卉炫雅,一盆之值百金也?!薄盎崭还陂}中矣?!?〕”商人李富安購買花琳培育的花卉,運到交州去賣。交州, 唐以后轄境限于河內附近地區,即越南北部及瀕海地區。這是五代閩商與交州(交趾)往來的一個例子。李富安不僅去了交州,也去了真臘、占城、暹灣:“李富安字山平,棄學經商,航舟遠涉真臘、占城、暹灣諸國,安南、交趾尤熟居。每次舟行,村里咸偕之去。……李家港乃李山平之舟泊處也?!?〕”因為舉村去交州(安南、交趾)、占城、 真臘貿易,就會出現移居問題,占城稻極有可能是這些賈販者、移居者(早期華僑)們攜至泉州的。
我從以上兩條引自《西山雜志》(手抄本)的記載推測,占城稻之傳入福建在五代閩時到北宋初,至北宋真宗時已有上百年歷史,故大中祥符五年從福建可以一次取種(占城稻)三萬斛。
占城稻的傳入和沿海對外貿易密不可分,似無疑問。
其次,棉花、棉布的傳入、推廣與福建棉織業的發展。棉花也象占城稻一樣是印支地區的特產?!稁X外代答》卷二“占城國”條記載說,“乾道癸巳,閩人有以西班到選,得官吉陽軍監者,泛海之官,飄至占城……?!奔栜娭魏D蠉u,閩人曾于乾道中去海南任官而漂流至占城,這是閩人去占城又一例子。
據《諸蕃志》卷上記載,交趾(安南)、占城、真臘皆出產棉花與棉織品:交趾土產為“木棉、吉貝花布”、“白疊”;真臘土產象牙、香、黃蠟、羽毛、番油、生絲、綿布(棉布)等,“番商興販用金銀、瓷器、假錦、涼傘、皮鼓、酒、糖、醯醢(Xi Hǎi)之屬博易”。
這說明,棉布已通過貿易進口到泉州?!吨T番志》是趙汝適任福建路市舶提舉任內撰成的,有較高的可靠性,所以,可以斷定棉布的進口(從交趾、占城、真臘諸國)是在宋代,尤其南宋。
但是棉花的進口則未見記載。棉花在以上三國的臨近地區如廣東西、海南島是廣泛種植了,這可以《嶺外代答》卷六《吉貝》一節所記得到證實。
福建棉織業的發展和棉花種植技術、棉布的進口、推廣有關?!段魃诫s志·紗崗》記載泉州紗崗村的情況頗能說明問題:
“陳厝,蓋起自三國陳時之宗族也。從嶺南至閩中,到處有木棉,又曰茄@①。陳氏已能于紡且織,機杼手拂之有梳棕,皆自為之,一方人咸績,績之紡也。陳有木棉絮田野,豐稔皆出而易之紗,曬之崗也??棽贾牛\之交州,交人皆曰陳氏之布焉?!薄吧硩徴咭挥炞魃硩徱玻杏心久耷眩愧倮魞恫,?比胙傘!鄙掣詿迨敲藁ㄖ種睬?,有?紡紗、紡織業,產品遠銷交州,其時間估計在五代北宋。陳厝村毀于宋末元初。
有關文獻中也有若干條記載可以證明宋代福建沿海已種植棉花。一是劉yǎn@②《龍云集》卷七《莆田雜詩二十首》這一記興化“家家余歲計,吉貝與蒸紗”。二是謝楹得《疊山集》卷三記:“嘉樹種木棉,天何厚八閩”,“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天何厚八閩”的八閩實際上僅指興化、泉州一帶,閩北種棉只見于元代。
棉花與棉織業的發展對于解決地少桑柘的福建人民穿衣問題意義非同一般,也為宋元明清棉布的出口奠定基礎。福建棉布出口的直接記載有上面舉出的例子(泉州陳厝棉布出口到交州),間接的記載見《諸蕃志》等書。
《諸蕃志》在述及層拔國(今坦桑尼亞之桑給巴爾島)時云:“其民皆大食種落,遵大食教度,纏青番布,躡紅皮鞋,……地氣暖無寒,產象牙、生金、龍涎黃檀香,每歲胡茶辣國及大食邊海等處,發船販易,以白布、瓷器、赤銅、紅吉貝為貨?!焙枥眹谟《任鞅辈?,考慮到泉州海外貿易中有不少大食商人到達泉州如《諸蕃志·大食國》提到的施那yī@③“僑寓泉南”,那么,泉州的棉布經大食商人販往大食海邊,轉賣到層拔國的可能性就有了。再則,泉州與印度半島的貿易也很頻繁,泉州商人甚至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南毗、故臨和胡茶辣國,這樣泉貨(白布、瓷器、紅銅)經由胡茶國轉販到層拔國自必有可能了。
第三,陶瓷器出口和制陶瓷業的發展。中國古代陶瓷出口歷史悠久,唐宋時期即達到相當規模,南宋時又有較大發展,至元而盛極一時。
福建的陶瓷出口,以宋元的記載最稱規模?!吨T番志》涉及陶瓷出口的文字,遍布占城國、真臘國、三佛齊國、單馬令國(今馬來西亞南部)、凌牙期國(今馬來西亞南部)、佛羅安國(今馬來西亞南部)、新拖國(今印尼爪哇島西部)、dū@④婆(今印尼爪哇)、 南毗國(今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層拔國(今桑給巴爾島)、麻逸(今菲律賓民都洛島)、三嶼(今菲律賓呂宋島西南岸三港口)等處,至于間接的瓷器貿易,也較頻繁,例如大食國“本國所產,多運載與三佛齊貿易,商賈轉販,以至中國”〔3〕。這類間接貿易也是瓷器出口的渠道。
瓷器的出口刺激了福建瓷器生產的發展?!段魃诫s志·窯前》記窯前村即五代閩時,王延彬治泉州,命航運使李建興“建窯為陶工之役,以充蠻舶交易。”“涂沙街在其東南,便于海運”。葉文程同志《中國古外銷瓷研究論文集》一書有許多地方述及福建外銷瓷生產發展的情況,如泉州東門發現的碗窯遺址,說明《留氏族譜》關于泉州“陶器銅鐵,泛于番國”的記載有根據。泉州東北約8公里處的碗窯多, 有小溪通潯美港,會合洛陽出海,潯美港是外銷瓷器的一個港口。碗窯鄉古窯遺址堆積層厚達二、三米(北坡)和一、二米(南坡),可見其生產規模相當大。產品以青釉瓷居多?!?〕
晉江磁灶鎮早在唐以前即為外銷瓷的生產基地?!段魃诫s志·前鋪》:“唐開元時林鑾航舟遠運,采集磁灶之瓷器,陳列大埔之前?!贝笃壹辞颁?。該書的“磁灶”條又云:“隋唐以后,施工藝,釉彩青綠,青瓷各色,……故磁灶是陶瓷而得名者?!贝旁钸€發現不少宋瓷窯址,《晉江縣志》卷一輿地志記載說該地生產的小缽子、缸、甕之屬“甚饒足,并過洋(指外銷)”〔5〕。瓷灶窯遺址堆積層亦較厚, 瓷器釉色有青釉、黑釉、醬色釉、綠釉、黃綠釉、褐色釉等,基中青瓷器有細小的冰裂紋。據臺灣學者研究,澎湖群島發現的宋元陶瓷標本中,以青瓷為多,黑釉瓷器也不少,而晉江磁灶曾竹山陶瓶數量最多,分布最普及?!?〕
德化窯以生產白釉瓷馳名中外,屬瓷器之上品,“質滑膩似乳,宛似象牙。釉水瑩厚,與瓷體密貼,光色如絹”?!? 〕已經發現的德化古窯址一百八十多處,其中屬于外銷瓷窯址有二十八處之多?!?〕
葉文程先生指出,福建外銷瓷器生產,因為其銷路極大,“商人為了謀求利潤,勢必盡量設法投合消費者的愛好和要求,以廣其銷售數額”,從而形成外銷瓷本身的特點?!? 〕雖然葉先生所舉例子多為元明時期的事,但可以肯定這種生產適應國外市場的趨勢,始自五代兩宋。也就是說,對外貿易對沿海生產發展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提高其商品化程度,也表現為按市場要求即按買方需求生產。這種趨勢的背后則是價值規律在起作用。所以,為對外貿易服務的商品生產和為國內貿易服務的商品生產在滿足市場需求(產量與設計)上是有所差別的。
第四,甘蔗種植業和制糖業的發展。關于福建甘蔗種植情況有關著作多引用蘇頌的《本草圖經》的記載:“甘蔗今江浙、閩廣、蜀州所生,大者亦高數丈。葉有兩種,一種似荻,節疏而細短,謂之荻蔗;一種似竹,細長,榨其汁以為沙糖,皆用竹蔗,泉、福、吉、廣多作之”?!罢嵊袃煞N,赤色名昆侖蔗,白色名荻蔗,出福州以上皮節紅而淡,出泉漳者皮節綠而甘。其于小而長者名管蔗,又名蓬蔗,居民研汁煮糖泛海鬻吳越間。”除了蘇頌(籍貫泉州同安)的記錄外,《淳熙三山志》、《容齋五筆》亦有述及?!洞疚跞街尽肪硭囊弧疤恰弊⒃疲骸叭≈裾醖ǎo@⑤蒸,候官甘蔗洲最盛。”《容齋五筆》則云:“甘蔗所在皆植,獨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有糖霜”。
關于糖的制造,王灼《糖霜譜》的記載堪稱詳實。《本草圖經》所記“赤色昆侖蔗”或稱紅蔗是一種水果蔗;而荻蔗或荔蔗用于榨糖。《糖霜譜》所記蔗糖加工具有蔗削、蔗鐮、蔗凳、蔗碾、榨斗、棗杵、榨盤、榨床、漆甕。削和鐮是砍伐甘蔗和削去皮葉的工具,余皆榨糖工具?!胺仓握?,用十月至十一月。先削去皮,次銼如錢。上戶削銼至一二十人,兩人削供一人銼。次入碾,碾闕則舂,碾訖號曰泊。次蒸泊,蒸透出甑入榨,取盡糖水,投釜煎,仍上蒸。生泊約糖水七分熱,權入甕,則所蒸泊亦堪榨。如是煎蒸相接,事竟歇三日(過期則釀),再取所寄收糖水煎,又候(九分)熟,稠如餳(十分太稠則成沙腳,沙音@⑥),插竹遍甕中,始正入甕,簸箕覆之,此造糖霜法也。已榨之后,別入生水得榨作醋,極酸?!薄疤撬氘Y兩日后,甕西如粥文,染指視之如細沙,上元后結小塊,或綴竹梢如粟穗,漸次增大豆,至如指節,甚者成座如假山,俗謂隨果子,結實至五月,春生夏長,雖結糖水猶在,瀝甕者戽出糖水取霜瀝乾,其竹梢上團枝隨長短剪出就瀝,瀝定曝烈日中,極乾收甕?!?/p>
糖霜極易受潮溶解,所以貯存措施必需嚴密?!短撬V》接著記載說:“凡(糖)霜性易銷化,畏陰濕,及風遇曝時,風吹無傷也。收藏法:乾大小麥鋪甕底,麥上按竹篼(音dou)。密排筍皮,盛貯綿絮,覆甕。簸箕覆甕。寄遠即瓶底著石灰數小塊,隔紙盛貯,厚封瓶口。”
又嘉靖《惠安縣志》亦有制糖之記載:“宋時王孫、走馬埭及半門諸村皆種蔗煮糖,商販幅湊”?;莅驳奶欠趾谏疤恰咨疤?、響糖、糖霜四種。黑砂糖由蔗液烹煮而成,白砂糖由黑砂糖去雜質而成,響糖和糖霜則由白砂糖烹煮而成?!?0〕
以上引用的資料說明,宋代福建是黑砂糖、白砂糖、糖霜(冰糖)的主要產地之一,制糖工藝比較先進。糖霜(冰糖)的制造工藝,基本上為元明時代制糖業所繼承,只要參閱《天工開物》一書即可見一斑。
糖的外銷情況見于《諸蕃志》等書。主要外銷對象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單馬令、佛羅安(今馬來西亞西岸)等國,大致上包括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為什么糖未遠銷至印度大食?因為印度早就有甘蔗汁烹煉糖食的記載,可能甘蔗種植自西往東傳至爪哇一帶,故《諸蕃志》“dū@④婆國”條有“蔗糖其色紅白,味極甘美”, “多嗜甘蔗”等文字,即說明爪哇也有糖的生產。大食的食糖不知從何而來,但從《諸蕃志》“大食國”條所記大食與三佛齊、佛羅安等國貿易的情況來看,可能也會購買爪哇生產的糖。
第五,花卉的進出口貿易。先說花卉的進口。茉莉花,《淳熙三山志》卷四一作“末麗花,“此花獨閩中有之,夏開,白色妙麗,嵇含《草木狀》謂之末利。佛經曰:末麗花香。又是番末麗,藤生,亦香。”番茉莉花應屬海外傳入的。素馨,“蔓生,白色,露yì@⑦(音y ì)愈香。蔡公襄詩:‘素馨萬里來商舶,團園末麗叢毓香。’”事實上茉莉與素馨均為進田花卉,陳善的《捫虱新語》上卷云:茉莉、素馨“皆閩商移而至”。dū@④提,“南海種,商人傳之,花皙白而香, 勝如素馨,蓋巖桂之流品也,仙書曰dū@④提。”巖桂即九里香, 亦為閩中名花之一。
以上僅據《淳熙三山志》所記,舉出三個例子說明宋代福建已有從海外傳入的名花,實際傳入的花卉不止這三種?;ɑ軅魅氩粌H有觀賞價值還有其他經濟價值,如茉莉花用于制造茶葉,生產茶葉名品茉莉花茶;茉莉、素馨、dū@④提、 佛桑諸花用作提取香油(香料油)生產,〔11〕開創了我國香料油加工業。
其次說福建花卉的出口,前舉《西山雜志·花埭》記載的一則故事即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泉州之豐州,出現了花卉專業戶花琳,他栽培的異卉奇花由富商李富安運銷交州,“花卉炫雅,一盆之值百金也。蕃舶之易珠、瑁,盆卉更貴重,奇缺,花琳富閩中矣!”花琳之子花世昌還“拓海興田,遍植名花”,擴大經營。元代在花埭征收花稅,嚴重打擊了花卉業。
福建花卉業的發展,除了本身自然條件優越外,還和東南亞交往頻繁有關。東南亞各國地處熱帶或亞熱帶南沿,大自然賜給它們奇卉異花,培育了人們的愛花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因花卉具有的藥用經濟價值而更為人們所接受?;ɑ艿馁Q易把這種人文精神帶入福建,如除了競相觀花外,還學會提取香料油,作為化妝品美化婦女,作為藥用保健品增進人民健康。
以上五個方面的發展,都是圍繞著商品化這個關鍵課題。糧食生產在人口增殖所形成的需求推動下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但是,糧食生產一旦在城市或商品生產、對外貿易的需求推動下發展,則具有新的意義,即商品生產的意義。換一句話說,糧食生產因為農業人口增殖(包括農業人口的統治都群體的增殖)而發展,屬于沒有經濟意義的發展;而一旦農業因為城市或從事商品生產、對外貿易的非農業人口的增加而發展,則具有經濟意義,具體說,農業發展因此納入商品經濟范圍,而且出現了過去所沒有的現象如良種的貿易、生產技術的交流,即農業進步的技術因素增加了。占城稻的引進及其他糧食生產進步均屬這一趨勢的表現。糧食生產的發展自然又和經濟作物的引進發展相聯系。 轉貼于
所以,我曾對什么是經濟結構變化問題感到困惑,在研究了福建(以泉州為中心)經濟的發展、變化以后,才悟出了這個道理,即所謂經濟結構的變化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的變化,如國有制、私有制(大土地所有制、小土地所有制);另一層意思是指經濟的商品意義增大即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因素則是城市的發展和從事商品生產活動的非農業人口的增加,這些人口必然以交換活動為生存手段。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經濟意義上的發展,相比之下,由農業人口增殖而導致的農業生產發展是一種沒有真正的經濟意義的發展。
我要說明的第二個問題是受對外貿易影響的商品生產,具有一般商品生產所沒有的活力。從理論上說,一切商品生產均受價值規律支配,中世紀的商品生產亦無例外。由于中世紀販運貿易盛行,商品的價格遠高于價值的情況很普遍,尤其對外貿易行業如此,例如,上面列舉的棉織品、瓷器、糖、花卉出口貿易中,因為屬于重要商品(甚至是珍品)其價格自必遠高于價值,因而反過來刺激棉紡織業、制瓷業、制糖業、園藝業(花卉栽培)以及香料油制造業的發展,形成類似今日出口導向型產業,從而產生內地所沒有的經濟優勢。這一動向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種變化就是本節開頭所說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注釋:
〔1〕〔2〕蔡永兼:《西山雜志·花埭》(手稿本,福建省立圖書館藏)。
〔3〕《諸蕃志》卷上《大食國》。
〔4〕葉文程:《中國古外銷瓷研究論文集》79—80頁。
〔5〕轉引葉文程文80—81頁。
〔6〕〔8〕〔9〕參閱葉文程文81、170、171頁;84頁;88頁。
〔7〕法西爾著,戴獄譯:《中國美術》卷下,36—37頁,1934年版,轉引葉文程文83頁。
〔10〕嘉靖《惠安縣志》卷五《物產》。
〔11〕蘇頌:《本草圖經》,轉引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一三。*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艸下加拌
@②原字合下加廾
@③原字礻加韋
@④原字門內加者
[關鍵詞]厚街家具;產業集群;過程;條件
從微觀角度看,產業集群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而從宏觀角度看,產業集群已經超越了一般的產業范圍,形成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所以,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一、東莞厚街家具產業集群現狀
“中國家具看廣東,廣東家具看東莞?!敝灰獙揖邩I有所了解的人都聽說過這句話。的確,經過10多年的發展,東莞已成為中國家具產業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也是亞太地區最具規模的國際性家具外銷生產基地。東莞是珠三角家具產業中三大產業基地之一,同時也是廣東最大的家具出口地。據統計,目前東莞有3000多個家具生產廠家,年產值約600億元,且主要以外資、臺資居多。其中出口額約60億美元,占到全國出口的四分之一強,從業人員達30萬人左右。據悉,全國知名家具品牌中就有70%出自東莞,而曾以臘腸出名的厚街鎮,如今被譽為“家具之都”,成了東莞家具的主要生產地。全鎮上規模家具企業500多家,從業人數10多萬人,聚集了眾多知名品牌,比如“厚街家具三劍客”——華偉、華輝以及森盛家具,名揚四海的迪信、兆生家具,還有近幾年發展迅速的韓式家具的領軍企業——創域家具。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家具,都能在厚街找出在全國響當當的家具品牌。目前厚街共有500余家上規模的家具生產企業,產值超過20億元,同時還建成頗具規模的家具專業市場10個,總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家具大道”全長近5公里,是家具及機械、材料、配件的大型集散基地。一年兩屆的“名家具展”已是亞洲當前規模最大、檔次最高、成效最好的專業家具展之一。集中了中國80%以上的知名家具品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和越來越多的海外買家。厚街鎮獲得了廣東省專業家具鎮、全省家具專業科技創新鎮、家具之都和中國會展名鎮等榮譽稱號。
二、東莞厚街家具產業集群形成過程分析
1萌芽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大陸周邊發達的地區,尤其是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期,一大批勞動密集型、對環境影響大的企業被迫紛紛向其他地方轉移。當地經濟格局被重新洗牌,成本和環境等多層生存壓力沖擊著許多產業,家具產業首當其沖,他們唯有不斷求變,尋找適當的地方落腳。由于靠近其發源地,且交通便利,便于與海外市場聯系,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優惠,地價低廉,珠三角地區成了港臺地區家具生產企業外遷的首選之處。而東莞厚街因為地理區位優勢和港臺同胞較多,吸引了很多家具企業進駐。大批港臺地區家具廠的遷入,不僅給厚街帶來大量資金,還帶來了新潮的產品設計及靈通的信息渠道,更重要的是,他們帶來了全新的現代家具觀及市場營銷觀,以及許多港臺乃至國際知名的家具品牌。思想上的解放和外來的各種因素刺激了厚街當地家具制造產業的萌芽和發展,親戚朋友間集資、家庭式作坊生產成了厚街家具的最初生產模式。
2發展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下,加上港臺地區家具企業的龍頭效應,厚街本地家具行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厚街成為華南地區有名的中高檔家具生產最集中的地區。但在1999年以前,厚街的家具卻沒有自己的銷售市場和展覽平臺,銷售成了當時最大的難題。而那時,珠三角另一個繁榮的家具專業鎮——順德樂從的325國道兩旁家具店鋪已延綿數公里,形成了規模壯觀的十里家具城。厚街的家具廠商們只能把工廠開在厚街,而將產品的銷售窗口放在樂從。當時厚街80%的家具企業都在樂從設立了門店。中國家具行業的利潤已過多地被批發和零售環節所占有,有人說,那時厚街家具業賺到的錢至少有一半分給了樂從,而且當時的民營家具廠商在厚街幾乎接不到海外訂單,要打出口市場,只能拖著一車車的展品到廣州、深圳、上海去擺攤。
3成熟階段。厚街家具業的命運轉折始于1999年家具大道的崛起。隨著亞太家具產業中心向珠三角轉移,那一年,在政府的規劃下,“家具大道”正式命名,大道旁的厚街國際家私城、恒鋒家具博覽中心相繼落成。現在,家具大道兩旁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家具展示廳近百家,經營面積接近50萬平方米。1999年3月,一年兩屆的國際名家具展首次在家具大道旁舉辦。至今,國際名家具展已成功舉辦了10年,從起初4萬平方米的區域性展覽會壯大成為目前擁有8個展館,24萬平方米展區的品牌展會,成功躋身繼意大利米蘭和德國科隆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家具展。家具展會的興旺,為家具產業的銷售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出路,反過來促進家具產業的發展。2002年由厚街民營企業合股創建的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推動厚街展覽業從一個地方性的家具展逐步走向國內知名、國際影響力較大的專業展覽會,并以名家具展為龍頭,使厚街家具展逐步朝專業化、規?;H化和商業化方向發展。會展業的發展有效地推動厚街從單一的家具生產基地成為全國乃至東南亞著名的家具集散中心和交易平臺,同時還帶動了夾板木材、五金、機械、皮革制品、裝飾品和物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激活了家具產業發展的“軟環境”,孕育了厚街現代化的家具產業集群。
三、東莞厚街家具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分析
東莞厚街還有電子、鞋材、皮革等產業集群,那為什么這些產業會在厚街形成集群,而其他產業卻沒有?為什么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這個區域,而不選擇其他地方呢?本文僅立足家具產業這個范疇尋找答案。
1產業條件。首先,從家具產業本身的特點來分析,也就是所說的產業條件。家具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在生產過程中有噪音、粉塵、漆霧和有害氣體等污染,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該行業已經逐步衰退。因此,20世紀80年代起,在環境與經濟轉型的壓力下,家具產業就慢慢向生產成本低、靠近市場的地區遷移。
家具產業有兩種基本的發展模式:一是美國式,發展成為大規模綜合性家具企業;二是歐洲式,強調專業分工和產業集群,如有的企業只生產部分產品,最后由統一品牌企業進行品牌輸出。在我國,家具產業一般都是沿用歐洲式來發展,這就意味著家具生產需要多種技術和不同的能力,復雜的生產過程要求專業化的分工和協助。術業有專攻,技術上的可分性,生產能力的多樣性,令家具生產企業熱衷追求集群帶來的正面效應。家具生產也具有很長的價值鏈,涉及原木、鋸材、木板、五金配件、塑料等原材料和油漆、膠水、砂紙、包裝材料等輔材,厚街政府大力興辦會展經濟,帶動了木材、五金、機械、皮革、裝飾品等相關行業的配套發展,也很好地延伸了家具產業的價值鏈。長的價值鏈也令企業自主地聚集以降低協調成本,提高協調效率。2自然條件。家具產業之所以在東莞厚街形成產業集群,很大一個因素是看中厚街的區位優勢。厚街位于東莞的西南部、穗港經濟走廊中段,南臨虎門港,S256省道貫穿全境,廣深高速公路從近旁穿過,至深圳寶安機場僅30分鐘車程,交通便利,運輸快捷。有人形象的說,厚街地處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的中心。這個經濟圈所覆蓋的范圍包括香港、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東莞、肇慶、江門等10座城市。在這個區域內,制造企業遍及400多個城鎮,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有20萬家鄉鎮企業、3萬家三資和“三來一補”企業。200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9萬家,產值約4765億元,占全省85%。GDP約10087億元,占全省75%。進出口約2695億美元,占全省95%,稅收總額約2477億美元,占全省82.9%,產業配套十分完善。而根據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基本規律,一小時車程區域是一個緊密、統一的經濟圈。厚街不在中心城市,卻又緊靠多座中心城市。因此,在厚街投資辦廠,既可以充分利用珠三角豐富的各種資源,又可以避開中心城市的交通擁擠,時間省、費用低,而且靠近消費市場。內銷的產品通過省道與高速公路輕松集散,出口的就可以依靠虎門港這個吞吐量名列全國前茅的平臺,十分便利。大量的外資企業選擇投資厚街就是該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的最好佐證。目前,厚街共有三星、科技電業(TTI)、偉易達、愛高等外向型企業1200多家;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13841萬美元,出口總額31億美元。
3社會條件。如果說,自然條件是家具生產企業落戶厚街的直接原因,那么,社會條件就是家具產業集群形成及壯大的催化劑。
厚街商貿業發達,擁有石材、鞋材、建材、木材等各類專業市場10多個,2公里長的康樂南路繁華商業街遠近聞名,各類大型綜合性購物廣場、超市20多家,中西餐飲星羅棋布,200余家酒樓食肆正創建美食天堂。全鎮客房總數超萬間,共有酒店旅館130多家,喜來登、嘉華、富盈等五星級酒店3家,還有建設中的五星級的厚街大酒店、即將動工建設的國際知名品牌希爾頓大酒店,是全國星級酒店最為密集的鎮街,全鎮客房每天能同時接15000名游客人住,年接待旅客超200萬人次。其第三產業之發達,由此可見一斑。厚街有超過40萬的外來人口,為家具生產企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還有更適合家具產業集群形成的社會條件。1999年3月起,厚街鎮政府牽頭每年舉辦兩屆名家具展,吸引和聚集更多的家具企業精英到厚街來,形成規模優勢,提高厚街家具企業新、高、尖產品的制造能力。第一屆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在東莞厚街正式舉辦,標志著一年兩次的國際家具行業嘉年華盛會從此開啟。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迄今已經成功舉辦了。每年展會都匯集了大量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的市場知名品牌企業,以及海外贊助商。名家具展已經成為我國唯一一家通過全球展覽業協會印證的家具展,是中國及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專業家具展。200i年11月,經過2年多的協商,國際家私裝飾業(香港)協會與東莞名家具俱樂部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2002年3月,香港家協整體移師東莞名家具展參展。2005年3月,厚街鎮政府開始打造“厚街國際家具營銷總部”。國內一線品牌企業相繼強勢人駐。“厚街國際家具營銷總部”旨在加強對現有資源的管理,聚成內地與港臺向國際市場出口家具的中心展銷基地。名家具俱樂部理事長陳仲球將其與名家具展聯結為“1+1模式”。2006年9月,“廣東家具行業誠信聯盟”在東莞正式成立。首批誠信聯盟企業在現場簽署了“承諾誠信宣言”。2006年9月,“東莞家具大全”網站全面投入運營,這也是全國首個網上貿易平臺。2006年11月,東莞市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出爐,家具產業集群成為首批規劃重點。亞洲最大的家具購物公園——工程總面積1000畝的興業國際家具之都已在近期奠基,“國際名家具設計研發院”也將落戶于厚街。
關鍵詞:海外并購,案例分析,戰略, 整合
ABSTRACT
Oversea M&A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ompany result from the adjustment requirement of industry framework,the great surplus of domestic capital and the appreciation pressure of RMB.Chinese private company developed quickly.Therefore,it has come the era of oversea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f Chinese private company.
This articles takes from the reality of M & A cases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merge and acquise the well-known brands"Volvo" that is known as the "world safest car" , using the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cost-benefit comparison theory to explain reasons of Chinese private Overseas M & A ,and the risks of Chinese private company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n make strategic proposals.
KEYWORDS:Oversea M&A,Case Study,strategy,Integration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對象、方法與路徑 1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1
二、概念界定 2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3
第二節 文獻綜述 4
一、壟斷優勢論 4
二、內部化論 4
三、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5
四、規模經濟理論 6
五、協同效應理論 6
第二章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背景及并購特點 9
第一節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背景 9
一、國際背景 9
二、國內背景 9
第二節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特點 10
一、目標行業差異明顯 10
二、央企成為并購主力 10
三、現金出資繼續占據主導地位 11
四、收購方式呈現多樣化 12
第三章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并購沃爾沃的個案分析 13
第一節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的簡介 13
一、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概況 13
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的市場定位 13
第二節 吉利并購沃爾沃 14
一、并購內容 14
二、并購收益 15
三、并購成本 16
第三節 針對吉利并購沃爾沃的對策與建議 17
一、管理制度的沿用及發展 18
二、品牌管理 18
三、文化整合 19
四、人員管理 19
第四章 中國民營企業海外并購的對策建議 21
第一節 并購前企業做好盡職調查 21
第二節 并購方因地制宜進行企業整合 21
一、全面融合 22
二、保持各自獨立性 22
三、創立新的企業文化 22
結束語 23
【參考文獻】 24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方法與路徑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經濟全球化成為一個必然趨勢。隨著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全面接軌,中國企業開始選擇“走出去”這一發展道路,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進行新的發展。實現跨國并購是在全球化經濟發展中,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各國企業都在探索如何轉化危機,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占據重要的一種方法是走出國門,進行跨國并購。而其中很大的一股力量是來自中國民營企業。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出現了快速發展的趨勢,很多企業都通過并購的方式積極尋求海外發展的道路。民營經濟是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快速發展的一種特殊經濟成分。中國民營企業迅速成長的體現有三點:一是上規模的民營企業不斷增多;二是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很多專利發明、技術創新以及新產品開發都來自民營企業。三是民營企業各項機制不斷完善,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比較好的制度保護。大多數企業選擇了公司制的組織形式,以得到政策的更多庇護。
本文運用了成本收益分析法來分析吉利并購沃爾沃這一案例,并在文中指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風險。除了從政策環境方面的不利因素之外,還有企業自身因素,對被兼并企業的文化管理不了解,造成兼并后的企業運作失敗。通過本文研究,可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海外并購活動提供參考。
二、概念界定
(一)企業并購的概念
企業兼并,是指并購方企業取得被并購方的全部股權組成新的法人主體的行為。
1.企業并購(M&A)是企業兼并(Merger)和收購(Aequisition)的合稱。企業兼并,是指并購方企業取得被并購方的全部股權組成新的法人主體的行為。具體包括兩種形式吸收合并與新設合并。
吸收合并是指并購方取得被并購方的股權,被并購企業被并入并購方企業并去法人資格,并購方仍然保留原有的法人資格,并購完成后并購方承擔被并購方的全部債權債務。
新設合并是指合并雙方并入新成立的公司(以下簡稱新設公司),合并雙方以己原有的股權按照一窄的比例換取新設公司的股權,原雙方企業均失去法人資格,同時新設公司產生法人資格,新設公司承擔并購雙方的債權和債務。
2.企業收購,是指收購方企業用現金支付或股票置換、承擔債務等方式,取得并購方企業的股權或資產,從而達到對被收購方企業的控制。收購包括股權收購與資產收購,前者是獲得被收購方企業的股權,從而擁有對被收購企業的決策表決權,實現在財務、經營、管理等方面對被并購企業的控制,后者只是資產買賣活動。
3.兼并與收購的最大區別在于,兼并使并購雙方原來的兩個法人主體合并為一個法人主體,而收購中并購雙方并不合并為單一的法人主體,只是一方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權.但在實際當中,二者聯系非常緊密,往往相互交織,難以區分.因此許多學者將二者合并起來,統稱為并購,泛指在經濟活動中一個企業為了取得另一個企業的控制權而進行的產權交易活動。
(二)企業并購的分類
按并購雙方所處的行業分類,公司并購可以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
1、橫向并購
橫向并購是指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之間的并購。比如兩家啤酒公司的合并就是橫向并購。橫向并購可以迅速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有利于實現專業分工,改進設備,提升技術,也可以降低管理費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規模經濟。
2、縱向并購
縱向并購是指一個企業向上下游企業所實施的并購。按并購的不同方向可分為 前向并購和后向并購。前向并購是向其產品下游企業進行并購,后向并購是向其產品上游企業進行并購??v向并購可以縮短企業產品的生產周期,節約運輸成本,倉儲費用:保證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及時供應,降低交易成本。
3、混合并購
混合并購是生產經營活動沒有關聯的企業之間的并購。具體又可以分為三種形態:
產品擴張型混合并購。它是指產品生產技術或工藝相似的企業之間的并購,其目的在于利用企業本身的技術優勢,擴大產品門類。如汽車制造企業并購農用拖拉機或收割機制造企業。
市場擴張型并購.它是指具有相同產品銷售市場的企業之間的并購,其目的是利用本企業或目標企業的市場優勢,擴大市場銷售額。如化肥制造企業并購農藥生產企業就是利用化肥和農藥是面對同一市場,一家企業可以利用另一家企業的市場銷售網絡優勢迅速擴大銷售量。
純粹混合并購。它是指產品和市場都無關聯的企業之間的并購。如房地產企業并購汽車制造企業。混合并購可以實現多元化經營戰略,可以增加收入來源,分散企業經營風險。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描述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日益活躍的現狀,其次敘述“吉利”并購“沃爾沃”的案例過程,指出吉利”并購“沃爾沃”的原因并運用相關理論進行分析,然后提出對策建議,最后總結主要觀點,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案例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通過案例分析法分析案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并購“沃爾沃”》,并提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從戰略上如何選擇和遇到風險時需采取的策略。
2.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于各種學科研究中。本文從各大經濟學術期刊和論文文獻來分析中國民營企業海外并購。
3.比較分析法
通過比較成本收益來分析案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并購“沃爾沃”,研究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從戰略上如何選擇以及遇到風險時需采取的策略。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國內研究現狀
有學者從產業鏈、政府和某些具體的產業來分析海外并購前應做好哪些準備。趙紅巖(產業鏈整合的演進與中國企業的發展,當代財經,2008.9)從產業鏈的四個階段:規模經濟,專業經濟,模塊經濟,網絡經濟來闡述產業鏈整合功能對中國企業的影響。趙偉和黃上國(促進民營企業跨國并購的對策研究,國際經貿探索,2004.3)分析了中國民營企業跨國并購現狀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并認為只有通過采取建立扶持政策、完善監管體系、法律體系和非政府支持體系等方面的措施,中國民營企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郭旭東(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產業視角,世界經濟研究,2007)總結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特征,從家電產業、裝備工業、能源產業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行業出發,以產業視角分析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動機,認為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國內企業的海外并購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提供給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時機及產業發展程度不同導致不同產業的海外收購模式存在差異。武勇、譚力文(論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經濟問題探索,2004.8)分析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現狀和制約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因素,闡述了我國企業跨國并購急需解決的戰略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對策來幫助民營企業在并購中應思考的問題。
有學者通過具體的案例,如TCL集團海外并購案例、聯想并購IBM PC業務的案例分析,雅戈爾海外并購等海外并購實例來分析并購的特點、原因和戰略等。倪奕雯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研究,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 2007) 采取以規范研究為主,案例分析為輔的研究方法,對我企業海外并購的背景、動機和成效進行系統的梳理,并結合TCL集團海外并購案例的分析,對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過程和并購整合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并給出相應的對策。王海(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經濟后果研究——基于聯想并購IBM PC業務的案例分析,管理世界,2007)以資本市場數據為基礎,實證檢驗和對比分析并購前后財務指標及市場份額變動趨勢,研究了聯想并購IBM PC業務的經濟后果,認為聯想目前仍然沒有逃出“贏家詛咒”的宿命,目前成敗尚無最終定論。邱欣欣(我國企業海外并購趨勢、特點及戰略分析,商業研究,2004.19)結合我國企業海外并購實例對跨國并購的趨勢、特點及戰略進行了初步探討,對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在戰略采取方面有很大的意義,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來探討和分析海外并購成功的原因。劉造林和沈潔(雅戈爾海外并購整合的理性分析,財會月刊,2008)以雅戈爾海外并購后整合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并購整合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遭遇到的挑戰,總結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成功需要把握的要點,包括企業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對目標公司和并購時機的合理把握,充分認識整合困難,合理估計并購整合成本,整合應以增強企業核心為導向。
有學者注意并購后的整合問題。覃娜(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行為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7)從企業并購的一般理論,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特點,提出中國企業大量進行海外并購有四個主要動因,并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行為進行SWOT分析,指出了海外并購存在的問題,包括并購歷史時間尚短,一直以來并購集中在國有企業,并購領域只局限在個別行業和發達地區;并成功進行海外并購的戰略措施:做好并購前的準備,優化并購中的環境,注重并購后的整合。陳劍和陳晶晶(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的人力資源整合對策初探,企業經濟,2007)關注到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的人力資源整合問題,認為導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人力資源整合失敗的原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海外并購目的多為借用國際品牌加速國際化進程,致使目標公司缺乏認同感和雙贏意識;沒有專業的整合領導團隊對整個整合工作負責;文化背景差異;忽略關鍵員工的價值。針對這四個問題,陳劍和陳晶晶提出整合策略,包括:從觀念上摒棄對目標公司的俯視,更多從雙贏理念出發,嘗試讓目標公司取得比目前更好的狀況;建立一支專業的整合領導團隊全面負責整合工作;加強溝通;知人 善任——挽留啟用目標公司的核心人才;關注文化整合,發揮其在人力資源整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培養員工的企業認同感。
二、國外研究現狀
經濟學家們對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相當重視。主流理論如小規模技術理論(威爾斯,L.T.Wells,1977)、技術地方化理論(拉奧,Sanjaya Lall,1982,1990)和技術積累理論(坎特韋爾,John A.Cantwell,1991)解釋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擴張的原因。其他非主流的國際投資理論還有市場學派理論(克拉維斯,Kravis,1982),制度學派理論(安哥多,1978)和集聚經濟理論等。鄧寧(J.H.Dunning,2000)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將與資產增加型(Assets Augmenting)及聯盟行為相關的跨國投資活動納入到理論框架中,形成拓展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由于企業跨國并購的廣泛性和重要性日漸突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概括而言,在學術界影響較大的企業跨國并購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壟斷優勢論
該理論是1960年由斯蒂芬•海默(Hymer)在其博士論文《一國企業的國際經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首次提出。他認為傳統的國際投資理論都有重要的前提假設:即市場始終是完全競爭的結構,企業在其中不具備任何支配市場的力量,它們生產的產品是同質的,有獲得所有生產要素的平等權利。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實際是不完全競爭,且這種不完全在不同的國家和市場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單個企業無法左右市場,競爭的不完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壟斷。壟斷帶來利潤并進一步刺激投資,擴大規模。沒有特殊優勢就不會產生直接投資,因此跨國并購是壟斷動機的產物,是競爭不完全性的體現。
因此,跨國公司要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就必須擁有某種壟斷優勢(如技術、先進管理經驗、規模經濟、信息、國際聲望、銷售等優勢),這些壟斷優勢足以抵消上述劣勢,因此可以保證其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獲取豐厚利潤。
(二)內部化論
該理論是1976由英國學者巴克利(Buckley)和卡森(Casson)在其合著《跨國公司的未來》中,將交易成本理論引進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析而形成。他們認為,導致對外直接投資發生的原因不僅僅在于最終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更重要的在于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為了謀取利潤最大化,面對中間產品市場不完全的企業必然力圖使這些中間產品在其組織體系內實行內部化轉移。國際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主要由關稅、配額、外匯管制和匯率政策等政府干預所引起,而跨國化的企業結構可以通過內部“轉移價格”使稅收支出極小化。內部化論者特別強調知識和信息也是中間產品,并認為知識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是決定內部化市場的重要因素。與壟斷優勢論不同的是,內部化理論并不是強調企業特有技術優勢本身,而是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這種優勢的能力。并認為這才是跨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和優勢所在。因為只有通過跨國并購或跨國創建的方法,才能以較低的成本將技術優勢轉移到國外,并且保護這些知識不被外人染指。美國學者馬吉(S.P.Magee)則強調,跨國界的內部化可以使企業在新產品和其他信息開發上的投資得到充分報償。
但是,交易內部化理論對跨國并購的適用性也是有限的,它是從跨國企業的主觀方面來尋找其對外進行投資的動因和基礎,而較少從國際經濟環境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因此,內部化理論對于交易內部化一定會跨越國界,仍然缺乏有力的說明。
(三)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前述的幾種理論都是孤立地研究跨國企業的投資行為的。它們或者從企業內部,或者從外部環境分別尋找跨國投資的動因和行為機制,而實際上,直接投資只是跨國企業全部投資經營活動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是跨國企業實現全球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經營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為此,約翰•鄧寧(Dunning)教授在1977年發表的《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與多國企業:折衷理論探索》中提出該理論。他將前述的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以及區位理論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把跨國經營的決定因素概括為三類優勢:所有權優勢(O)、區位優勢(L)和內部化優勢(I),即OLI優勢。并把這三類優勢的擁有程度作為判斷企業跨國經營方式選擇的依據和條件。
所有權優勢是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獲得而國外企業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主要包括技術優勢、企業規模優勢、組織管理優勢和金融優勢等。區位優勢是跨國公司在選擇海外公司的國別、地點時必須考慮的東道國或東道國公司所具有的各種優勢的反映。主要包括自然條件優勢、經濟條件、社會與制度優勢。區位優勢的大小不僅決定著一國企業是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和投資地區的選擇,還決定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類型和部門結構。內部化優勢是指由于某些產品或技術通過外部市場轉移時會增加交易費用,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間進行中間產品的轉移,就會防止市場缺陷的沖擊,從內部化中獲取高額利潤。
鄧寧從微觀角度概括了企業跨國發展的主客觀因素:在主觀方面企業擁有對特定無形資產的所有權;在客觀方面,某些國家和地區具有特別適合這些無形資產發揮作用的有利條件;把兩者聯結起來,促使企業跨國化擴展的則是其轉移使用無形資產的內部化組織能力。這樣,他的折衷理論就較前述理論更全面和綜合地說明了企業跨國發展的基本動因。
(四)規模經濟理論
所謂規模經濟(Scale economy),是指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擴大而引起企業投資和經營成本降低從而獲得較多利潤的現象。換句話說,規模經濟是產品的單位成本隨著企業規模及生產能力的提高而逐漸降低。在經濟學中,這種現象又稱作“規模收益遞增”。1該理論認為:規模經濟存在于生產、科研、市場營銷等的各個環節。企業通過跨國并購,特別是橫向并購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規模經濟,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和生產效率的目標。
這種規模經濟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1、企業的生產規模經濟效應。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并購對企業的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達到最佳經濟規模,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并購也使跨國公司有條件在保持整體產品結構的前提下,集中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工廠中進行單一品種生產,達到專業化水平;并購還能解決專 業化生產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使各生產過程之間有機地配合,以產生規模經濟效益。
2、企業的經營規模效應??鐕就ㄟ^并購可以針對全球不同的市場進行專門的生產和服務,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夠的經費用于研究、設計、開發和生產工藝改進等方面,迅速推出新產品,采用新技術;此外,跨國公司規模的擴大使得其融資能力大大提高。
(五)協同效應理論
該理論認為企業并購活動能夠給社會收益帶來一個潛在的增量,而且對交易的參與者來說能夠提高各自的效率。
該理論包含兩個要點:
一是企業并購活動的發生有利于改進管理層的經營業績;二是企業并購將導致某種形式的協同效應,即所謂1+1>2的效應(并購后企業的總體效益要大于兩個獨立企業效益的算術和,同時也能增加社會福利)。
第二章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背景及并購特點
第一節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背景
一、國際背景
(一)經濟全球化
跨國公司為了加速公司的發展,選擇采取在世界各地設立境外生產加工地點,以實現產品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快了國際資本流動,接觸了跨國間的制度障礙,而且使得跨國并購活動更加廣泛與迅速。
(二)全球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同時,產業結構也需要調整。通過并購,跨國公司以其交易內部化、生產過程全球化和全球生產企業化來重新整合全球的產業結構。目前,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根據本國經濟的實際狀況進行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呈現出發展勢頭良好的趨勢。
(三)國際市場的需求和需求的差別化
雖然發展中國家處于相對劣勢地位,但是仍可以發揮比較優勢,主要來源于經濟發展和國際市場需求的多極化和差別化。所以說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處在這樣的國際市場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國內背景
(一)國內企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由于大部分消費品市場增長緩慢或者停滯不前,價格競爭激烈,大批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企業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而且還面臨著境外企業競爭國內市場。
(二)國內面臨產業結構的調整
國內傳統產業的產品市場需求已不能再有大的發展,應轉移向高端產業方向發展。這樣將會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還能擴大海外市場。
(三)國內面臨嚴重的貿易失衡和貿易摩擦
我國企業大多還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發展階段,其產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往往是單一的價格競爭所致。只是依賴低成本優勢會遇到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抵制,商品出口模式受到了挑戰。另一個原因是,不同的區域經濟集團對外來商品往往采取歧視性策略以保護本集團內部企業的利益。
(四)對外依存程度大
國內資源類產品對國外的依賴程度非常大。除了資源以外,中國企業對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也有著很高的依存度。會產生的局面是國企再無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只對跨國公司有著很強的依賴性,而外方在壟斷了市場份額后切斷了國有企業原來的技術優勢,而且也不肯傳授和轉移他們的核心技術,從而左右了中國很多企業的產出能力,甚至控制了他們的未來命運。
(五)國內資本的積累
國內資本供應能力強,外匯收入的增加,本幣供不應求,導致本幣匯率的升值。為了穩定幣值,中央銀行必須增加貨幣供給以收兌外匯,外匯占款比重的不斷上升,貨幣政策不能靈活運用。
(六)人民幣走強
人民幣升值會引起中國企業更大規模向外投資,因為隨著人民幣的穩步升值,以人民幣計價的海外資產價格將下降,這可使中國的企業能以更少的代價獲得國外企業的資產。匯率的升值增強了人民幣的購買力,外匯管制的放松便利了資金的流動,強大的外匯儲備為企業的兌換提供了支持,這些對我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和新設投資都非常有利。
第二節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特點
一、目標行業差異明顯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涉及的行業有家電、汽車、機械在內的制造業,也有電信、銀行、IT業在內的服務行業和傳統的采礦業。在金融危機前后,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在行業上存在明顯差異。
二、央企成為并購主力
海外并購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央企一直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進入21世紀以后民營企業日益活躍在海外并購的舞臺上。在2005年的海外并購事件中,有限責任公司占32%,國有企業退居第二位。金融危機發生后,以外銷為主的民營企業受到很大影響。
2007年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代表性并購事件中,中石油、中鋁、中海油等均為央企。民營企業缺位成為金融危機中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突出特點。
但是各國對外國國有資本并購本國企業有諸多限制,民營企業參與海外并購時東道國政府審查會相對寬松。民營企業更關注并購成本、并購風險,具有更為謹慎的優勢,較寬松的審查有助于他們在海外并購的路上走穩。如雅戈爾收購新馬、263收購i Talk和美克收購Schnadig,都是中國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進行海外并購的典型代表。并購交易為上述三家公司帶來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現金出資繼續占據主導地位
表3-2 海外并購支付方式一覽表
并購支付方式 簡單含義
1.現金出資 現金交換目標公司股東股票
2.換股收購 并購方股票交換目標公司股票
3.證券包銷的現金收購 先接受并購方的股票,然后將其出售給商業銀行變現
4.債券 用債券交換目標公司股東的股票
5.可轉換債券或優先股 在規定的時期內按照預定兌換率可轉換為普通股的債券或優先股
資料來源:張寒,跨國并購的理論、運作及我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問題研究[D],對外經貿大學
國際上大型跨國公司在進行海外并購時,可以選擇的支付方式有多種(如表3-2)。對并購方而言,由于現金支付能保持現有股東的控制權,并且達成交易迅速簡單,因而現金支付在全部支付方式中所占比率最高。但是現金出資對企業現金流的聚合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也多以現金出資為主。由于中國企業獲得現金流的主要方式是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通過貿易獲得的現金大都用于企業日常經營,現金出資使得在并購資格審查過程中大量資金被凍結,企業經營靈活性因而變差。
四、收購方式呈現多樣化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方式以往只有單一的協議收購,如今則協議收購和要約收購交替出現。2008年中鋼集團以“敵意要約收購”方式完成了對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公司的收購,表明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能力正在增強。
第三章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并購沃爾沃的個案分析
第一節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的簡介
一、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概況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汽車行業十強中唯一一家民營轎車生產經營企業,始建于1986年,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在汽車、摩托車、汽車發動機、變速器、汽車電子電氣及汽車零部件方面取得輝煌業績。特別是1997年進入轎車領域以來,憑借靈活的經營機制和持續的自主創新,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總部設在杭州,目前資產總值超過140億元,在上海、寧波、臨海、路橋、蘭州、湘潭建有六個汽車整車和動力總成制造基地,擁有年產30萬輛整車、30萬臺發動機、變速器的生產能力。吉利汽車在全國范圍內擁有近500個4S店和近600家服務站,據統計,吉利汽車累計社會保有量已經超過120萬輛。自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以來,吉利汽車連續六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連續四年進入中國汽車行業十強,被評為首批國家“創新型企業”和首批“國家汽車整車出口基地企業”,并被譽為“中國轎車工業50年發展速度最快、成長最好”的企業。
吉利集團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建立了“總體跟隨、局部超越、重點突破、招賢納士、合縱連橫、后來居上”的發展戰略。2007年6月,吉利集團開始戰略轉型,由單純低成本策略向高質量、高技術、高效率、國際化戰略轉型。
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的市場定位
吉利汽車初期的口號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推行低價策略,迅速搶占市場。經過幾年的推廣和運作,吉利汽車連續多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汽車行業十強。有利必有弊,低價策略對吉利汽車早期的開疆擴土功不可沒,但同時由于低價策略的執行使廣大消費者給吉利汽車打上了低端產品的烙印。這直接導致吉利汽車的品牌知名度尚可,但美譽度較差。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吉利集團不斷加強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并于2007年6月開始由單純低成本策略向高質量、高技術、高效率、國際化戰略轉型,并提出了新的口號—“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雖然吉利汽車已經啟動了戰略轉型,但是并不能立即改變廣大消費車對吉利汽車的品牌認識,畢竟品牌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吉利汽車目前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經濟型轎車市場上,經濟型轎車市場的成功將是進軍中高端市場的基礎和保障。
第二節 吉利并購沃爾沃
一、并購內容
早在2007年,李書福挖來了英國石油公司(BP)的財務審計師Peter Zhang來負責收購沃爾沃的事宜。后來李書福又請到了沃爾沃前總裁奧爾松出任顧問
通過一家美國咨詢公司,李書福在2007年1月的底特律汽車展期間會見了當時
的福特汽車首席財務長勒克萊爾。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討論了包括沃爾沃在
內的諸多問題,但沒有達成什么結果。
金融危機爆發后,雙方在2008年1月再次會面,這次李書福直接表達了吉
利有意收購沃爾沃。李書福向福特汽車正式發送了提議函件。但當時福特汽車
還在努力重組沃爾沃,還沒有決定出售這一品牌。由于對吉利知之甚少,福特汽車沒有認真對待這一提議。
不過,隨著美國汽車業在2008年逐漸陷入絕望,盡管福特汽車的狀況要好于美國其他汽車公司,但也開始重新評估沃爾沃的選擇方案。此后不久,吉利的提議就開始獲得福特汽車內部的關注。前高盛集團總裁、出任福特汽車董事職位多年的約翰•桑頓得知了這一情況,他與中國有著廣泛的聯系。在福特汽車管理層的鼓勵下,桑頓開始接觸吉利集團。去年12月,桑頓在北京會見了李書福,了解吉利提出的計劃。桑頓向福特汽車報告了情況,并建議認真考慮吉利的提議。大約這個時候,福特汽車宣布準備將經營虧損的沃爾沃掛牌出售。
吉利和福特前期已經進行了多次的磋商。該項交易得到了中方銀行支持。沃爾沃目前的工廠、研發中心、工會協議和經銷商網絡將得以保留,同時,沃爾沃將借此進一步增強在中國這個重要汽車市場上的銷售網絡和采購渠道。未來的沃爾沃將由獨立的管理團隊領導,總部仍設立在瑞典哥德堡。2009年10月28日,福特汽車公司對外正式發表聲明稱,吉利汽車在沃爾沃收購談判中為首選競購方。
吉利汽車通過長達一年多的時間競購,于2010年3月28日正式與福特汽車簽約,以1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沃爾沃汽車,獲得沃爾沃轎車公司100%的股權以及相關資產(包括知識產權)。
二、并購收益
(一)全球成熟的經銷網絡和供應商網絡
如今,總部設在瑞典哥德堡的沃爾沃汽車公司,在全世界超過100個國家設立了銷售和服務網絡,擁有2,400多個銷售點。
吉利收購沃爾沃后,經銷網絡就覆蓋到整個世界100多個國家,而不是單一的中國市場,這樣勢必會帶來更多的機遇,因此會帶來更大的效益。
(二)品牌效應
一個國家擁有知名品牌的多少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之一。但遺憾的是,無論從國產品牌現有數量、質量、規模、還是未來成長空間,中國品牌的塑造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品牌普遍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知名度和競爭力。對于增長己入瓶
頸時期的國內企業來說,如何實現突破,如何與來自國外的知名品牌競爭,單
憑一己力量絕非易事。
高端的沃爾沃品牌及其汽車安全技術會大大提升吉利的形象——吉利的產品一直被認為質量低劣。而且,將生產從瑞典移到中國可能會降低成本,改善收購后的業績。吉利董事長李書福進軍國際的雄心也會更進一步。自1927年第一輛沃爾沃汽車下線以來,“沃爾沃”這個品牌已響徹全球八十余年。80余年來,安全、環保、品質作為品牌的核心價值,始終貫穿在沃爾沃汽車發展的歷程之中。自始至終,安全、環保和品質都是沃爾沃所恪守的品牌核心價值,是沃爾沃對每一個消費者永恒的承諾。當沃爾沃這個知名品牌出現競爭力銳減的趨勢,吉利把握這一時機,通過海外并購將沃爾沃和中國的低成本生產制度結合起來,這樣不但延長全球性知名品牌的生命周期,可能為企業帶來實質的利潤,而且能夠使該品牌煥發新的光彩,獲得新的機遇。
(二)技術和知識產權效應
交易達成后,沃爾沃在中國市場的實力將得到加強,并在高速發展的市
場上創造新的增長機會和實現各項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吉利借助于沃爾沃公司在 汽車高端市場上的生產技術和知識產權,拓展海外市場,進入以前沒有進入過的國外市場,有利于降低技術成本。
不管是技術、能源還是品牌,都可以歸納到“資源”這個大范疇內,而
中國又是一個“資源”相對匾乏的國家,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目標設定無疑加大了這種資源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缺口。一旦彌補了這個缺口,那么中國的經濟發展仍將保持高速穩定的增長。
三、并購成本
近年來,沃爾沃轎車公司的銷售收入下滑嚴重,2005年還能盈利約3億美元,但此后3年均虧損嚴重。如果吉利接手后不能迅速改善沃爾沃轎車公司的經營狀況,那這次收購給吉利帶來的就會是一個無底深淵。
(一)生產成本高
當沃爾沃的市場表現穩定之后,吉利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降低沃爾沃的成本。高昂的成本是其多年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里所指的成本并不光是生產成本,而是其研發成本。福特近十年間為沃爾沃的技術研發提供了1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這個數字是吉利望塵莫及的。不過低成本的車型開發卻是吉利的特長。在最近兩三年,每次車展吉利都會推出20多款新車型,甚至包括“小勞斯萊斯”等頂級豪華車型,吉利只缺少一個高端平臺來投放。如果將來沃爾沃能夠通過吉利開發的車型,再進行獨有的安全技術的包裝,后續產品的研發應當不成問題。
(二)管理成本高
當吉利并購沃爾沃后,整合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整合好收購后的企業,如何進行內部動員及溝通以建立共同的企業使命及企業文化,如何對整合的過程進行監督控制以保證協調效應的實現和整合后業績的提升,如何在整合過程中不分散企業對市場及客戶的關注以保證競爭優勢,都是吉利并購沃爾沃后所面臨的挑戰。
整合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整合問題。只有通過人力資源整合,才能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潛能,和諧處理企業經營者與員工之間的關系,為以后的業務整合、治理結構整合、文化整合、營銷以及財務管理整合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品牌重新包裝成本
沃爾沃品牌的純正,沃爾沃品牌的價值觀念和企業文化一直是沃爾沃的價值成本之一。而吉利如若太多參與到沃爾沃品牌中去勢必會影響沃爾沃在世界上的品牌價值,另外一個辦法是重新創造自主品牌,這就需要大量的宣傳資金投入和品牌包裝的經驗和人才,成本之高是可以估計的。
(四)資金成本
吉利用于收購沃爾沃的18億美元對于一個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通過上市融資和引進游資、貸款或內部現金流的重新分配等融資方式可能仍無法滿足吉利對巨額資金的需求,因此吉利的資金鏈緊繃問題也會日益凸現。
第三節 針對吉利并購沃爾沃的對策與建議
在吉利并購沃爾沃案例中,生產成本、管理成本、資金成本等各項成本總和與此次并購收益相比較,很有可能會大于收益,為了減少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使收購合理,必須增加收益,減少成本,提出以下一些策略及建議。
一、管理制度的沿用及發展
如果沃爾沃的經營情況良好,管理方法基本得當,則應保持其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暫時穩定性和連續性,以避免損傷沃爾沃員工的感情和工作的積極性。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在同一企業內部存在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必然造成政策的混亂,因此充分吸取雙方優秀的管理經驗,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形成新的管理方法乃大勢所趨。
但管理的整合并不是對兩個企業優秀管理經驗簡單地兼收并蓄。隨著并購后企業規模的擴大,相應的信息傳遞渠道、溝通方式和管理方法均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如仍沿用過去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去管理規模擴大后的企業,必然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需要,可能造成管理僵化、喪失效率。
吉利如何才能做好沃爾沃呢,當務之急,吉利應該保持沃爾沃品牌的純正度,保持沃爾沃品牌的價值觀念和企業文化,這也是瑞典方面比較擔心的一點。畢竟,沃爾沃作為豪華品牌出現,其品牌定位和產品價值都與吉利不可同日而語。收購沃爾沃能使吉利的品牌形象及價值提高,但對于沃爾沃來說,其品牌影響力及形象多少會打一些折扣。
二、品牌管理
如何才能保證沃爾沃的品牌價值和形象呢,這就需要吉利能夠抵抗住誘惑,至少在產品層面盡量少的與沃爾沃產生瓜葛。吸收和利用沃爾沃的技術必定是吉利收購的訴求之一,但在短期內,為了保證沃爾沃的剩余價值,吉利應當避免與沃爾沃產生本質上的聯系。
1 999年福特收購沃爾沃時,為了獲得其核心技術,并降低生產研發成本,將沃爾沃及旗下福特等各品牌車型進行平臺整合,實現同平臺開發,甚至共線生產。而沃爾沃也被一些人看作披著豪華外衣的福特,其品牌影響力迅速下降,在全球豪華轎車市場的占有率逐年走低,從1995年的14.9%降至2008年的8.2% 。
雖然平臺化是如今汽車業的發展潮流,但如果在兩個迥然相異的品牌之間進行同平臺是不合適的。吉利如果急于拿到沃爾沃的技術,而采取同樣的策略是不可行的。李書福似乎對此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表示收購后沃爾沃和吉利會分開運作,保持沃爾沃品牌的獨立性。
自從2006年沃爾沃S40開始在長安福特國產后,今年又投產了專門針對化了的內外環境對原有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和創新,是海外并購后面臨的一項長期的任務。
三、文化整合
企業文化的整合是在并購后整合過程中最困難的任務,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還面臨企業文化差異挑戰。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形象通常與低價格的產品和低效率的企業聯系在一起,被并購企業所在國的員工、媒體、投資者甚至是工會仍然對中國企業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和偏見,由此帶來雙方在業務及組織上的整合都受到阻礙,整合的難度將大幅度增加。
吉利要想把文化的沖突降到最低程度,就要學會如何建立起一種共同的文化,而不是非此即彼地選擇一種文化。問題的焦點不應放在兩種文化有多大的差異上,而應該權衡長期保持這些差異的利弊得失,吉利必須能夠在文化整合和沃爾沃對一定自主權的需要方面找到平衡,而過于急進但錯誤的文化整合會直接導致資產價值的流失。
四、人員管理
并購完成以后人員的整合也是至關重要的。西方很多并購案例表明,人才的流失是并購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西方并購之后被并購企業核心管理層大面積流失的失敗案例也很多。然而,大多數中國企業都缺乏海外市場的運作經驗,如果能借力于被并購企業原有核心人才,顯然是完成并購整 合的捷徑。
雖然相對于國內而言,海外市場有大批職業經理人可用,而且成本也遠比國內市場低,但是如果沒有把握能留住被并購企業的核心人才,那么吉利就應該仔細審視并購計劃,因為新近引進的職業經理人通常需要一個過渡期,這無疑會給整合帶來更多變數,因此投入海外成本的方法會行之有效。
第四章 中國民營企業海外并購的對策建議
從吉利的并購案例中可以得到啟示:并購有很長的路要走,實現了資本上的并購只是并購活動的開始。因此,企業要在并購前做好成本、收益分析,采取提高收益、降低成本的具體做法。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第一節 并購前企業做好盡職調查
科爾尼公司對全球115項并購案的跟蹤研究表明30%的并購失敗來自事前的戰略規劃和目標選擇,60%的并購失敗來自并購后的整合。并購過程中細致的盡職調查可減少這兩種失敗的發生。
做好盡職調查的第一步是選擇一個好的財務顧問。經驗豐富的國際著名投行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首選。吉利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在現實中,吉利也確實做到了,李書福請到了沃爾沃前總裁奧爾松出任顧問,通過一家美國咨詢公司,李書福會見了當時的福特汽車首席財務長勒克萊爾。這使得吉利在人力資源和經驗方面的不足得以彌補,與沃爾沃的溝通順暢,并購運作合規性提高,并購成功的幾率因之會增加。
盡職調查的第二步是明確調點。調點包括預測并購的成本與收益。對吉利而言,并購前需調查福特公司經營下的沃爾沃近幾年來的利潤或是虧損情況,對沃爾沃的剩余品牌價值進行評估。如若并購成功,并購后前期成本和并購后期成本也需相應規劃,更重要的是成本與收益要相比較,做出最妥當的決策。
第二節 并購方因地制宜進行企業整合
整合是企業并購的最后一環,也是并購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企業整合沒有固定模式,成功者的經驗是依據并購后新企業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擇不同整合模式。其共同點只有一個,就是保證并購雙方的有效契合,互利雙贏,即能發揮協同效應,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一、全面融合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多選擇吸收合并。并購方吸收目標公司進入自己已有體系,目標公司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法人,并購方保留自身名稱繼續存在,并獲取目標公司的財產、責任和權利。
在這種情況下,吉利對沃爾沃的整合宜采取全面融合的方式。采用這種模式初期,沃爾沃員工會覺得變化太快,一時難以接受。但是經歷過一個調整期后,企業整體的協同效應得以體現。沃爾沃講會成為吉利企業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整合由此達到目標。
二、保持各自獨立性
當海外并購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經營全球化,分散經營風險時,并購方和目標公司并購后整合仍保持各自獨立性的做法比較合適。這種并購基于財務投資,即并購方并不想涉足具體經營活動,而是想要分得目標公司的經營利潤。
對應吉利并購沃爾沃案例的具體做法是:沃爾沃已經納入吉利公司的全球體系之中;但是吉利的內部和沃爾沃的內部,管理層和普通員工的職位、企業文化和生產銷售的理念不發生改變,吉利只是按股權取得紅利。
三、創立新的企業文化
當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目標是強強聯合形成新的強大的企業集團時,整合雙方最好的資源以創立一種新的企業文化是一條有效思路。沃爾沃企業文化中存在優秀成分,又與吉利企業屬于同一行業,在并購后的整合上吉利企業應該學習對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選擇雙方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的優秀部分加以融合,成為新集團的文化和經營理念。
結束語
海外并購是中國企業推進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途徑之一。經過多年探索,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領域已經積累了若干經驗和教訓。海外并購的行業也發展到涵蓋諸多領域。在海外并購中,民營企業展現成本管控優勢,使其在海外并購進程中獲得空間。海外并購必須在前期制定嚴密周到的發展戰略規劃,做好盡職調查,對目標公司的收購報價堅守底線,充分利用國內和東道國的政策支持,妥善處理并購后整合問題,中國企業仍可以相對安全的進行海外并購。
本文研究的不足:在研究吉利并購沃爾沃案例中,沒有用詳細的數據來論證案例的過程及風險等,該并購案例是否成功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a.期刊文章
[1] 邱欣欣:《我國企業海外并購趨勢、特點及戰略分析》[J],《商業研究》,2004(19).22-24.
[2]武勇、譚力文:《論中國企業跨國并購》[J],《經濟問題探索》,2004(8).15-18.
[3]謝霄亭:《中美企業并購動因的比較分析》[J],《財貿經濟》,2004(6).3-5.
[4]趙偉、古廣東:《當代跨國并購浪潮與中國企業“走出去”》[J],《國際經濟合作》,2004(10).9-12
[5]趙偉,鄧曲恒: 企業并購與政府干預: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J]. 浙江學刊, 1999(6).
[6]趙偉; 黃上國:《促進民營企業跨國并購的對策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4(3).4-6.
[7]趙紅巖:《產業鏈整合的演進與中國企業的發展》[J],《當代財經》,2008(9).3-5.
[8].(美國)克拉林格(Krallinger,J.C.)著 陸猛等譯:《兼并與收購》,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18-21.
[9]陳劍,陳晶晶,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的人力資源整合對策初探[J],企業經濟,2007(5):64-66
[10]王海,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經濟后果研究——基于聯想并購IBM PC業務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7(2):94-106,119
[11]郭旭東,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產業視角[J],世界經濟研究,2007(2):41-45
[12]覃娜,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行為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第20卷(1):6-9
[13]何進日,黃燦,企業并購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7第32卷(2):105-107
[14]劉造林,沈潔,雅戈爾海外并購整合的理性分析[J],財會月刊,2008(12):65-67
[15]J.M.Connor,The Market Power of Multinationals: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U.S.Corporations in Brazil and Mexico,New York:Praeger,1977.
[16]Jensen M.and W.Meckling,1991,“Specific and General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in lars Werin and Hans Wijkander,eds.,Main Currents in Contract Economics,Blackwel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Joseph A.Clougherty&Anming Zhang,200 4."Export Orientation and Domestic Merger Policy:Theory and Some Empirical Evidence,"CIG Working Papers SP II 2004-10,Wissenschaftszentrum Berlin(WZB),Research Unit: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CIG).
b. 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18] 倪奕雯.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 2007, (01) .11-14.
[19] 江雪晶.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動因分析與戰略選擇[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 2007, (03) .15-17
[20] 李廷猛.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分析及對策研究[D].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碩士) , 2006, (11) .
[21] 邱鏞妃.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戰略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 2006, (02) .
[22] 朱曄.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投資財務風險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 2008, (08) .3-6.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深,跨國公司遍布世界各地,跨國公司的經營模式傾向于生產、銷售一體化,通過在國外設立分公司和子公司、尋找商進行海外銷售,這些產品的跨國流動既屬于貨物貿易但又不可避免的涉及服務貿易,因此進口國在貨物貿易領域的貿易保護措施不僅對貨物貿易而且對相關的服務貿易也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如何進口國的措施進行規制,保護第三國服務提供者的利益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歐共體香蕉案切入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案件背景
歐共體香蕉進口、銷售和分銷體制案,其涉及主體主要有四方,一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歐共體,二是通過《洛美協定》同歐共體保持特惠經貿關系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國家(簡稱“ACP國家”);三是拉丁美洲國家。四是美國,因為拉美香蕉的種植、收購、銷售均依賴美國幾家大的跨國公司的投資,因此歐共體的香蕉進口體制與美國跨國公司的利益息息相關。歐共體香蕉案曾經三次提交到WTO爭端解決機制,歷時十年多,在第三次提交到WTO爭端解決機制后,1997年5月22日專家組做出了如下裁決:歐共體的香蕉進口體制違反了GATT第1條第1款、第3條第4款、第10條第3款以及第13條第1款,違反了《進口許可程序協議》第1條第3款以及GATS的第2條和第17條。1997年6月11日,歐共體就專家組報告提出上訴。上訴機構維持了專家組報告中的大部分結論。
在本案中歐共體提出上訴的主要原因在于香蕉進口本是貨物貿易,適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GATT)及相關貨物貿易的多邊協定無可厚非,但認定歐共體的關境措施違反了《服務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GATS)是沒有根據的。歐共體的理由是:該案主要是貨物貿易,但是否涉及GATS所認定的服務貿易尚沒有根據;第二,GATS適用的前提是成員國的措施對GATS認定的服務貿易產生了影響,本案中歐共體的關境措施是否已經達到了影響相關服務和提供者的利益需要GATS的規制,這是有疑問的。在香蕉案中美國以及拉美國家能否使用GATS的規定,保護其在歐洲的香蕉經銷商的利益,針對歐共體的抗辯,我們首先要對“服務的提供”、“服務貿易”、“措施”和“影響服務貿易的措施”這幾個概念加以界定。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服務與服務的提供
服務和貨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服務”根據辭海的解釋是指提供活勞動的形式來滿足他人的某種需要,并取得商業報酬的行為,但是這種解釋并不準確,因為服務也包括不具有營利性質的公共服務,因此另一種定義認為“服務”就是兩個經濟主體之間發生的使人或貨物的狀態發生改變的經濟交易;豎GATS第一部分第1條第3款指出,“服務”包括任何部門的任何服務,但在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除外;“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指既不依據商業基礎提供,也不與一個或多個服務提供者競爭的任何服務?!胺铡钡奶卣鳎簾o形性、不可貯存性、生產和消費時間空間上的同步性,根據GATS最后條款的(b)項規定,“服務的提供”包括服務的生產、分銷、營銷、銷售和交付這幾種形式。
(二)服務貿易
GATS中并沒有條文對服務貿易作精確的解釋,只是將服務貿易定義為以下四種。
1.跨境提供,自一成員領土向任何其他成員領土提供服務,如國際運輸服務、越洋電話等,它不涉及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跨境移動。
2.境外消費,在一成員領土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如境外旅游,留學等,在這種情況下服務的消費國不能對服務和服務的提供者加以管理。
3.商業存在,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在任何其他成員領土內的商業存在提供服務;按照GATS的規定,“商業存在”系指任何類型的商業或專業機構,包括為了提供服務的目的而在另一成員方境內組建、取得或維持的法人,或創辦或維持的分支機構或代表處。商業存在的建立首先要符合其他成員國的國內法律,但同時根據GATS的規定享有不低于其本國國民的優惠待遇。
4.自然人流動,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在任何其他成員領土內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務,多為勞務輸出的形式。
(三)措施
根據GATS第1條第3款的規定“成員的措施”指:(1)中央、地區或地方政府和主管機關所采取的措施;及(2)由中央、地區或地方政府或主管機關授權行使權力的非政府機構所采取的措施。同時根據GATS最后條款(a)項規定:“措施”指一成員的任何措施,無論是以法律、法規、規則、程序、決定、行政行為的形式還是以任何其他形式??梢姶胧┑暮x是相當廣泛的,幾乎涵蓋了GATS成員國所有的國內法規和政策,當然也包括出入境法律法規。
(四)影響服務貿易的措施
上世紀50年代日本開始發展本國汽車工業,迄今歷史并不長,但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8年日本汽車產量為1156.4萬輛,第三次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出口總量為672.7萬輛,占國內汽車總量的58.2%。目前日本已擁有豐田、本田等國際知名汽車品牌,成為世界汽車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與日本相似,韓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也不長,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但目前韓國汽車卻在世界汽車制造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擁有現代、起亞等世界知名汽車品牌。2006年韓國汽車行業全球銷量581萬輛,其中國內銷量僅為115萬輛,產品以外銷為主,國外市場的增長已成為韓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的重要一環。
縱觀日韓兩國汽車出口發展的歷程,出口的快速增長是與兩國政府的貿易政策分不開的。積極有效的貿易政策為汽車產業出口創造良好的條件,并推動汽車出口的增長。日韓的經驗對于我國汽車出口的發展彌足珍貴。
1.通過政府補助、優惠財稅等多項激勵政策促進汽車出口。日本政府對汽車產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出口給予一定的獎勵,以促進出口的增長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日本官方金融機構長期為汽車出口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在資金上給予支持。韓國也采取了類似的激勵政策來推動汽車出口。在汽車產品出口初期,為了使本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韓國政府給予大汽車公司賣方貸款。另外,韓國政府還向整個汽車工業提供中長期出口工業設備貸款。此外,對于汽車出口企業,韓國政府還采取稅收減免、優先分配外匯和進口限額、簡化出口審批手續等政策給予支持。
2.注重汽車出口品牌的培育。日本政府非常注重汽車自主品牌的培育,一方面,積極推進汽車企業的規模調整,通過促進汽車出口企業的內部合并與外部聯合來提高汽車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鼓勵汽車企業通過自主開發,擁有自身知識產權,最終培育國際知名汽車品牌。日本政府品牌戰略的實施,使得日本目前擁有豐田、本田等多家知名汽車品牌。韓國政府也注重汽車品牌戰略,企業依靠政府強有力的保護和支持,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通過兼并和快速擴張實現規模經濟,并通過技術引進和堅持不懈的國產化,培育自主品牌,最終形成現代、起亞等國際知名品牌。
3.引導和鼓勵汽車產業自主研發,提升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視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聯合開發、委托研究、技術咨詢、人才培訓、專利轉讓、項目資助等形式,加快汽車產品更新速度,提升產品的出口競爭力。2002年,日本大學的研發費用為100.5億美元,占總研發費用的27%,政府所屬的研究機構研發費用為242.62億美元,占總研發經費的66%,產業界研發費用為23.9億美元,占總研發經費的7%。日本政府大規模投入研發經費和研究人員,使得日本的汽車產品從理論設計到轉化為新產品所需要的時間只相當于歐美的2/3,日本每隔4-5年就有一批新車上市。韓國政府一直注重汽車技術的引進與自主創新,鼓勵本國企業在堅持掌握企業主導權的同時,與美、日等國家的企業合作以引進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并最終形成自主開發新車型的能力。
4.大力推行海外投資戰略,開拓國外市場。為避免同歐美國家在汽車產品上的貿易摩擦,日本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海外設廠,將一部分汽車出口能力轉移到其他國家,再向歐美國家出口。同時日本政府還鼓勵企業與歐美企業合作共同開發、生產和銷售日本汽車,這就是日本近年來雖整車出口量受到限制,但實際其出口趨勢有增無減的原因所在。目前,日本在亞洲、歐洲、北美、中南美、非洲、大洋洲等建立了生產裝配基地,生產能力和出口網絡遍及世界。韓國企業在推行海外投資計劃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在國外廣設銷售點以擴大出口,例如,1988年韓國在美國建立了280個銷售點,在1990年猛增到420個。
二、我國汽車出口貿易政策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汽車出口增長迅速,汽車出口的目的地已涉足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就汽車整車出口而言,出口數量和金額持續大幅增長,2002年到2006年年均增長率都在90%以上,并從2005年開始實現汽車整車出口數量大于進口,2006年出口34.3萬輛,2007年出口61.2萬輛。對零部件出口來說,2005年起我國連續三年實現了汽車零部件產品出口金額大于進口,產品也從售后配件市場開始進入國際貼牌生產市場。盡管我國汽車出口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卻存在陷入“貧困化增長”的風險。目前汽車出口企業普遍存在自主品牌缺乏、集中度低、技術空心化、海外投資擴張不足等問題,導致出口持續競爭力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問題都與目前我國汽車出口政策存在的不足具有密切聯系。
1.出口政策過于注重數量的提升,而非出口自主品牌的培育。我國汽車出口政策過于注重出口數量,出口的準入門檻不高,導致汽車出口企業集中度較低。這種狀況必然不利于我國汽車尤其是自主品牌的成長和整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2006年我國有出口記錄的汽車企業共計1465家,其中出口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有236家,僅占總數的16.1%,還有500多家企業的出口記錄是個位數。2006 年12月31日政府出臺《關于規范汽車出口秩序的通知》后,從事汽車出口的國內企業數量大幅減少700 家左右,但相比發達國家汽車出口企業的集中度還存在較大差距。到2008年,我國汽車工業的CR3(規模最大的前3家企業在行業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只有48.76%,日本、德國、意大利、法國等汽車工業發達國家的CR3都在80%以上。汽車出口企業集中度不高不利于我國企業自主品牌的成長,使得我國汽車企業在國際市場難以與汽車跨國巨頭相抗衡。由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來看,2007年我國汽車產品的RCA值為0.40,這表明我國汽車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依然較弱。
2.出口激勵政策過于單一,融資支持政策不足。我國通常主要采取出口補貼來鼓勵國內汽車的出口,這使得出口數量短期內得到快速提升。但在加入WTO后,該優惠政策發揮的作用必然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汽車出口品牌的培育日益成為拉動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但品牌培育過程是一個資金不斷投入的過程,因而融資支持政策在各種出口激勵政策中便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九五”以來,國家已不再給轎車企業投資,企業要開發生產新車型,所需資金的絕大部分只能從銀行貸款或是從國內外資本市場籌措。近年來國內汽車廠商紛紛投資新的生產線,開發生產各種新車型,資金準備早已力不從心,國家有關汽車出口融資支持政策的不足嚴重抑制了出口數量的增長和產品質量的提升。
3.汽車產業政策與出口政策未能有效結合,導致出口產品競爭力不足。我國汽車產業政策長期遵循“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導致我國汽車產業未能形成強大的自主品牌,反而使得跨國公司通過合資企業在我國市場站穩了腳,這必然不利于我國汽車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在國內市場汽車產品中,除長安、奇瑞等為數不多的本土自主品牌外,更多的是國外汽車品牌。截至2008年,國外主要汽車企業在我國累計申請的專利數量,約是國內汽車企業專利總數的5.6倍,我國汽車工業面臨“技術空心化”的危險。
4.海外投資引導與支持政策不足。目前我國政府未能在汽車企業海外投資中充分發揮重要的引導與支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汽車企業在國外市場上經常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在爭取出口訂單上競相壓價,在爭取海外收購上競相抬價,導致汽車企業難以有效開拓國外市場,實現跨國發展。這與日韓企業形成鮮明對照,日韓企業在國際化業務上形成了完善的協調機制,特別是政府在企業之間形成了靈活和有效的溝通機制,引導本土企業有序地參與海外競爭。
三、日、韓汽車出口貿易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我國汽車工業的貿易政策環境與日、韓當初所處的環境相比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照抄“日韓模式”。但日、韓汽車貿易政策對我國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考察日、韓兩國汽車貿易政策,我們可以看到,日、韓汽車出口政策在汽車生產及出口貿易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借鑒日、韓汽車出口貿易政策,并結合當前我國汽車出口貿易政策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明確實施適當的保護和扶持不是最終目的,保護和扶持的目的是提升汽車出口競爭力。在當前我國汽車產品缺乏品牌競爭力的情況下,我國應積極采取促進汽車發展的產業政策,借鑒日、韓的做法,給予汽車生產企業必要的財稅支持和稅收減免,鼓勵汽車產品生產與競爭力的提升,進而形成一定的出口優勢進駐國際汽車市場。同時應該注意,日、韓的保護和扶持政策并不是全面的封閉式靜態保護和扶持,而是適度的有限度的動態保護和扶持,即這種政策既要保護本國汽車企業在出口中不被其他國家汽車工業強大的競爭力壓垮,又使其在面臨外部的競爭壓力時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煥發企業自身潛能,達到迫使企業在競爭創新中生存壯大的目的。這就需要我國政府依據汽車產業的發展時期與環境及時調整汽車貿易政策,汽車產業所處的發展時期和環境不同,政府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應有所不同。
其次,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并購與重組,提升出口企業集中度,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國際汽車企業之間的兼并成為國際汽車工業的發展潮流,目前我國汽車企業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因而政府更有必要引導企業并購與重組,以應對加入WTO后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由日韓模式來看,其汽車出口的崛起都與自身國際知名自主品牌的形成密切相關。日本擁有本田、豐田等知名品牌,而韓國則擁有現代、起亞等自主品牌,相比之下,我國的汽車出口自主品牌還較為匱乏,而且已有品牌國際競爭力不足。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同國際汽車企業相抗衡,政府今后應進一步加大國內汽車企業并購與重組的資產規模和力度。
最后,重視汽車產業科技政策的實施,為汽車出口奠定良好的技術優勢。汽車工業需要巨大的研究與開發投資,我國汽車業集中度不高,企業無力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因而需要政府扶持。對此,我國政府可以借鑒日韓模式,加大提供支持研究與開發的生產補貼力度,或直接設立研究機構進行情報收集和關鍵技術的開發,或大量投入基礎性的科研資金,充分調動汽車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積極性,組成研究網絡,以搶占新一代汽車技術的部分制高點,建立自主研發體系,掌握自主的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關洪濤,戰后日本汽車產業的發展及政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2]姜始沅,中韓汽車出口戰略比較研究,對外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3]蔣再波,我國汽車出口貿易分析與對策,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4]劉潔,世界汽車產品貿易特點分析及中國汽車產品出口的對策建議[J],商場現代化,2008年9月.
[5]孫廣皓,我國汽車產品出口的戰略及策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