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8:33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詞匯教學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一)直接呈現
直接呈現指利用實物、手勢、圖片等來展示詞匯,具體包括如下幾種方式:1.圖片、簡筆畫。直接為學生展示圖片或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具有操作簡便、效果直觀的優點。2.實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事物可以利用實物來呈現。3.動作與表情。通過教師的動作與表情來呈現一些表示動作或表情的詞匯能大大加深學生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單詞線標
單詞線標是一種以圖畫、標記等為手段的呈現方式,常用于展示同類單詞的語意差別。下面是單詞線標的具體操作步驟。1.確定主題,引導學生主動提供與主題相關的詞匯;2.將學生提供的詞匯記錄在黑板上;3.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單詞進行排序;4.對學生的排序結果進行點評;5.給出參考答案,并進行講解。
(三)趣味呈現
單詞的學習過程往往比較單調枯燥,學生對單詞的第一印象將對單詞的學習效果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呈現單詞時應有意識地提高呈現方式的趣味性,要利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和詞匯學習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增強學生對詞匯的興趣。例如:在學習coin,keep,as,moment,tell等5個 生詞時,為了增強趣味性,教師可編一則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問題呈現
問題呈現指通過提問與回答的方式來展示新詞??紤]到學生英語基礎不同,提問可適當采取一些輔助手段,如圖片、實物、情景假設等。下面是一段與購物分類有關的展示對話(欲展示內容在括號內)。
(五)多媒體呈現
多媒體呈現是一種集圖、文、聲于一體的展示方法,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的優勢。多媒體呈現可按照以下步驟來進行。1.播放多媒體資料,幫助學生對欲學材料在大腦中建立粗淺的印象;2.將多媒體資料再次播放,當遇到欲學單詞時及時停頓,并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對其含義進行猜測;3.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展示文字材料,并進行適當的解釋與說明。
二、對教學的啟示
心理詞庫的理論中,有關詞匯儲存提取和雙語詞匯之間關系的理論有助于了解詞匯習得的內在規律,對二語詞匯教學有重要指導作用。第一,按照激活擴散模型理論,詞匯是以語義相似性組織起來的概念網絡,那么教單詞時加強語義相似單詞的輸入,有助于加強該單詞在整個語義網絡中節點的激活和提取。目前課堂教詞匯一般都以篇章為基礎,教師教授篇章中出現的新單詞之間并沒有系統的語義聯系,更不用提相似性了。所以,建議教師在教單詞時,把新單詞跟以前學過的近義詞相結合進行教學,如教新單詞apparent可以跟obvious、evident、distinct等詞放在一起,既復習了以前的單詞,又可以幫助學生在心理詞庫建立有效的語義網絡,方便提取。第二,教授單詞時避免講解意思,造例句的傳統方法,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聯想能力學習和記住單詞。根據激活擴散理論,當人們收到外面的刺激,如聲音和文字,詞庫網絡中相關的詞就會被激活,同時,與其相關的認知領域和有關的詞匯也會被激活。詞與詞之間的聯系除了語義相似性還有語義相關性,有關同一個主題的單詞在心理詞庫中的聯系會更加緊密,可以相互激活。因此,單詞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就某一個單詞進行自由聯想,充分激活跟該單詞有關的心理詞庫中的節點,比如,教coalmine時,可以先讓學生自由聯想,學生可能會想到black、explosion、danger、death等。每一次聯想都是對該詞組的一次刺激,學生對這個詞組的記憶痕跡就會更深,那么這個詞組將來被提取的成功率會大大增加。第三,根據詞匯發展理論,心理詞匯中的二語單詞發展階段各不相同,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先判斷學生大部分詞匯所處的階段和每個階段的特點,采取相應方法進行有效教學。幫助學生把詞匯從第一階段發展到第二階段,從第二階段發展到第三階段,達到一種比較理想的詞匯儲存狀態。第四,根據董燕萍的共享分布非對稱模型,第二語言詞匯的形式和意義不能獨立于一語單獨構建,大部分詞匯教學都側重于二語詞匯到共享語義方向的聯結,教會單詞意思,而忽略語言應用,即共享概念到二語詞匯的聯結。所以,學生經常會提取不出單詞形容一個想法或概念,這就說明他們的共享概念到二語詞匯之間的聯結不夠強,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詞匯的產出,加強語義與二語詞匯的聯結。
前綴通常在數量、顏色、方位等方面賦予詞匯的意義。顧名思義,前綴位于詞匯的起始部分,通常不單獨成詞。
1.2詞根
解剖學是醫學的根本,是醫學術語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所以,醫學詞匯的詞根通常為解剖部位。它包含著詞匯的基本含義,是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詞可以含有一個詞根,但往往由多個詞根組成。醫學詞匯雖然紛繁復雜,但醫學詞根的數量卻相對有限。通過對詞根的識記,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對醫學詞匯獲得較快的提高。同時,在學習中不斷進行聯系、總結和對比,也可提高學習效率。
1.3后綴
后綴通常位于詞的尾部,常指一種狀態、診斷、疾病或者操作,可改變詞的含義,決定詞性。后綴可分為單純后綴與復合后綴兩種。單純后綴不再包含其他的詞根或者后綴成分(如-ia,-itis,-oma),復合后綴可進一步分解出前綴和(或)詞根和后綴(之-ectomy可分解為前綴-ec+詞根-tom-+單純后綴-y)。通過系統學習構詞法,就能夠去理解詞匯并能夠舉一反三,迅速擴大詞匯量。如hyperglycemia(高血糖)一詞中,hyper-為前綴表示high,-glyc/o-為詞根表示sugar,-emia為后綴表示aconditionoftheblood。學習之后,還可以很快理解并學習更多的相關詞匯,如hyperlipidemia、hypercalcemia、hypernatremia等等。
2介紹文化背景,提升學習興趣
語言與文化是共存的。醫學英語中的詞匯必然體現出醫學不斷發展中吸收并蘊含的文化因素。如按公元一世紀的傳說,凱撒大帝的其中一個先祖是以剖宮產誕生。所以剖宮產英文為abdominaldelivery,又稱為Cesareansection。泰坦巨神阿特拉斯(Atlas)是希臘神話里的擎天神,他被宙斯降罪來用雙肩支撐蒼天。在解剖學中,atlas表示寰椎因其如同阿特拉斯撐起了人體最重要的部位—頭部。通過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學習者伴隨著好奇心的滿足,在充滿了趣味性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中對醫學詞匯有了一種深入的認識,產生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注重實際應用,提高學習效果
在詞匯的學習中,不斷的重復和反復的記憶是必要的。但不可以為學習醫學詞匯而學習,要學以致用。在不斷的應用中,去學會使用習得的詞匯知識,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
3.1網絡學習
詞匯不是生硬枯燥的字母拼寫,還可以通過生動豐富的音視頻資料去從視覺、聽覺多個角度對詞匯獲得深刻的印象。當代社會,網絡已經非常普及。指導學生利用網絡瀏覽專業學術網站、查閱相關外文文獻、參加國外的Moocs(慕課)資源等方式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擴大的醫學詞匯量。比如,Cousera平臺有很多免費課程,指導學生參加感興趣科目的學習,在聽課、討論、提交作業等環節中,通過主動思考的方式,在各個環節是所學詞匯得到運用和掌握。
二、改進詞匯教學的對策
1.利用語音鞏固詞匯教學。詞匯習得無非是熟練掌握其音、形、義。語音是單詞呈現給學生的第一印象,能幫助學生記住詞的形,即拼寫。大部分英語單詞的讀音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師在詞匯教學時,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講解發音規則,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英語單詞中的“音形對應關系”,促進學生英語語音標準、英語單詞解碼、朗讀與拼寫能力的發展,進而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2.引導學生掌握構詞規律。任何語言都有其特有的構詞規律。學生掌握規律,詞匯習得自然是事半功倍。英語單詞是由詞素構成。詞素是最小的語法和語義單位。詞素中表達單詞主要意義的部分叫詞根。據統計,85%的英語單詞可通過詞根來分解記憶。詞素中只有語法意義而沒詞匯意義,或只在詞中表達次要意義的部分叫詞綴。詞綴分為前綴和后綴兩類,能決定單詞的詞性。了解和掌握詞綴、詞根,詞綴與詞性、詞義的規律,能很大程度幫助學生習得單詞的形和義,積累和鞏固了單詞,詞匯量大大提高。
三、培養學生樹立語境意識
研究已證明,詞匯學習的最佳方法是將詞匯習得融入語境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并增強語境意識,訓練學生通過上下文語境線索和猜測詞義的能力。這樣,對詞義的理解更深入。
2.提高技校英語詞匯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2.1從技校學生實際情況出發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首先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合理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技校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中的普遍特點是:基礎水平較差,其中包括詞匯量小、理解運用能力低;學生不重視英語詞匯學習,沒有進行英語詞匯學習的積極性及自信心;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學習方法較落后,以上幾點都會影響學生對英語詞匯的學習。因此,教師不能僅依據教材制定教學的起點,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制定教學起點,如果學生的水平低于教材起點,那教師在教學中要制定較低的學習起點,同時注意做好與教材內容的銜接。此外,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展開英語詞匯教學,對技校學生為什么學習英語,該擁有什么程度的英語能力等疑問,展開充分調查,了解學生的需求,之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詞匯教學,進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以學生興趣為起點,不斷進行教育方式改良,教學中隨時對學生進行鼓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2.2積極進行課堂改革
新一輪新課堂改革要求教師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主動性,引領學生在互助協作中展開學習。因此,教師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要積極革新教學方法,摒棄傳統教學方式,采用新穎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第一,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領學生主動學習英語詞匯。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簡單語法和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中出現的新單詞進行翻譯,使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參加游戲等方式進行詞匯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協作解決難題的興趣。第二,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結合文化背景及語言情景,以此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英語詞匯學習中。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文化背景創設教學情境,進而設置一些簡單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
2.3注重學生運用能力提升
二、讀中理解詞匯,培養閱讀技能
英語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根據情景、上下文、構詞法、句子結構來猜測生詞或詞組的意思,分析句子結構,理解句子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讀中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領會、理解核心詞匯的意義和用法,并在上下文語境中對新詞匯進行再認和初步運用。例如,通過不同閱讀任務,鞏固重要詞匯。閱讀中設計不同閱讀任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而且通過閱讀任務可以重現課前導入環節出現的重要詞匯。如7BUnit1Read-ing1Franceiscalling的教學中,在閱讀過程的第一步,筆者讓學生采用略讀方法快速默讀課文,著重指導學習如何抓住句子的關鍵詞(keywords)和段落里的主題句(Topicsentences),以便更快地了解課文大意。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個找配對的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快速略讀全文,找出每個文段所談及的內容。在對文章進行大意理解時,筆者要求學生對課文深入細致閱讀,了解課文各段落的主要思想和文章中的細節等。
三、讀后靈活運用,鞏固詞匯教學
二、利用對話練習強化詞匯記憶
在培養學生掌握了英語正確發音和構詞法的基礎上,適當加重對話法的教學力度,可以強化學生的詞匯記憶。對話教學是相對于傳統的“獨自式”的教學而言的,是以“溝通性”的“對話”為其本質的教學。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通過合作,互相交流、互教互學,共同提高,這種教法非常適合英語中的詞匯記憶教學。具體做法是,教師把要學習記憶的單詞放在特定的語境中,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生合作創作練習,使學生能更快地掌握、理解并靈活運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眾所周知,孤立的東西不容易記憶,要有效地記憶詞匯,就應將詞匯與句子、語篇結合起來。教師在創設的特定語境中,讓學生把詞匯與句子結合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多讓學生造句,正確發音敘述,活躍對話氛圍。在發言討論中,運用所學的詞匯進行交流,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從而提高了記憶詞匯的效果。
PBLL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它主要來源于實用教育理論和構建學習理論。構建學習理論明確指出,所謂學習,并不是教師將知識簡單的灌輸給學生,學生應該主動的通過創建有效的學習方式來獲取知識。杜威的實用教學理論認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將經驗進行傳遞的一種方式。杜威還提出過三個中心論,將活動作為中心,將兒童作為中心,將經驗作為中心。倡導在實踐中學習的方式。
(二)網絡環境中的PBLL
信息技術在不斷的進步著,教學領域中普遍的運用了網絡技術。網絡不僅能夠為詞匯教學提供多元而豐富的信息資源,還可以提供有效的媒介,這種媒介可以進行跨區域的合作與交流。網絡環境能夠為以項目為基礎的詞匯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持,包括技術性、管理型和資源性的支持,以及成果支持和共同體支持。PBLL在網絡環境下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原型,使得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極大的增強,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對于項目學習方面的研究,不僅引入了理論介紹和概念分析,也出現了針對英語方面的實踐研究,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
二、設計研究
(一)課程相關介紹和研究的對象
人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重點和難點是詞匯的學習,詞匯方面的教學也是英語教學環節中的極其重要的方面。大家常用的詞匯教學方式,基本上是教師講授詞綴、詞根和單詞的實際用法,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沒有充足的學習興趣,導致難以取得較佳的學習效果。大多數學習者只是參照詞匯輔導工具對英語單詞進行死記硬背,這種方法機械而孤立,導致學生不僅詞匯量沒有得到有效地擴充,對于英語學習也失去了興趣,甚至感到恐懼和厭惡。另外,通過使用課外輔導書來學習英語詞匯,由于缺乏規劃性和系統性,導致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研究方式
此次研究運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的方式。定性分析的主要數據基本來自于一部分的調查問卷、小組報告和學生個人總結。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反思、項目過程以及學生自己總結的學習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數據主要來源于學生最終的測試成績。根據以上內容的最終數據,助教和研究者通過詳細的分析,獲得最終的研究結果。
(三)研究過程
1.根據大學英語四級、六級的詞匯要求和英語詞匯的具體實用性,指導教師制定六個題目:科技、文化、旅游、健康、商務和環境,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進行自主選擇。
2.在分組的時候,指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個部分,然后再將每個部分分成若干個小組。在進行選題的時候要保證每個主題都會有兩個小組對應。
3.上課的主要地點可以設在多媒體教室。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每個學生都可以配備一臺電腦,學生能夠使用網絡搜索所需資料并且可以充分分享學校資源庫中的資料。
4.每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都應該交一份個人的經驗總結,每個小組也應該交一份研究報告,匯報進展情況。在整個項目結束后,每個項目小組都應該提交最終的項目報告,內容基本包括項目具體實施過程、組內成員的感想以及總結的學習方法。這些資料可以上傳到學校的資料庫內,作為學生的學習資料。
5.在項目的實行過程中,每一個學習者在項目開始之后和結束之前的短時間內,都應該參加一次英語寫作測試。從寫作中詞匯量的變化,指導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在第一周,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則的主體,選出與主題相符的作文題目,來進行第一次的寫作測試。在最后一周的測試中,指導教師可以從學校系統中選出與第一次測試主題相同但是詞匯量不同的作文題目,對學生進行最后一次的測試。在項目結束后,可以對兩次英文寫作測試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對學生在項目中的學習情況和效果進行最終評定。
6.每個學生的最終評定成績由五個部分構成,分別是個人總結、小組報告、成員互評、結束報告以及系統評分。
三、研究結果的分析和討論
(一)分析測試結果
運用TRP系統對學生的最終寫作情況進行測評,將兩次測試中的詞匯重復率、詞匯總數和平均詞長進行對比。通過整個項目狀況可以發現,學生對于各自主題內的詞匯知識的了解程度都得到了相應的增加,掌握了相對更多的英語詞匯,并且能夠將這些詞匯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學生寫作中詞匯總量的增加、單詞長度的加上以及重復率的減低,從一定程度上證明,通過項目的實施,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還提高了學生的詞匯運用水平。
(二)相關探討
1.提高合作意識
目前,大學生都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缺乏足夠的合作意識,交流協作能力也不強。這將直接導致他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通過項目的運行,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能夠充分體會到團隊的優勢與魅力,提升自己的協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2.增強人文素養
當今時代,大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針對這一現狀,項目在進行主題設計時可以側重于人文素養方面。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需要學生收集相關的項目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項目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社會現狀。隨著項目進程的不斷加深,學生對于項目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合理的項目設計,不僅可以增強學習者的人文素養,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增強民族自豪感。
3.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項目的具體實施中,通過指導教師的積極輔導,學生具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無論是選擇主題、收集資料,還是組內互動交流,學生都是在積極主動的參與,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其中,網絡資源的豐富,不僅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二、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誤區
詞匯學是英語語言學習的基石,因而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英語學習者要正確流暢地表達自己,沒有詞匯這一基礎是不可能的。但是遺憾的是,對于大多數英語學習者來說,詞匯記憶是一件令人“談詞色變”的事情。記得快忘得更快,相互混淆,不懂使用搭配,而對大多數英語教師來說,詞匯的教授也是十分令人頭痛的,在實際教學中陷入了不少誤區。
(一)詞匯教學排斥背誦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英語教師被迫摒棄傳統的記誦式教學方法,視誦記詞匯為機械、陳舊的學習方法,卻生硬地以“任務式”、“啟發式”組織英語詞匯的教學,以不恰當的聯想、啟發來誘導學生記憶詞匯。合理的聯想記憶法可以增加記憶興趣,提高記憶效應,但是不恰當的、甚至是過分的聯想、諧音不僅可能在讀音、詞義方面對學生產生誤導,更由于聯想的無規律性加重了學生的記憶負擔[5]。然而,根據模因論復制的特點,模仿背誦是積累語言知識的唯一方式。模因論引發了許多學者對背誦這一傳統學習方式的再思考。模因論的提出無疑要求人們重新看待誦記在語言學習中的合法地位。模因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是模仿,即模因的傳播必須通過模仿。語言作為一種模因,要從一個宿主傳播開來,必須通過對目標語言的模仿、復制來完成。學習者必須通過對目標語言音、字、詞、句乃至篇章的模仿、復制、誦記來學習語言。根據模因論和語言模因傳播復制的規則規律,“語言背誦教學不但不應放棄,而且還應大力提倡”。
(二)詞匯教學缺乏邏輯性
英語中的不少詞匯具有豐富的含義,比如class一詞,基本的含義是“班級”,也可以作“等級、階級”講;而作為動詞則指“分類”;作為形容詞卻意味著“優秀的”。怎樣把這些乍一看彼此關聯并不是很強的含義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是需要考量的。在大部分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的通常處理方式都是借助例句把詞義簡單羅列出來,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不顧及該詞匯各意項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樣,一方面,學生的記憶負擔成倍地加重了;另一方面,學生容易對各義項之間的關系感到迷惑,難以理解接受。隨之而來的一個惡性后果就是導致學生極易認為英文單詞難學難記,而產生畏縮心理,進而對英語學習產生恐懼甚至抵觸心理。
(三)詞匯教學忽視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
詞匯作為語言表達的單位,承載者豐富的文化意蘊。而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堂上,英語教師往往只是為了講解詞匯而講解詞匯,而缺乏傳輸、講解詞匯承載的文化意蘊的意識。實際上,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記憶單詞。教師往往習慣于借助于翻譯或者釋義的手段生硬解釋詞義,學生也只會對著中英文詞匯表硬著頭皮記憶,這種忽視詞匯文化內涵的一個直接后果即,學生往往不善于“入鄉隨俗”地使用語言。例如politician這個詞,初學者很容易視其為“政治家”。但是在美國英語中,politician常常含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它指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那么漢語中的“政治家”這個詞的含義該如何表達呢?statesman在英語中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在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當中都很貼切。(四)詞義教學缺乏詞匯習得后的運用指導教師通常是通過一兩個簡單的例句闡釋了詞匯的含義之后便不再過問,而實際上,詞匯記憶、習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正確的使用,如若沒有系統的習得后指導,學生不過記住了零碎的單詞而無法實現交流表達的目的。根據語言習得的規律,后期的運用對語言的掌握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語言的交流是以句為單位的,如若缺乏相應的運用指導,學生不過是機械地記憶了詞匯,頂多算一本“活字典”,而難以實現以句為單位的人際交流,這也是以往的“啞巴英語”廣受詬病之所在。
三、模因論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一)正視記誦在英語詞匯習得中的重要地位
模因作為文化傳播的基本單位,必須籍由模仿、復制來完成。同樣的,語言模因的傳播也離不開模仿、復制。這就意味著背誦、記憶在語言學習中的合法地位必須重新受到重視。習得語言必須在音、詞、句乃至段落、篇章的層面對目標語進行模仿、復制,才能有效促進語言模因的傳播。其實我們大可不必視背誦記憶為毒蛇猛獸,相反,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背誦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選擇合理的記憶材料和有效的記憶方式,是可以對英語詞匯乃至語言知識的學習產生相當大的裨益的。教師大可以通過示范、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味誦讀的美感和樂趣,從而習慣誦讀,喜歡誦讀,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模因的遷移和傳播,從而到達滲透、強化語言模因學習的目的。
(二)注意詞匯各意項之間的邏輯性和關聯性
根據模因論,模因的傳播的前提是被理解、接受。英語中很多詞匯具有豐富的含義,教師在教授詞匯時機械羅列詞匯的各意項而忽視相互之間的邏輯性和關聯性,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則很難引起模因傳播。實際上,我們可以加強對詞匯學習過程中各意項之間聯系的分析和指導,從而促進記憶。比如close一詞,可以作“接近,靠近”講,引申開來就是“親密的”,這樣就有效的促進了學生的理解、記憶。另外,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聯想,借助聯想記憶單詞。比如拼寫聯想,將拼寫類似的詞比較記憶,比如think,thin,thick等;再如音義聯想,將發音和詞義聯想記憶。如cab,諧音“開吧”,可聯想為“汽車開吧”。如此種種,不僅可以有效減輕記憶負擔,而且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可謂一舉兩得。
(三)重視詞匯蘊含的文化意義的教授
模因作為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在傳播的過程中承載著豐富文化的意蘊。語言模因的傳播,詞匯的教授與學習,也是如此。然而,在傳統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習慣于以翻譯解說法講授單詞。首先,教師會利用翻譯手段講解某一生詞,然后借助例句說明其運用的語法規則;學生在學習詞匯時,一般是按照教材中所列的詞匯表以英漢對照的方式簡單而機械地記憶,只記住了英語單詞的字面意思,而很少了解單詞詞的完整意義。這就是說,教師對詞匯的教授僅僅止于“讀音—拼寫—詞義”的直觀層面上,而未能提升到文化的層面。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對詞匯背后蘊含的文化的了解是有助益于詞匯習得的。正如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言,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因而反映出的文化差異也極為突出[7]。例如“同志”一詞對于大陸的中國人來說蘊涵著親切的感彩折射出大陸社會的政治原則、社會風貌和風情習俗,而對于英國人來講,comrade則意味著“俄國間諜”,“專制主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如若不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交際必然受阻。再如英語中“gay”一詞原本意指“開心的,愉悅的”,但在當今的美國卻會使人聯想到同性戀。這就是一種文化所特有而在另一文化中空缺的文化現象。如若教師沒有在詞匯教學中有效地導入文化背景知識,不熟悉美國文化的中國學生便很難對這一語義遷移產生共鳴。
(四)加強對詞匯習得后的運用指導
模因的有效傳播有賴于接受者的同化、強化。在詞匯習得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習得后的指導。學生只是單純地記憶了詞匯以及相關的語法和語用的知識,但是在使用時常常不會考慮詞匯運用的語境、語氣、語體等,根本無法正確地運用這些詞匯去進行交際。模因的傳播在這種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運用詞匯的指導,在語義、語體、語境等層面上進行點撥,保證習得后的順利運用交際。近年來的語言教學提倡以語塊為單位進行教學,這就是說,我們不能教給學生零碎的知識點、單詞,而是要以“塊”狀的方式教給學生。具體到詞匯教學來說,僅僅告訴學生某個單詞的讀音、意義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以語塊、句子等形式流暢地表達自我。不僅要教會學生表達的語法正確性,更要促進學生交流的有效性。
(五)善于運用強模因記憶詞匯
所謂強模因,就是具有明顯特征,在傳播過程中處于強勢地位,可以很快得到傳播的模因。Dawkins曾指出,強模因有三個衡量標準,那就是1)保真度;2)多產性;3)生命力[8]。保真度指原型的本質得到保留,傳遞。強模因是保真度高的模因。拿英語中的詞根詞綴來說,它們就是保真度高的語言模因。如super-這個前綴,表示“在……之上;超出……;過分”。在創造了的supermarket,superficial,superior,superman,supernatural等詞中,super-這一成分的本質意思得以高度保真,意義基本維持不變,這就是強勢的語言模因。由于保真度高的詞匯能有效減輕人腦的記憶壓力,因此容易得到傳播。較之于弱模因,二語學習者也會像本族語者一樣對強模因的接受能力比較有效。多產性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多產性意味著該模因“復制速度快,且復制品多”。這就啟示我們在教學詞匯過程中,應當教授學生學習的應該是作為強模因的詞匯,也就是說,我們教授的詞匯必須符合強模因的特點。那些廣為流傳的、使用頻率高的詞語是我們在詞匯教學中應當教選的,像英語中同一個詞可能有多種表達方法。僅以“笑”為例,英語中可以有“smile,laugh,grin,giggle,snicker,simper”等等,哪一個最常用,在什么語境中用,都是在教授詞匯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到的。同時,詞匯的教授還應該選擇能形成多種搭配的多產詞,如bring,take,make,get等核心詞匯。生命力是指那些模因復制因子生存得久,生命力強的強模因。例如Watergate這個詞自水門事件后,一直存在英語中,而籍由它衍生出來的Irrigate等一系列根據現時新聞造出來的類似結構的詞生命力卻沒有Watergate那么強。我們在教授材料的取舍上就需要選擇存在時間長,有歷史傳統作為語義依托的詞語,并在此基礎上再啟發學生舉一反三。
現在中國的英語教育開展的很早,幾乎快達到剛會母語,就急著掌握第二外語的程度。從短期看,似乎這會有利于孩子盡快習慣第二外語,但是,這也無形的影響孩子對英語的討厭。一些城鎮地區也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開英語課程,很早就開始記憶單詞,如果記不住,就會被罰寫,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開始厭惡,但是又不會反抗,這種情緒會一直延續到初中,如果老師不采取一定的方法建立學習英語單詞的興趣,到高中時,這種厭學情緒就會爆發,很難建立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了。所以,作為一名基礎教育階段的老師,必須具備豐富語言學知識,充分運用構詞法來科學地指導學生。例如,單詞depressed在課文中出現時,我在教學中,不會直接說這是一個形容詞,它的意思是沮喪的,抑郁的,用來形容某個人的感受。而是從它的詞根“depress”來引導學生,然后將不同詞綴所表達的意思傳達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給這個詞根加上不同的詞綴,體驗詞匯的構成的樂趣。當學生加上-tion后綴時,就獲得一個名詞,表示壓抑,沮喪。加上-ing表示令人沮喪的。以此類推,多舉一些例子,學生就漸進掌握這些基本后綴,這樣既鞏固了基礎詞匯,又擴大了詞匯量。從根本上,解決提高詞匯量的問題。
(2)有助于記憶詞匯,建立詞匯關系網
記憶單詞應該是高中學生的困難之一。很多學校的高中生反應新課標的詞匯量太大,有的同學記得快,同時忘得也快,甚至有的同學根本記不住。這也就給學生學習英語詞匯帶來很大的困擾。通過對理論分析,在教學中常用的構詞法有:合成法、派生法、轉類法?;谶@些構詞法,將教學中適合此方法的詞匯歸類,經過一段時間后,可以要求學生親自動手。不斷積累,建立自己的詞匯聯系。例如,學生知道詞根port可以作動詞用,意為“搬運”,同時她們又知道后綴———able(能夠);———e(r人或工具);前綴im———(向內);ex———(向外),學生就可以很快猜出下列一串新詞的詞義:porter(搬運工),portable(可以搬運的),impor(t進口),importe(r進口商),expor(t出口),exporte(r出口商)。經過這樣科學的學習詞匯,學生會探索出詞匯間的規律,詞與詞之間也建立起了聯系。(3)有助于學生對詞匯學習產生興趣,訓練學生深入和全面理解詞義的能力。詞根的含義也是相對固定的,所以掌握了詞根的含義也就掌握了詞匯的基本意義。例如,當學生掌握基本詞匯以后,也就是掌握了詞根的含義,當遇到以———tion,———ment結尾的單詞,學生們會很快的說出詞性和詞義。經過對構詞法的了解,教學過程中構詞法的運用,學生會漸漸建立對詞匯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詞匯量的提升,會不斷清掃學生學習英語的障礙,經過不斷的訓練,學生會全面理解詞義,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隨著個人的認知體驗在不斷地更新,有新詞和舊詞新義的習得,也有一些詞匯的遺忘等,有即時更新的特點。從使用角度來說,心理詞庫中的詞匯從長時記憶中的提取速度異常之快。一般常人說話的速度每分鐘125~180個詞,意味著聽話人和說話人在正常的交際中每秒從長時記憶中提取2~3個詞,并且需要結合上下語境才能提取合適的詞義。
1.2雙語心理詞典的建構
當人們學習第二語言時,二語習得心理詞典的建構與母語心理詞典的建構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劉慎軍、陳佳宜,2013)。雙語心理詞典的研究重點集中在雙語詞匯概念與形式的表征關系上(桂世春,2000)。并且,在雙語習得者的大腦中,關于兩種語言詞匯知識的心理詞庫是獨立存儲還是共享的,共享的方式又是什么,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Weinreich(1953)首先提出雙語詞匯知識的三種組織結構,并列型(coordinate)、復合型(compound)和從屬型(subordinate)。經過不斷地研究,繼Weinreich之后,又有研究者提出了關于雙語心理詞庫的組織的理論模型,典型的有詞匯連接模型、概念中介模型和共享分布式非對稱模型。詞匯連接模型:第二語言詞匯和概念的聯結要通過第一語言詞匯,即L2-L1-C(concept)。概念中介模型:在兩種語言的認知研究中,雙語者的兩種詞匯信息分別存儲在兩個獨立的語言系統中,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在詞匯水平上沒有直接聯系,但是都共享一個概念表征(劉慎軍、陳佳宜,2013)。董燕萍(1998)提出共享分布式非對稱模型,認為雙語者隨著第二語言熟練程度的變化,其詞匯和概念聯結呈現動態發展的趨勢,共享概念表征,但第一語言詞匯和概念的聯結強于第二語言和概念的聯結。例如,雖然在大腦中概念表征是被共享的,但母語詞匯如“椅子”,和共享概念如“furniture”的聯結要強于二語名詞如英語詞匯“chair”和共享概念的聯結。但是,這種聯結水平直接受到第二語言熟練程度的影響,例如英語初學者,其英語的詞匯系統不是獨立的,更多依賴母語漢語的表征系統,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母語漢語和英語之間、英語和共同概念之間的聯結會加強,英語詞匯系統的獨立性也隨之變強(劉慎軍、陳佳宜,2013),因此教師在對初學者的英語詞匯教學中應運用一定量的母語,隨著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漸漸提高,酌情逐步降低母語的使用。
2心理詞典理論對高職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2.1幫助學生構建詞匯概念網絡
心理詞匯組織的激活擴散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詞匯依照它們之間的關系以概念網絡的形式連接起來。擴散激活模型是建立在本族語的基礎上,因此二語詞匯學習的目標是建立所有詞匯的概念網絡。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學英語詞匯仍然是機械地死記硬背單詞表上的單詞。單憑死記硬背一個個單詞,不掌握詞匯之間的聯系,既花費時間,詞匯遺忘率又高,其結果是“長時低效”,產生焦慮情緒。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英語詞匯網絡系統。在教授新單詞的同時,突出強調學生學習熟詞生義,掌握詞匯的深度知識,即全面地把握一個詞匯。使學生掌握每個英語詞匯的語義網絡。第一種是詞匯的縱聚合關系,主要是指詞匯的搭配關系,引導學生關注詞匯的固定搭配、習語和常用表達式,第二種是詞匯的橫聚合關系,主要是同一語義范疇的詞匯關系,即同義詞關系,如blue,red,black,green等形成以“顏色”為核心的語義網絡,因為這些詞都屬于顏色范疇的關系。如reply,whisper,mutter,gasp,stammer,expatiate,explain,roar等詞都有“說”的含義,在講解時不但要告知學生這些詞都有“說”的含義更要區分每個單詞之間的細微區別。這樣即建立起近義詞之間的關系網,又避免產生誤用。此外,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時,使用書本詞典,而不是圖便捷選擇電子詞典。電子詞典的詞條解釋一般都很簡單,而大部分書本詞典對各個詞條的義項或搭配解析詳盡,并附隨豐富的例句,使學生在例句的語境中掌握該詞的意思和具體用法。學生可以巧妙地借助書本詞典在自己已形成的詞匯概念網絡上擴充新詞或舊詞的新意思和搭配,使詞匯知識更完整、更有條理,最終形成優質的詞匯概念網絡,以便在使用時能更快地激活和提取所需詞匯。
2.2采用詞塊教學
Aitchison(2003)提出在母語心理詞典中,語言的存儲于輸出并不是以單個詞為單位,固定搭配的詞組語義聯系最為密切,更容易被提取。Schmitt(2000)認為二語詞匯心理詞典的建構模型與母語心理詞典的建構模式越接近,則詞匯學習效果越突出。吳靜和王瑞東(2002)指出,詞匯記憶的理想模式是詞塊記憶。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時,可采用詞塊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詞塊意識,使得學生改變對詞匯學習的原有認知。接著,對學生闡述詞塊的概念及界定,指導學生觀察,發現書面語和口語中的詞塊,并督促學生及時做好詞塊的記錄和整理。最后,鼓勵學生將詞塊視作詞匯的最小單位來記憶和運用。這樣學生學習詞匯的過程,不是把單詞一個個零散地獨立記憶,而是把單詞構成一定意義的詞塊,進行詞塊的記憶。隨著學生習得詞匯量的不斷增加,詞塊通過一定的聯想,不斷地鏈接,在大腦中逐漸形成一套相互關聯的網絡結構,使學生在詞匯產出之用時能夠自如的搜索、提取、運用。
2.3運用詞匯概念聯想釋義法
大部分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相比本科院校的學生要薄弱,究其原因除學習動機不夠強外,學習方法上也存在誤區。例如,詞匯記憶上,一些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很多零散的單詞,一味追求詞匯數量,而忽略詞匯的質量,脫離語境地記憶單詞的拼寫和中文含義,不知道單詞具體用法及確切含義。最后,背了很多單詞,但是快速遺忘,即使短時記住也不會用。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在詞匯教學時應跟學生指出孤立的詞匯記憶容易遺忘。并指導學生憑借各種詞族和構詞關系、同義詞及反義詞等各種語義關系、上下文關系等聯想構建詞匯網絡,這樣不但有利于詞匯的長久記憶,而且便于詞匯的檢查和提取。如教anger一詞,讓學生不僅要掌握anger的讀音,弄清楚anger在語法上可以做名詞和動詞,還要掌握anger的常見派生詞,如angry,angering等。再鼓勵學生進一步了解其搭配,做名詞時angeratsb/sth和inanger。它的反義詞是pleasure、happiness、delight等。在學生頭腦中形成anger這一詞的詞匯概念聯想圖。
2.4有效積累心理詞匯
學生在不斷的詞匯習得過程中積累了一定量的心理詞匯,但在使用時常常不能有效地激活已積累的英語詞匯。有些詞匯,閱讀文章時看到能知其意,但當別人說出來時竟聽不懂,這就是說對該詞的語音特征尚未熟練掌握,一經指出就恍然大悟。另一種現象,當學生進行口語表達和寫作時,往往詞匯不能信手拈來或即使想起也會產生誤用。這不僅說明頭腦中詞匯記憶不牢固,更說明這些詞匯還只是處于領會式掌握狀態,并沒有有效地存儲于心理詞典中,因此無法被有效激活。要做到有效地積累心理詞匯,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詞匯的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來多次接觸詞匯,反復運用學習,逐漸熟練地掌握詞的各方面特征,因為任何人任何語言的心理詞匯都不是一次形成后固定不變,而是在學習中不斷變化、發展、豐富心理詞庫